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虛幻的空權革命:從米格走廊到「猛禽」霸權(下)

虛幻的空權革命:從米格走廊到「猛禽」霸權(下)

「黑手黨」贏了?

第二代戰鬥機是幸運的,其設計思想與相關技術在越南上空大規模、高強度空戰中得到了檢驗。米格-21作為一種前線戰鬥機在越南如魚得水,「鬼怪」似乎就顯得沒那麼成功。不過,美蘇兩國的戰鬥機設計師對「越南經驗」卻有著不同的理解。

蘇聯人很清楚,米格-21沾了主場優勢的光。然而,蘇聯空軍不是北越空軍——蘇聯空軍在戰爭中必須承擔繁重的遠程打擊任務,過短的航程與簡陋的機載設備讓米格-21根本無法在境外爭奪制空權並為轟炸機護航——這其實就是F-4在越南執行的任務。在蘇聯人眼裡,「鬼怪」仍然是一款不錯的戰鬥機,它的任務彈性比米格-21好得多。

因此,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也就是越南戰爭日趨白熱化的當口,米格設計局終於明確了其下一代戰鬥機研製方案,原先加裝升力發動機的短距起降版米格-23計劃淺嘗輒止,最後確定研製一種採用變後掠翼的重型制空戰鬥機。

這是蘇聯空軍裝備從二戰經驗轉向越戰經驗的標誌。大量廉價、簡陋,但機動性好的輕型戰鬥機將讓位於一種高度複雜的昂貴空戰系統,其背景則是蘇聯空軍從「攻守兼備」逐漸向「進攻」戰略的調整。

1972年,米格-23M進入蘇聯空軍服役,這是第一款大規模裝備部隊的「鞭撻者」。它完全保留了米格-21的高空高速性能,但擁有先進的機頭雷達、複雜的火控系統,以及較遠的作戰半徑。米格-23同時也是蘇聯第一款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的戰鬥機,基本性能與技術水平與F-4非常接近。但米格設計局也注意到F-4在越南所面臨的窘境,即由於護航限制無法進入高空高速空戰,被迫在中低空、亞聲速格鬥時又缺乏機動性優勢。因此,採用變後掠翼的米格-23機動性比「鬼怪」要好一些。

美國空軍的越戰教訓無疑是慘痛的,他們的技術優勢根本就沒發揮出來。一位名叫約翰·伯伊德的空軍戰術教官開始鼓吹如今已成「聖經」的能量機動理論。伯伊德與他的「戰鬥機黑手黨」們希望研製一種簡單、輕巧的戰鬥機。它擁有更小的轉彎半徑、更快的滾轉率、更高的爬升速度……總之,美國下一代戰鬥機必須在近距格鬥的任何環節都佔據能量優勢,從而在一場「狗斗」中擊敗對手。

然而,美國軍方對越戰經驗的看法卻與伯伊德有一定差距。軍方承認下一代戰鬥機必須扭轉F-4在越南所表現出的格鬥劣勢,但仍冷靜的堅持高空高速性能。況且要想在所有空戰環境下都擁有能量優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比對手飛的更高、更快。

F-14和F-15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它們完全保留了美式重型戰鬥機的傳統——複雜、昂貴、航程夠遠,擁有強大的火控系統和高空高速性能。但在這兩型戰鬥機,尤其是F-15身上又明顯可以看出「能量機動」的影響,該機採用大翼面積加高推力發動機設計,空戰靈活性遠超上一代戰鬥機。以當時觀點來看,早期的F-15除了故障率高的離譜外,幾乎是完美的。

F-14可變後掠翼「熊貓」戰鬥機,因電影《壯志凌雲》成為許多人心中先進戰機的代表。

美蘇兩國都從越戰收穫了寶貴的經驗,蘇聯人沒有盲目樂觀,美國人也沒有完全悲觀,兩強空軍戰鬥機後來的發展路徑「不約而同」。

82比0的背後

世界上第一款三代戰鬥機F-14「雄貓」在1974年裝備美國海軍,兩年後F-15「鷹」進入美國空軍服役。這一時期蘇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也換成了米格-23。繼越南的米格-21與F-4之後,它們之間又將演繹怎樣的空戰傳奇?

