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燕麥「騙」的真相,你以前壓根就沒注意到過吧?
如果你是抱著營養健康的目的去吃燕麥片的話,那很抱歉告訴你,絕大部分的燕麥片都會讓你失望。
現在無論是燕麥、大麥、還是蕎麥類的食品都自稱為「麥片」,因為各類眼花繚亂的宣傳,對於麥片我們可能有著種種誤會。
比如去超市買燕麥片,售貨員轉身就給你的就是一袋速溶麥片、或是膨化食品。
不過事實是,只要是上面寫著「燕麥片」,再加上你覺得味道挺好吃,售貨員就可以有十足的自信推薦給你和下一個人。
上圖配料表,來自網友們評選的「最好吃的麥片沒有之一」。
配料表的先後順序國家有嚴格的規定,像上面這樣的「麥片」,排第3名的就是白砂糖,何況下面還有各種不認識的食品添加劑、佔了將近4成……
另外像這樣每50g就含有30g+的糖的,才真的讓人會越吃越胖了!
其實很多人吃麥片,是看中了它的方便。用牛奶沖一衝就可以吃,是懶人快手早餐的最佳選擇,可是選購的陷阱那麼多,到底應該怎麼選呢?
1.看外觀
最直觀的就是燕麥外觀,像上圖這樣,明顯膨大、膨化的,都已經沒有燕麥樣子了的,慎選。
2.看含糖量
注意配料表內糖的排序,糖的排序靠前的那可都沒少加。
3.看熱量
熱量數值,是營養成分表上一定會有的數據。愛美、想瘦的你當然要選熱量相對更低的健康麥片!
4.杜絕不健康添加
配料表長長一大段的,大多是調製麥片;添加劑很多,尤其是注意看有沒有「植脂末」、「甜味劑」等關鍵字,盡量避免。
這麼看的話,難道兼顧了「健康和好吃」的燕麥就沒有了嗎?
親測,吃過了十多款燕麥類製品之後,最後只留下了一杯
泡我
「非膨化堅果燕麥」。
其實前面的結論總結下來,就3點:
非膨化、低熱少糖、少添加劑。
我們一條條來對比下、下面的配料表,檢驗下你的辨識能力!
1.首先看配料表
配料:非膨化燕麥脆,核桃仁,蜂蜜穀物圈,巴旦木仁,紅棗片,葡萄乾,蔓越莓干。
這樣看過來,基本沒有額外的添加劑。
除了燕麥的括弧里含有一些植物油、糖和奶粉,其他的堅果仁、水果乾都是原味。
小編針對燕麥括弧里的「植物油、糖和奶粉」,做了個測試——抓取燕麥脆手指攆過之後,幾乎沒有出油。可見含油量少,後兩者單獨嘗過,感覺含量也不會高
(燕麥吃下來倒是脆脆的很得我心~)
另外,一路吃過來「非膨化」三個字在燕麥類製品中算是稀缺物種了。
2.接下來,打開包裝看外觀↓↓↓
另外,還需要提的是白凈的核桃仁,竟然貼心地去掉了外皮;
其他比如巴旦木、棗片等都是原味,小孩子尤其喜歡脆脆的穀物圈兒!
(這麼少的配料表真的是少見,不見雜七雜八的添加劑,一股清流好評!)
3.別心急,再看看營養成分表
眼尖的一下就看到,上面高的是能量、脂肪2項。
乍一看還真嚇到,但是打開包裝就明白為什麼了——因為堅果。堅果種所含的能量和脂肪都比較高,所以拔高了平均數。但是完全可以放心,堅果所含絕大都是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有益的(堅果的不飽和脂肪的科普和好處,完全可以再寫一篇文章了!)
另外,這麼少的營養成分表也是少見!其實只要有果乾,維生素ABC這種肯定都有,但是不像其他一樣刻意標榜自己,好評+2~
一路看下來,健康度還是值得放心的。
可是,好吃嗎?
甩出這麼張圖,應該不用我多說了~
無論是干吃、溫開水還是拌酸奶(親測推薦),味道都不錯!說實話飽腹感比較強,4種吃法小編是兩天才試完的哈哈哈
當然,你也可以泡別的試試,畢竟它的名字就叫做
「泡我」
!說了這麼多,去哪裡可以買呢?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即可選購~
狂戳底部
「閱讀原文」
,選購更多優品~


※沒有wifi的童年,你是不是也這樣度過?
※我們躺在床上默默放屁,一直到十一點半才放完
※你以為這是抑鬱,其實這是成長
※一聞炒栗香,便知已入秋冬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