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為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提供製度支撐

為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提供製度支撐

《意見》特別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改革的主要目標,再一次落實了總書記的承諾。把更好的教育作為讓人民擁有更美好生活的基礎,顯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的教育使命感。

教育是強國之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濟上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騰飛,教育也在持續發展中不斷回應著祖國和人民的要求。

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前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要求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裡至少釋放了兩個重要信號:其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問題。其二,教育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需要集中攻堅、綜合推進、重點突破,需要推動各項政策措施實實在在落地,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接下去的經濟轉型、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提供更有力的支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剛剛當選總書記,參加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時講了一段鏗鏘有力又情深意長的話。他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段話,可以視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看作中國共產黨奮鬥的根本目標,把更好的教育看作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5年後的2017年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再次強調,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見,教育問題時刻為習近平總書記所牽掛,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時刻為總書記所牽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始終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工作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先後出台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也把教育改革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深入推進,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教育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教育問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綜合問題。從總體而言,真正形成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結構,不是一日之功。當下,區域教育還不平衡,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程度有待繼續提升,教育改革的空間仍然很大。《意見》的出台,明確了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教育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緩解,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格局更加完善,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提供製度支撐。《意見》特別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改革的主要目標,再一次落實了總書記的承諾。把更好的教育作為讓人民群眾擁有更美好生活的基礎,顯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的教育使命感。

《意見》不僅在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目標方面做了規定,更在具體的工作內容方面做了規範。如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意見》明確要求合理設計學生作業內容與時間,提高作業的有效性。針對社會反響強烈的學生放學以後沒有人管的問題,《意見》要求各地建立健全課後服務制度,鼓勵各地各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家長需求,探索實行彈性離校時間,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後服務」。針對各種補習班泛濫成災的問題,《意見》提出要規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嚴格辦學資質審查,規範培訓範圍和內容,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意見》還特彆強調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氛圍,「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著力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多措並舉化解擇校難題」,等等,反映了黨中央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面對教育中的老大難問題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決心。

對策 系統的設計,重點的突破

隨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教育服務體系日趨健全。但是,高質量、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服務,是人民群眾永遠的渴望。優質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供給不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之間、與國家建立支撐現代化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人才結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教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許多挑戰。

《意見》針對我國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各個領域,都提出了系統的改革方案。

如在學前教育方面,我國最突出的矛盾體現為普惠性幼兒園資源供給不足。針對這一問題,《意見》明確提出,要創新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強調要鼓勵多種形式辦園,有效推進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意見》特別指出,需要以縣域為單位制定幼兒園總體布局規劃,新建、改擴建一批普惠性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面向大眾、收費合理、質量合格的普惠性服務等。

再如在職業教育方面,我們最突出的矛盾是勞動者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人員的19%,高技能人才數量不足5%;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1以上。我國進城務工人員中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的僅佔30%,缺乏職業技能成為影響他們融入城市、成為新型產業工人的重要障礙,也嚴重製約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品質。針對這一矛盾,《意見》就完善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體制機制開出了「藥方」,特彆強調要健全德技並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堅持學中做、做中學,推動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進城務工人員職業技能提升的能力,改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機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對接等。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意見》是一個從體制機制方面系統解決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問題的文件,提供了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基本原則與框架。

當然,《意見》不可能解決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所有問題,也不可能解決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所有問題。事實上,用傳統模式去研究思考教育供給,它永遠是供給不足的。我們必須要按照創新思維,研究在互聯網時代下新的教育供給側改革、新的學校發展模式,學會進一步整合資源、創新教育。

正因為如此,《意見》特別提出了「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的改革原則,要求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及時將成功經驗上升為制度和政策。這就需要全社會進一步解放思想,主動探索,大膽創新。

比如,在普通教育階段,嘗試打通學校教育、網路教育與培訓機構的壁壘,減少教育資源的多頭配置和重複佔用。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讓三者融合貫通。

比如,在職業教育方面,嘗試請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在進城務工人員相對集中區域開設集中教學點,結合產業發展與企業需求,設計更加務實高效的培訓課程,規範市場價格和培訓講師質量等一系列措施,讓進城務工人員能夠邊打工養家、邊上學培訓,甚至通過學分累計的方式獲得學歷。推動教育服務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探索開發各類「互聯網+教育+相關行業」的產業,使教育成為個人進步的推動器和社會流動的潤滑劑。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就能一舉多得:不僅為教育國際交流創造更好的平台,也能引導教育領域的消費需求,更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選擇。