在今天噴氣式戰鬥機的劃代中,米格-23的地位略顯尷尬。蘇聯人將其劃入第三代戰鬥機,在它之前是米格-21,之後則是米格-29和蘇-27。這表明米格-23在蘇聯被明確定義為米格-21的換代機型,而非高低搭配。美國人則習慣將米格-23與米格-21一同劃入二代陣營,米格-29和蘇-27才是堪與F-15和F-16抗衡的三代機。

客觀來看,米格-23的綜合性能遠強於米格-21,美國空軍曾用來自埃及和民主德國的米格-23做過大量測試,並供盟國空軍飛行員試駕。一個在F-16上飛過1200小時的荷蘭飛行員認為,米格-23ML的垂直機動性和加速性都優於F-16A,水平機動性略有不足。米格-23MLD開始裝備三代機標配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其超視距能力也比F-16A強——後者在AIM-120空空導彈出現之前,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超視距能力。但該型機仍裝備渦噴發動機,這被認為是二代機的重要標誌。

在美國人眼裡,F-15才是定義了三代戰鬥機標準的革命性空戰平台。其裝有兩台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氣動設計雖然傳統但升力特性優異,機頭安裝脈衝多普勒雷達,後期還採用了電傳飛控系統。F-15所需要的,就是在一場新的「越戰」中證明自己的強大,以及美國空軍對越南經驗的總結成果。

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及時提供了這樣的機會。F-15和F-16一戰成名,米格-23則「身敗名裂」,並被西方媒體打上了「過時的上代戰鬥機」標籤。82比0的神話直到現在還廣為流傳,美國與以色列的宣傳機器讓美式戰機在越戰結束近10年後得以一血前恥。

82比0,這就是空戰中「代差」的結果?

1982年6月12日,也就是貝卡谷地空戰剛剛結束2天後,以蘇聯國土防空軍副司令葉夫根尼·尤拉索夫上將為首的龐大軍事代表團來到貝卡谷地展開調查。出於保密目的,蘇聯人沒有對外公布調查報告。但隨著蘇聯解體,我們終於可以了解當年蘇方的部分調查結果。

根據相關解密檔案,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空戰中實際損失的戰鬥機只有47架,以色列為此付出的代價是23架飛機被擊落,其中12架是被米格-23擊落的。米格-23擊墜記錄中的絕大部分由R-23中距空空導彈完成,其中包括6架F-16A,甚至還有一架E-2預警機。另外米格-21也擊落了5架以機,其中包括一架F-15。其他6架擊墜記錄則來自地空導彈。敘利亞方面在空戰中損失了18架米格-23和29架米格-21。

大馬士革在戰後也公布了自己的戰報統計。其宣稱在6月的黎巴嫩上空損失了72架飛機,其中空戰損失60架。在戰後清掃戰場時,共發現14架以軍戰機殘骸。另外,一名親臨空戰現場的英國記者曾目睹至少4架以方戰機被米格機擊落。

在以敘兩國戰報和俄方解密的蘇聯調查結果中,以色列和敘利亞的統計都較為籠統,如以方沒有公布具體的每一架擊墜記錄,而敘方公布的72架損失出現在整個6月,其中還包含了直升機。只有俄方的調查報告有具體擊墜記錄。當然,具體並不一定真實。但該報告卻是目前唯一可以做細化分析的材料。

在蘇方報告中,雙方總的空戰交換比為2比1,以色列空軍仍占絕對優勢。考慮到雙方機型代差,飛行員訓練水平差距,以及以軍在電子戰和情報偵察方面的絕對優勢,這樣的交換比完全在情理之中。具體到機型,米格-23的空戰交換比為2比3,只能說略處下風,而且敘軍參戰的米格-23均為出口「猴版」(編者註:蘇聯生產的武器大都有高低兩個版本,即人版和猴版,其中出口型裝備大多為低配的「猴版」),與蘇軍自用版性能差距較大。相比而言,米格-21的交換比只有可憐的1比6,可見蘇方認為米格-23是比米格-21領先一代的戰機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米格-23用視距外導彈擊落了6架F-16A,充分發揮了與早期F-16A空戰時的不對稱優勢。

