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風眠和他的畫

林風眠和他的畫

林風眠(1900-1991),原名林鳳鳴。廣東梅縣人。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學習西洋繪畫。先在蒂戎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隨後前往德國遊歷。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浙江美術學院前身)任校長。為我國新美術運動的先驅者之一、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林風眠是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畫家。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他作為中西融合派的代表,以引人矚目的話語訴求和創作成就充實了20世紀繪畫史,而且因為他獨特的人生際遇和富於意味的應對方式,集中而鮮明地承載著20世紀繪畫史所特有的文化語境。

作為藝術家,他將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民間藝術精華相結合,有著獨特的成就;作為教育家,他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如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席德進、王式廓、羅工柳等一批著名美術大家,其貢獻有目共睹。他不僅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在有重要的一頁,還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

20世紀的中國美術界曾經出現了嶺南畫派、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各具特色的「融合主義」思想和實踐。他們不同程度地意識到,中西融合是中國藝術融入世界的最佳出路和必然趨勢。從1938年至1977年,辭去國立杭州藝專校長的林風眠做著寂寞的藝術探索。他傾向於從浪漫主義到立體主義的西方藝術演變風格與以漢唐藝術為主的中國早期傳統和民間藝術相結合,以實踐「調和中西藝術」的理想。

林風眠的風景畫,不僅限於西湖和秋林,還有描繪松林、山村、農舍、溪流、海浪等題材,他的《風景》創作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墨色層層渲染、以水性顏料融入濃墨,橫塗豎抹,以單純簡潔的造型傳情,引人進入清新、恬淡、優美而深邃的意境。這與他汲取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將民間藝術的情趣注入繪畫,帶來清新而鮮活的生命力。

他筆下的仕女,多取自宋瓷劃花流暢圓潤弧線所勾建的形象,《琵琶仕女》是此類題材代表作,著色淺青或淡藍的底上,結構線採用濕筆蘸白粉抹刷,在清冽色澤中獲得一種素淡而半透明的效果,仕女衣裳羅裙的飄逸光滑感和含蓄雅姿的體態,彷彿有著唐宋瓷器素凈釉色的高雅清新。整體畫面構成上,以中國寫意之長補結構之簡,在簡約、明快、素雅、輕逸的色調里,傳送出琴女閨室的悠情樂韻,視覺形象中增添了一份聽覺幻想。

他作品中禽鳥用相近的筆法描繪了枝幹、花葉,雀鳥姿態相似,並沒有對眼、爪、羽、翅的細緻描繪,只有頭部向左樣統一中,呈現出單純、明朗、突出的藝術風格。創作於上世紀50、60年代的《寒鴉》、《貓頭鷹》,作品通過黑白的對比,營造出沉鬱孤寂的意境,卻又不一味的消沉或顧影自憐。彷彿在感傷中又蘊涵著勃發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希望。

這時期的林風眠考慮最多的是形式,畫法的中西融合,進行多方面的實驗並將他們完美地體現,他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形式,傾向於了中國民間藝術中極富營養的磚雕、磁畫、漆畫、皮影戲等元素,以大量的藝術實踐有自己新穎、獨特的作品來解答20世紀以來複雜而多變的藝術課題。

林風眠的獨特藝術世界代表了另外一種形式的中西融合的可能,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增添了許多光彩,也為我們新世紀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些許啟示。林風眠先生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大師,也是值得我們敬仰的一位藝術巨匠!

轉自水木社區ART版面,原帖作者:Jacquelin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纖塵之美 的精彩文章:

甄嬛傳二三事:大雁是忠貞之鳥;也八卦一下元好問和金章宗
三國志之徐晃篇:他是如何將新兵蛋子短時間內訓練成威武之師的?
昨天我才知道中國還有一位叫做王兵的紀錄片導演,他相當了不起,相當棒……
語言學摘錄: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沃爾夫的《論語言、思維和現實》、洪堡特、以及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

TAG:纖塵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