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打造水下「千里眼」和「順風耳」

打造水下「千里眼」和「順風耳」

·十九大代表風采

代表寄語

作為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我最大的願望是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培養更多的可靠有用之才,為「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不懈努力。——楊德森

在黑龍江41名兩院院士的名單上,哈爾濱工程大學兩位楊姓院士十分顯眼。1931年出生的楊士莪,86歲;1957年出生的楊德森,60歲。他們是水聲工程領域的先驅、翹楚。

師生情誼深似海。「楊士莪院士是水聲學科的先驅,也是我的恩師。」提起自己的老師,楊德森充滿了驕傲和尊敬。

在我國水聲界,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科有「中國水聲工程事業的搖籃」美譽,水聲行業中60%的專業技術人員、70%的高級專家從這裡走出。

1977年恢復高考,楊德森考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系,20歲初識水聲,不覺間這份緣分已綿延了40個年頭。

「水聲工程」是對水下聲波發生、傳播和接收過程中聲學特性及其應用的研究。「簡單說,這門學科研究的問題主要就是如何將人類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功能延伸到水中。」楊德森的比喻形象、明了。

「聲波是目前唯一一種可以遠距離水下信號傳遞的信號載體,成為人類在海洋中的一種『器官放置』。最大限度地對水中航行器減振降噪,減小向水中輻射聲波的能量,提供更大安全隱蔽性,同時更靈敏迅速地捕捉對方的雜訊聲波以知己知彼,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楊德森喜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讓外行人很容易聽明白專業的事。

「讚譽本非你一人所有,是眾緣相合,實在不必沾沾自喜;詆毀亦非天大事,己錯則改,人錯寬容,也不必沮喪猶疑。總之你就是你。」2015年12月,楊德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耳邊驟然響起恩師楊士莪的話語。

鮮花、掌聲,來自各方的祝賀絲毫沒有擾亂楊德森的日常工作,淡定依然,平靜如海。

在學生眼裡,戴眼鏡的楊德森是個地道的「斜杠青年」:師者/學者/藝術家。課堂上,他一身休閑打扮,舒適、恬淡,白板上寫符號、畫圖表,揮斥方遒;會場上,一身西裝筆挺,高端、穩重,侃侃而談,大家風範;舞台上,一襲西裝,小提琴的悠揚洒脫滿眼貴族范兒……

楊德森對團隊成員和學生的要求嚴格也是出了名的。「有時即使方案很完備、技術很先進,但事情最終干成往往在細節上,比如海試出現問題時,可能不是方案、軟硬體問題,而僅僅是需要在輸入端加一個電阻或者濾波器之類的小東西。」楊德森時常結合工程項目、海試實驗,跟團隊成員強調細節,灌輸嚴謹的作風。

傳承的力量是巨大的。「送到楊老師手裡的論文,被改個五六遍是家常便飯。」楊德森的學生直言。「水聲學院的許多老前輩都會將學生的論文改了又改、精益求精,會因為一個註解親自跑圖書館查原始資料,對一個標點符號都嚴格要求。」楊德森的身教重於言傳。

「博士生一定不能局限於所學專業,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多掌握兩門外語很有必要。」楊德森對自己帶的博士生輔修第二、第三外語的要求儘管是不成文的條件,但卻是不可更改的規定。「嚴謹、嚴密、嚴格」,精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從教36年,楊德森享受著桃李滿天下的獲得感,培養的64名碩博生學有所成、所帶團隊得獎無數。

「軍工傳人,為船為海為國防。水聲學子,做人做事做學問……」楊德森獲得的獎項不計其數,可他更喜歡給學生頒獎。在水聲工程學院2017屆碩士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看到朝氣蓬勃的學生們,楊德森感到格外欣慰和驕傲,這一刻的快樂與幸福只有為人師者能體味。

楊德森的「本土性」十足。祖籍山東省費縣,學習工作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他一甲子的人生都獻給了這片土地、這所學校。

2017年,楊德森收到了兩份「禮物」,黑龍江省十大「最美教師」、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讓一向淡泊名利的楊德森有了一種壓力。

教師、黨員這兩個身份是楊德森心底最神聖的角色。從教36年、黨齡35年,楊德森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師者風範、黨員形象已隨著歲月刻在骨髓里。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6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為了總書記的囑託
海峽兩岸教育合作十年成就展在福州舉辦
世紀明德代表團參訪2017第十一屆國際營地大會
技能強了,老鄉有奔頭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