一定程度上「蒙冤」的米格-23戰鬥機。

雖然以軍在貝卡谷地空戰中的確取得了大捷,但戰場具體情境絕非簡單的82:0所能概括的。米格-23的戰場表現證明了蘇聯空軍的遠見,但F-15的巨大優勢仍令蘇聯震驚。在蘇軍彌合與美軍戰機代差的過程中,橫空出世的蘇-27在後來成為蘇/俄三代機的代言,而米格設計局從此意外地走向沒落。

速度,還是速度

貝卡谷地空戰讓美蘇雙方都有了一次檢驗越戰經驗的機會。無論哪一方的報告都足以證明,F-15所確立的第三代戰鬥機標準符合實戰要求。然而,它並非是對高空高速空戰理念的顛覆,只是進一步填補了上代戰鬥機的機動性短板罷了。F-16A明顯更貼近伯伊德的理想,但如果蘇方報告更接近真實的話,那麼其實際空戰表現就完全無法與F-15相提並論。貝卡谷地戰後,美國開始為後續生產的F-16機型升級雷達和空空導彈,在使其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的同時,也基本將F-16剔除出了爭奪制空權的陣容,轉而讓其承擔當年F-105所執行的對地打擊任務。

在看到己方的戰場調查報告後,米格設計局應該對米格-23感到滿意。不過F-15所表現出的強大空戰統治力還是會讓蘇聯人著急。此時米格-29已處於最後試飛階段,真正能與F-15抗衡的蘇-27則要到1985年才服役。

直到今天,第三代戰鬥機仍是各國空軍的主流機型。F-15和蘇-27看起來已經足夠完美,第四代戰鬥機又將如何超越?相比而言,美蘇雙方都能從越戰經驗中找出本國二代機的缺陷,再在三代機的研製中有針對性地予以彌補。而貝卡谷地空戰以及之後的歷次局部空中衝突似乎只是一再證明了三代機的強大,卻沒有暴露出問題。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空軍逐漸在ATF計劃中明確了四代機的性能要求。然而,它看起來更像是當初設計二代機時的紙上談兵——F-105和F-4設計者最初「渴望」的超聲速戰術核武突襲,到兩款戰機退役都沒機會實現。具體來說,所謂「4S」中的超機動性和網路中心戰能力其實沒什麼新意,無非是利用高推重比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以及全新的感測器和數據鏈系統進一步放大現有三代機的性能罷了。只有隱身算是個新話題,它可以在突防或者類似米格-21式的掠襲中急劇縮短被發現距離,從而擁有實施不對稱打擊的優勢。

速度的重要性在4S中再次得到體現。不過四代機的高速與二代機追求最大速度的概念不同,四代機要求更持續的超聲速飛行,即在不打開加力的情況下以1.5馬赫以上的速度巡航。上文中曾經分析過米格-21和F-4如能持續超聲速飛行的空戰情景——如果說第三代戰機因技術瓶頸還無法做到的話,第四代戰機終於如願以償。

世界現有的四種四代機。

武器發展史上,幾乎任何一種作戰平台都會存在一些難以調和的內在矛盾,如速度與隱身,性能與成本。儘管四代機之間的空戰尚未實際發生,但在矛與盾的對決中,勝利的天平似乎永遠傾向於結合具體的時空條件,揚長避短的那一方。

「宏亮瞻局」繫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王宏亮為澎湃防務開設的個人專欄,力求在兼顧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時,在前瞻性、敏銳度上更上一層樓,每周一期,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日媒新雷達圖國乒成終極BOSS團 馬龍仍地表最強
從王羲之看到唐寅,告別走馬觀花
新版《地圖》出版,博雅教育應該從兒童開始
英國的博物館如何構建歷史記憶
順豐回應「救命葯」延誤事件:正審視延誤原因,病人仍在治療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