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解古代以色列需要對中東神話故事有所了解嗎?

理解古代以色列需要對中東神話故事有所了解嗎?

問題就出在那些對聖經作者和讀者都不言自明的內容上

聖經中幾乎沒有對古代以色列人的世界觀或自然觀有直接哲學化的闡釋,這不足為奇。古代以色列人,按照Edward Hall的說法,是一種高度語境化的社會,意思是整個社會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每個社會成員是不言自明的,而社會個體的特徵也被這個文化背景塑造。還有,因為社會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基礎上,那麼個體就極需要按照多所在的文化有恰如其分的理解,以在社會中發揮合宜的作用。而低語境社會,如美國,恰恰相反,其成員不需要對其文化有多少知識,文化對個體行為也不具有決定作用。一般來說,美國社會的基礎不是人,即文化,而是法律。任何文化的人只要尊守基本的法律,即可在這個社會適應得很好。

不同社會中的文獻類型也有不同。低語境社會中的文獻常需要巨細無遺,而高語境社會中的文獻有常常缺失很多細節。這是因為,在高語境社會中,文本的作者和讀者都是同一個文化的內部成員,對該文化了如指掌,因此高語境社會的作者不需要向讀者描述過多文化細節。

聖經產生於一個高語境社會,面向的是高語境讀者。大部分情況下,聖經作者預設無需向讀者描述文化背景。自然,聖經缺少對以色列人世界觀和自然觀的精準描繪,因為所謂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文化成員來說不言自明,卻是我們這些來自異文化的讀者僅通過文本閱讀難以完全把握的。因此,我們需要站在高語境的視角內理解聖經,幸運的是,聖經本身包含了很多了解以色列背景的線索,這些線索包括比喻,神話等形式,向我們揭示著古代以色列文化的相關面貌。

聖經常用比喻描寫上帝,但比喻的解釋有賴歷史背景

比喻通過本體和喻體製造一個開放式結尾的類比關係。喻體是熟悉而具體的,一個成功的溝通需要信息的發出者和接受者都了解所用的本體。而本體常常或者是抽象的或者是現實世界比較陌生的。藉著喻體,本體變得可以理解。換句話說,就是陌生的東西藉著熟悉之物被認識。

比如在「上帝是父」這個觀念中,上帝是本體,而父是喻體。毫無疑問,我們都知道什麼是父,或者是通過直接的經驗,或者是藉著別人之口。但沒人經驗過上帝,我們看不見也摸不到他,也無法言之鑿鑿地定義上帝的屬性。不過,將眾所周知的喻體覆蓋在上帝身上,我們開始可以描述上帝之所是了,即,上帝就像父親一樣。

在這個例子中,有幾方面需要指出的。首先就是,比喻不能按字面理解。在上面的例子中,上帝並非是字面意思的父親,兩者並不能劃等號。上帝和人間的父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指出。上帝和父親一樣要保護,管教,供應孩子,不過絕不會虐待和遺棄他的家庭。

比喻的第二個特點是,它是開放式的。比喻很難被縮減為幾個定義式的描述。比如,上帝是父不能藉著窮盡父的特徵而定義上帝所是,這個比喻期待讀者自己去發現上帝為父的意義,而不是要告訴我們公式化的定義。

這樣一來比喻是否總是會導致新的洞見?當然,比喻可以提供新的解釋和內涵,但更重要的是,比喻的第三個特徵是基於文化。比喻最主要不是源源不斷給你新的靈感,而是一般而言局限於所處文化的理解。即是說,選擇以什麼作為比喻是受文化影響的。

之所以要用比喻是為了澄清,描述和解釋本體。儘管本體難以把握,卻不是不可知的。更典型的情況是,對本體已經存在某些先存的,文化性的理解。而之所以選擇一個比喻,不選擇另外一個,是因為這個比喻更好地吻合了文化對本體的理解。為何上帝是父而不是暴君?聖經作者關於上帝得形象已經有某種文化性的理解,而與之最吻合的形象是父,而不是暴君。因為比喻表達了文化的理解,也就可以成為我們了解文化的線索。

中東神話為我們了解聖經世界觀提供了寶貴的底色

比起比喻來,神話的定義不容易確定。神話的核心要素是什麼,以及神話的構成要素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懸而未決。因此,聖經中的故事是否可以說是神話,這取決於對神話的定義。傳統而言,神話即是關於神和世界起源的故事。如果按照這個定義,那麼聖經中只有頭幾章是神話。不過,根據最近的研究,這個定義過於狹窄了。以下的定義比較理想:

神話是一個神聖的故事,被一群人共享,他們在其中得到最重要的意義。神話是過去的人所寫的過去的故事,有時也包括未來之事,這些故事通過今天的誦讀而持續有意義。神話是一系列宏觀故事的一部分。

按照這個定義,聖經很多故事可以納入神話範疇。在每個文化中,神話對個人和群體生活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著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功能。不過,我們的目標不是探索神話的功能,而是神話在隱喻方面的特色。聖經中的神話故事和所有神話一樣,包含許多比喻,而且有些神話本身也有比喻的功能,因此神話和比喻一樣也是以文化為基礎的。可以說,神話是群體觀念的戲劇性體現。聖經中的神話也是理解古代以色列文化的線索,通過研究神話和比喻,我們可以進入古代以色列高語境社會,從而理解聖經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儘管比喻和神話使我們可以在低語境閱讀和高語境文本之間建立橋樑,這橋樑卻不像看上去那麼容易建成。優越主義和年代倒置如影隨形。例如,在上帝是父的比喻中,現代讀者可能更多以他自己的經驗和角度來理解父親,而忽略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對父親的觀念。而後者才是耶穌建立其比喻的背景。或許兩者都給我們關於上帝的洞見,但只有後者與聖經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相近。一個比喻只有在作者和讀者對喻體的理解相似時才有用。

創世神話和比喻為了解以色列世界觀和自然觀提供很重要的線索。這些神話描寫了上帝的行動及其結果。藉著回答「我是誰」「我如何參與和適應社會和自然」「我如何生活」等問題,揭示了在以色列人的預設中,人類,上帝和自然界三者之間的關係。在古今很多文化中,包括古以色列,預設現實是一個整體,萬物都彼此相關,創世神話是將萬物各個部分整合在一起的工具。另外,創世神話一般有一個自存的實體,比如上帝,或其他原始力量,也會描寫這自存實體與其他派生實體之間的關係。創世神話就是圍繞著這個核心現實建構起其他所有文化價值。

為要理解這些神話,以及它們所採用的隱喻系統,並最終了解古以色列的文化,我們首先要重建這些神話和比喻的基礎,即古代社會整體對現實的觀念,我們要理解這些神話背後的處境,而只靠聖經文本有些困難,幸好我們還有古代近東地區為數眾多的創世神話。這些創世神話對我們了解聖經中的創世故事很有幫助,因為古代以色列在某些方面和其他古代近東國家持有相似的文化觀念。

Ronald A. Simkins/文 奇妙博物志/譯

譯作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僅供有興趣者參考。

奇妙博物志,知識很有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妙博物志 的精彩文章:

TAG:奇妙博物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