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

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

秦朝對農民壓迫嚴重,導致農民起義爆發,這是秦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於這一點,《漢書》中有一段話如此敘述:「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漢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併兼之路。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

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後,第一道命令,便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這就是強迫所有的農民交出他們的武器。 中國古代的農民,本有一次冬季的軍事訓練,即所謂「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但到秦代,「講武之禮,罷為角觝。」這是不允許農民有學習戰鬥技術的機會。 在秦代的農村中,本有武裝游徼的設置,「秦始皇既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

這樣看來,秦代的各郡縣,除了地方的游徼以外,又有中央派駐各郡縣的材官。這種材官的設置,就是加強對農民的武裝鎮壓。 在秦代,什伍連坐法推廣到全國。所謂「什伍連坐法」,即「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而這就是藉此肅清農民中的不穩分子。

可見,秦代的法律對農民壓迫是很嚴重的,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爆發,從而引起一連串的反應,各地紛紛揭竿而起,秦朝走向滅亡。

在秦朝不到幾十年的時間中,秦始皇和秦二世共建造了包括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各種宮殿在內的多處建築。而這些建築,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人民經過連年戰爭,理應得到休息之時,秦代的皇帝如此大動干戈,人民怨聲載道,人心向背,導致了亡國的結局。

「為了建造阿房宮和酈山的皇陵,殘餘的貴族和無數的俘虜,從荊楚、巴蜀斬伐木材,運輸木材,攀山越嶺,顛仆於道路中,喪失他們的生命。城市的手工業者,都離開了他們的作坊,走到咸陽,走到酈山,走到琅邪,走到遙遠的會稽,替皇帝修築宮殿,建造墳墓,雕刻玩好和巨大的紀功碑。廣大的農民,已經在商人地主土地兼并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塊土地和田園。在收繳兵器的命令之下,失去防身的武器;在武裝鎮壓、什伍連坐、嚴刑峻法之下,失去了起碼的自由;在苛捐雜稅、軍事徵發之下,失去了一切生存的物質。現在又在兵役動員、徭役動員的命令之下,走向蒙古沙漠,走向嶺南邊疆,走向一切指定的地點,去修築長城,開闢馳道,抵禦匈奴和征服南越。」

長城:建造長城這樣一種連綿延伸的防禦工事,其後勤供應一定遠遠大於建造一座金字塔、堤壩或其他固定的紀念性建築物的後勤供應。因為隨著城的延伸,築城活動的中心經常變化,供應線也變得更長。此外,城牆不想正在修建的道路,它本身是很不完善的運輸材料的手段。就長城而言,由於它越過的漫長的山脈和半沙漠地帶,以及這些地區稀少的人口和冬季的酷寒氣候,條件就變得特別困難。對蒙恬能夠使之在現場進行真正建設的每一個人來說,需要幾十人建造工地上的通道和運送物資供應。死亡的人數也必定是非常巨大,儘管完全缺乏統計數字,並姑且承認大部分城牆用夯實的土建成(這意味著大部分建築材料就地取得),但以上所述似乎是很合理的假設。對這個工程和其他同時進行的工程來說,蒙恬的30萬人,絕不是夸夸其談。

我們知道,是蒙恬將軍主持修建的長城,而他當時做了什麼勸阻始皇的事了嗎?沒有。我們看看司馬遷是如何評價此事的:「太史公曰: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彊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可見,司馬遷認為蒙恬做事非常不地道,沒有想百姓所想,只知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這也導致了秦的滅亡。

宮殿:秦始皇對於宮殿的修建,可謂是下足了本錢。 「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朝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有多少呢?「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從這句描寫中,可見宮殿之多,數量之大。 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為了震懾小國,為了收集天下的財色,或純粹是出於個人愛好,始皇不惜一切代價修建宮殿。他當然不在乎這些代價,因為這些代價是,無數奴隸的喪命,生態被破壞,人民流離失所

提到宮殿,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阿房宮。《資治通鑒》中有如此的一段話描寫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度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阿房宮的實際大小還有待專家的考證,但就算這個數據有所誇大,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需要動用多少資源才能建造出如此龐大的宮殿?又有多少無辜的百姓為之犧牲?我們不得而知,我也不願知道

秦始皇死的時候,阿房宮的工程也就擱淺了。對於此,昏庸無道的二世不但沒有糾正錯誤,還變本加厲,做出更加慘絕人寰的事情。「復作阿房宮。盡征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皆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

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現在看來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蹟,是我國的國寶級文化遺產,可在當時,是犧牲了多少人才有的奇蹟?建造陵墓使用的勞動力據說達70萬人,此數為蒙恬同時進行軍事征討、造路和修築城牆活動所使用的30萬人的兩倍以上。還有一大批藝術家從事墓穴內部的裝飾工作,可惜他們後來幾乎全部都被二世活埋在這大墓穴里,做了秦始皇的殉葬人。

馳道:秦實行「車同軌」,是為了統一中國,當然,這樣做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各個地區的聯繫更加方便。但,馳道的修建,又動用了多少勞動力?我們可以從馳道的規模大致推算出來。「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數年不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朝 的精彩文章:

秦朝滅亡後,秦人有曾復過國嗎?
大秦第一猛將,秒殺項羽,如果他不死秦朝絕不可能二世而亡
皇帝那些事兒:秦朝滅亡的替罪羊,在位46天卻幹了兩件大好事!
一字之差,註定了秦朝的滅亡,無奈秦始皇沒能悟透!
秦始皇兵馬俑為何膘肥體壯?原因其實很簡單

TAG: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