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時中了什麼毒為何禪讓成風?燕、趙、宋都發生過禪讓事件

戰國時中了什麼毒為何禪讓成風?燕、趙、宋都發生過禪讓事件

話風亂如

堯舜禹三代的禪讓,是否為真,半信半疑吧!反正儒家把三代描述成為天堂般的生活,可望不可及。

但很少人知道在大爭之世的戰國時期,竟然發生了三起禪讓事件,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雞毛碎了一地!這三起禪讓事件分別是:燕噲王讓國子之、趙武靈王讓位兒子趙惠文王、宋君偃讓位給兒子宋元王。前兩個事件在史記中有記載,後一件在史記中沒有記載,因此很少人知道。

燕噲王讓國子之

按照《史記》記載,子之是蘇秦的女婿,又是蘇代的好友。蘇秦死後,蘇代在齊,子之是燕國的相國。剛開始燕噲王只讓子之負責「貴重,主斷」之類的重大事情,並沒有完全授權子之。蘇代從齊國出使到燕國時,以齊國不信其臣來勸說燕噲王全權信任子之。

後來就有鹿毛壽(或做:厝毛壽)勸說燕噲王:既然大王這麼信任子之,不如把燕國讓給子之(「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這話說得假惺惺的:你就把燕國讓給子之嘛,反正子之也不接受,你有和堯一樣讓國的美名,子之也有和許由一樣的辭國之義,兩全其美。

於是燕噲王讓國給子之。不久後有人認為這樣的讓國還不夠,只是名義上的讓國:「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傳之於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於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於是燕噲王把俸祿300石以上的官職印章全部收上來,給子之全權處理(即人事任命權)。

燕噲王把燕國讓給子之後,自己則因為年齡,不聽政,成為了子之的臣子。當年是公元前316年。

三年之後(即公元前314年),太子平不甘心被奪位,於是和將軍市被,聯合齊湣王共同攻打子之的燕國。太子平在燕國拉攏勢力,將軍市被率人攻打燕國王宮。結果非但打不下來,將軍市被還投靠了子之,率人攻打太子平,最後被太子平所殺。

就這樣太子平之黨和子之之黨彼此內鬥幾個月,死者數萬人(燕國人數本來就少)。在燕國太子平和子之兩方爭鬥不可開交之時,孟子就對齊湣王說:現在是齊國攻打燕國的時候。於是齊國出兵攻打燕國。燕國是「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軍輕輕鬆鬆的擊敗了燕國。燕噲王被殺(或自殺),子之逃亡。

九鼎神州 莫敢不從

但司馬遷在《史記 六國年表》里記載了另外一種結局:「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即:燕噲王、太子平、子之,在齊國伐燕時,都死了。除非這裡的太子,不是太子平,而太子平只是燕噲王的一個兒子,並非太子,太子另有其人。否則很難說得通:公元前314年太子已經死了,兩年後,燕人又如何能立太子平為燕昭王?所謂的太子平,不過是燕昭王或後人的一個追認稱謂。

燕昭王不是太子的依據有:1、如果燕昭王是太子,就會被子之之黨看緊,不可能有機會和齊國串謀,燕昭王如是普通的王子,沒有即位資格的話,才有空間去謀亂。

2、燕昭王是在齊國破燕兩年後,才被燕人立為王。燕國兩年沒有王,說明燕昭王是燕國人最後無奈的選擇而非優先選擇。這也說明燕昭王的身份很可能是庶子,或是燕國人怨恨他和子之爭鬥導致國破。趙武靈王立在韓國的公子職為燕國,並派樂池護送其回國即位。這應該是燕國最後為何要立燕昭王而不是接受作為趙國傀儡公子職的最大推力。

就這樣,公元前316年燕噲王讓國子之就這樣被打斷了,版本和大禹禪讓給許由而啟奪位完全一模一樣。甚至很有可能所謂的大禹禪讓許由、啟奪位故事的來源就是燕噲王讓國子之。儒家只要把人名套上古人的名字,就成為了千古美談。

趙武靈王讓位趙惠文王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為了讓自己專心軍事,攻取西北地區,佔據對秦國的戰略優勢,於是就讓位給兒子何,自稱為主父。

前面幾年效果還不錯,滅樓煩、中山。

公元前296年,李兌要求當時的趙國丞相肥義先下手為強,處死很有可能作亂奪權的長子公子章,肥義不聽。於是李兌找公子成,暗中做準備。肥義也做了一些防備:告戒高信:以後凡是有要求召見趙惠文王的命令,必須要肥義進去確認之後,趙惠文王方可進入。

