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實:生育能力測試並不靠譜!
原創編譯,轉載請註明來源!
年齡在三四十歲的女性總擔憂自己的生育能力下降,而這卻促進了醫學領域的一個新興市場:生育能力測試。
成千上萬的女性接受了「卵巢儲備」測試,並基於這些測試結果而做出了重要的決定,比如是否要儘快地要孩子。這種測試通常花費在150至350美元之間。「卵巢儲備」,或者說是女性在當前年齡卵巢中還有的卵子數量,這被認為是評價女性生育能力的關鍵指標。
但是一項發表在《JAMA》上的新研究表明,對於很多女性來說,這些測試通常都是沒有用的。
雖然「卵巢儲備」測試能夠使女性了解自己通過卵子冷凍或試管受精的方法還能當母親的機會有多大,但是它並不能準確預測通過性行為懷孕的能力。懷孕取決於非常多的複雜因素,既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而不僅僅是卵巢中還有多少卵子。
生育測試如何成為一門興隆的生意
在美國,年齡在30歲生育的女性數量首次超過了在20多歲生育的女性數量。在過去40年中,美國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齡一直在增長。
但是女性在三十或四十多歲的時候懷孕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甚至無法保證能夠懷孕,也不確定距離生育能力消失之前還有多長時間。
因此,生育測試這個新興行業聲稱能夠幫助女性解答這些複雜的問題。
一些網上的公司和生育中心提供卵巢儲備測試。Future Family公司提供的生育年齡測試花費149美元,承諾能夠在你自己家中的隱私環境中預測現在和未來的生育能力。花費150美元的Let』s Get Checked測試能夠確定女性的懷孕機率是否比在當前年齡的預期懷孕機率低。Shady Grove Fertility是美國最大的生育中心,在這裡,卵巢儲備測試是生育能力評估的一部分,花費325美元,該測試承諾能夠對生育能力精確地預測。
對於沒有不孕史的女性來說卵巢儲備測試沒用
但是研究人員們發現,這些測試對於預測女性是否能夠懷孕來說毫無意義,至少是對於那些沒有不孕史的女性(而這部分女性是這些測試的主要客戶)來說。
在JAMA上發表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們對750名年齡在30至44歲之間且沒有不孕史的女性進行了追蹤。這些女性使用血液和尿液中的三種常見的激素生物標誌物(AMH、FSH、抑制素B)對卵巢儲備進行了測試,並在第二年對她們進行了回訪。
研究人員本以為卵巢儲備較弱的女性懷孕更不容易。因為女性出生時卵巢中有一定數量的卵子,在每個月經周期中會被釋放,卵子會隨著時間逐漸死亡,直到絕經。
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事實上女性的卵子儲備和懷孕能力之間並沒有關聯。AMH值低或者FSH值高(這是卵巢儲備衰退的標誌)的女性在第二年回訪的時候懷孕的情況並不比AMH值正常的女性差(抑制素B的測試結果也與生育無關)。
婦產科教授Anne Zweifel Steiner說:「這些測試能夠準確地測量卵巢儲備,但是它無法預測女性的生育潛力。」
Steiner說,在這項研究之前,很多醫學界的人都認為這些測試方法在預測生育能力方面是可靠的。畢竟,AMH和FSH等激素通常與女性對試管受精的反應以及懷孕的容易程度之間存在關聯。Steiner補充說:「所以,我們也認為這種測試可以很好地預測女性的生育能力。」
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並不是這麼回事。在另一項發表在2015年的試驗中,研究人員將AMH水平作為生育能力的標記,但是他們沒有發現任何關聯。
在得知卵巢儲備不足後,女性會考慮將卵子冷凍,或者趕緊懷孕。另一方面,測試結果正常的話,則可能推遲女性的懷孕年齡。然而,這些測試結果似乎會誤導人。
冷凍卵子
預測女性生育年齡的指標:年齡
Steiner說,各種公司和生育中心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將這些測試出售給女性。她說:「我們有理由相信,衡量卵巢儲備的生物標誌物能夠預測生育能力,否則我們沒有其他證據。但是隨著我們的證據越來越多,我們不得不對這些生育測試三思了。」
婦產科學和臨床生殖醫學教授Samantha Pfeifer對這項發現並不意外。
Pfeifer說:「在考慮生育能力時,我們關注卵子數量、質量以及子宮的接受能力,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對於生育來說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卵巢儲備。這項新研究很重要,它重申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使卵巢儲備低的女性也可以懷孕,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
如果卵巢儲備無法很好地預測女性生育能力,那麼什麼指標可以呢?
隨著年齡增加,懷孕越來越困難:美國2006至2010年的數據,沒有生育過孩子的女性生育能力衰退和不孕的情況。
Steiner說:「每個人都想要更好的衡量指標,我也想找到除了年齡之外的其他指標,但目前來看,似乎只有年齡是最好的指標。」
好消息是,女性的生育能力不會在35歲的時候突然下降,這個年齡「老來得子」的也大有人在。
Steiner說:「生育能力的衰退是逐漸的過程。在36或37歲時略低一些,38或39歲時再輕微降低,但是並不會在35歲的時候出現斷崖式降低。」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自然》選出9月最銳利科學鏡頭
※腸道真菌也在肥胖形成中起作用!
※南京農業大學開設「減脂課」:有學生一年甩肉51斤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大腦皮層溝回摺疊新機制
※臭蟲喜歡你的臟衣服!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