治理 提升著當下,前瞻著未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從教育體制機制入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出台的《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改革管理體制,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1987年教育部、財政部出台的《關於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對科學地劃分地方各級政府管理基礎教育的職責許可權做了具體規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再次提出要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2010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對未來十年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隨後不久,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對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進行了系統分解、試點探索。應該說,《意見》的出台,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我國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一次全面總結與梳理,也是對今後一段時期我國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一次系統謀劃與安排。

《意見》明確了新的教育發展階段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針對通過改革實現教育治理的現代化這一目標,按照《意見》和有關文件的精神,如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樣,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要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的新型關係,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為基本要求,以轉變政府的教育職能為突破口,建立一個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格局,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激發每所學校的活力,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把全社會的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源源不斷地引入教育,讓教育更有活力。

在教育治理過程中,既要突出問題導向,更要體現價值引領,採取的各種舉措必須確保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確保教育治理價值目標的「以人為本」、教育治理體系的「以校為本」及教育治理評價的「以質為本」,從簡政放權到權益保障,從民主參與到基層活力,從公平正義到資源共享,從區域教育現代化到全面教育現代化,對教育治理的價值觀念、知識體系、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各方面、各領域進行全面建設提升。

深化管辦評的分離改革,是推動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先手棋。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當務之急是簡政放權,實現管辦評分離。一千所學校有一千種風貌。針對辦學自主權落實不到位,辦學自律機制不健全的弊端,深化管辦評分離改革,應該強化「學校建章程、政府核章程」的治理要求,發揮學校、社會、政府部門各自的職能與積極性,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該管的管好,該辦的辦好,該評的評好。要更多地運用法規、規劃、標準、政策、財政、信息服務等方式或槓桿指導和監管,推動治理工作從以事前審批為主向以事中、事後監管為主轉變,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從管理為本向服務為本轉變。

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法治思維是基礎。一方面樹立法治思維,真正落實依法治教,將各個方面的治理力量約束在法制的總體原則下,一方面,形成問計於民(教師、學生、父母)的教育民主決策機制。通過規範化、制度化的法律法規保障,釋放教育機構辦學熱情,規範教育機構辦學程序,引導教育機構治教的程序性安排,確立教育機構的法人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法律法規將各種教育行為約束在法制原則下,對教育體系及各個子系統進行監督管理,確保教育主體能夠全身心地進行教學工作。通過立法鼓勵企業、社會單位、個人捐贈教育事業,給予包括稅、費等方面的優惠。

教育治理的現代化,平台構建是保障。要通過構建統一的「全國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為教育治理現代化提供技術服務支持。通過搭建平台,為師生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和各級各類在線教與學的條件;為學生提供招生、就業等各類信息查詢、問題諮詢建議、在線業務辦理、學分銀行、學籍學歷認證等相關服務;為教育參與者包括相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提供企業資質認證、政策諮詢、事務辦理、監督審查等服務。要吸引社會力量、社會資源參與國家網路教育與學校信息化的建設維護,鼓勵地方、學校根據標準要求進行完善創新。

教育治理的現代化,人的因素是關鍵。《意見》就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落實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嚴格中小學教師資格准入、健全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管理制度、深化和改進高等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管理制度、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提高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鄉村教師待遇等問題做了具體規定。我們認為,在「十三五」期間,還可以進一步加大教師培養的開放性,鼓勵重點綜合大學參與教師培養工作,鼓勵政府採取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解決教師編製不足問題,鼓勵打通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機構的壁壘,鼓勵退休知識分子和社會志願者到農村邊遠地區從教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大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活力。

教育治理的現代化,要充分前瞻科技發展對未來教育的影響,積極強化互聯網對教育公平和效率的推動作用。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正以超出人們預想的速度發展,一個又一個互聯網技術的爆發點,將各行各業引入新境地。名課、名師等原本有限的各類教育資源,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悄然進入尋常百姓家。信息時代大潮衝擊,將會對教育領域產生怎樣的影響?將給教育創造哪些新的突破性發展?將給傳統教育帶來哪些顛覆性挑戰?將在未來的學校形態、教學模式、學制設計、教師培養、學習方式等方面,帶來哪些創新的機會?以信息時代的互聯網思維去思考,以互聯網特點去部署,面向未來而布局,提出適應教育結構性變革的措施,就能贏在未來。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不僅是黨中央的倡導,更應該成為我們的教育自覺。讓更好的教育本身就是更美好的生活,用更好的教育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當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而幸福完整之日,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授、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6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牢記教誨打造「築夢人」隊伍
尊重人才是根本
打造水下「千里眼」和「順風耳」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