公元前295年,公子章回朝,趁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去沙丘的機會,矯趙武靈王的命令,要趙惠文王來見以殺之。結果是肥義先來,被殺。得到肥義告誡的高信,在肥義死後,就和趙惠文王攻打公子章。而提前做了準備的李兌和公子成發動周邊城邑兵卒,共同攻打公子章。公子章戰敗,投奔在沙丘的趙武靈王,李兌和公子成率兵包圍公子章所在的沙丘宮。

在殺死公子章後,李兌和公子成怕被趙武靈王秋後算賬,於是趁機放走所有宮人,讓趙武靈王一個人餓死在沙丘宮。

趙武靈王的悲慘結局,最主要的原因在在於他的猶豫、不夠果決。既然已經傳位給兒子和,又大封原很有可能繼位的公子章,還派人去增強其實力,甚至還想把代北分封給公子章作為一個獨立國家。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這是趙武靈王犯的最大的錯!

宋君偃讓位給兒子宋元王

這段事實,沒有史籍去記載,但依然是有跡可循。這裡所介紹的,都是錢穆先生的考究結果(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考辯 宋元王兒說考》)。

先看相關史料:

《呂氏春秋 君守篇》:「魯鄙人遺宋元王閉,元王號令於國,莫之能解。兒說之弟子請往解之。」

《莊子 田子方》:「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礡,臝。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莊子 徐無鬼》:「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莊子 外物》:「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會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史記 龜策列傳》:「宋元王時得龜,亦殺而用之。謹連其事於左方,令好事者觀擇其中焉。」

《呂氏春秋》和《史記》都記載宋國有宋元王這個人,那麼就應當是真實存在的。《莊子》中所記載的宋元君,應當就是《呂氏春秋》和《史記》中的宋元王。《釋文》認為宋元君是春秋時的宋元公。但《史記》中記錄宋元王問博士平,就說明宋元王不可能是春秋時的人物——因為春秋時並無博士這一稱呼、官職。

很迷惑是把?

在疑惑之時,《戰國策 趙策》李兌對齊王所說的話里透露了一線生機:「臣之所以堅三晉以攻秦者,非以為齊得利秦之毀也,欲以使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臣是以於足下之速歸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復攻之,其國必有亂,而太子在外,此亦舉宋之時也。」

「宋置太子以為王」,撥開了雲霧。在史籍中,宋國稱王的只有一位:宋君偃(也稱宋康王,《荀子王霸篇》則稱呼為宋獻王)。宋置太子以為王,即宋君偃立自己的太子為王,即為宋元王,也就是禪位給兒子。

那麼宋君偃什麼時候禪位給兒子宋元王呢?按照錢穆先生的考證,是在楚懷王被騙入秦,齊、魏、韓三國在孟嘗君率領下聯合攻秦之時。而更巧的是楚懷王被騙入秦這年,正是趙武靈王禪位給兒子何,即公元前299年。也就是說,宋君偃禪位給兒子宋元王,和趙武靈王禪位給兒子趙惠文王,相差不過兩三年,孰先孰後都難說。

宋君偃禪位給兒子宋元王,這個事實除了《戰國策》,再無其他資料佐證。但宋元王這個人的存在,有《呂氏春秋》和《史記》的佐證,是確認無疑的。

既然宋元王存在,宋國稱王的只有宋君偃,加上李兌的「宋置太子以為王」,就呈現出了真實的歷史事實:宋君偃禪位給兒子宋元王。

或者到了這裡,有人可能會問:只有三個國家有禪位,也能稱呼戰國時禪讓成風嗎?其他未經考證或無法考證的禪位事件(均來自於《戰國策》:

秦國:秦孝公意欲禪位商鞅:「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魏國:犀首勸說張儀讓魏王禪位給張儀:「史舉非犀首於王。犀首欲窮之,謂張儀曰:「請令王讓先生以國,王為堯、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許由也。衍請因令王致萬戶邑於先生。」

魏國:第二個版本,這次是魏王自己說的話(來自《呂氏春秋》):「魏惠王謂惠施曰:寡人實不若先生,請得傳國。」

綜上,燕國、趙國、宋國、秦國、魏國五國禪讓,雖然秦國和魏國未必真實,即便是真也未成實,但戰國時禪讓已經是蔚然成風。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禪位商鞅,商鞅拒絕。

公元前316年,燕噲王讓國子之。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讓位兒子趙惠文王。

公元前299年左右,宋君偃讓位給兒子宋元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戰國八大遺憾,哪一個最可惜?
荊州博物館藏戰國中期「楚國高古玉」
戰國四大將之首白起一生到底殺了多少人?
貧弱魏國用二十年變身超級戰國,開發黃河平原功不可沒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