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海法師:自凈其意 怎麼個凈法?

明海法師:自凈其意 怎麼個凈法?

一心向佛(網路圖)

文:明海法師

從過去佛到現在佛,諸佛關於佛教的教義,有一個概括,大家都很熟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前面兩句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世間的人大概也都有這種印象,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止惡行善,佛教當然不例外。但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什麼不一樣呢?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嗎?可能就在這第三句話上——「自凈其意」。「自凈其意」是佛教在止惡行善這個問題上的「不共法」。

行惡的人肯定是有很多煩惱的,由於煩惱而行惡,由於行惡而更加煩惱。如果學佛以後,說不要行惡,我們要行善,要多幫助人,多積累功德,我們姑且可以稱這些人為行善的人。行善的人有沒有煩惱呢?行善的人其實也有煩惱,很多佛教徒的煩惱就屬於行善層面的煩惱。行善層面的煩惱,就是我們做了好事以後、幫助人以後滋生出來的煩惱。有時候是因為幫助的方式不對,有時候是因為給予對方幫助的量不夠,或者是過多,或者過少。還有很多時候,這個煩惱是自尋的。

在幫助人的過程中,為什麼會生煩惱呢?佛教講,就是由於住相。只要你住相行善,就會生煩惱。所以,對於學佛的人懂得止惡行善,想著每天去幫助人,去積累功德,這樣的人一定要修行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在《金剛經》里叫「無住相布施」。布施可以做為一種行善的概括,行善當然不僅於布施。無住相布施,通俗一點說,就是「善不望報」,行善不要希望有回報。如果你心中期待回報,一定會有煩惱。所以,對這個認識一定要生起決定的理解,在決定理解的基礎上,拿定主意,一開頭就不帶任何期盼去助人,這樣你就不會有煩惱。

佛教把做一件善事的過程分成三個部分,非常合理。第一個部分叫「初善」;第二個部分叫「中善」;第三個部分叫「後善」。「初善」是指在做這件事之前的動機、出發點,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中善」是在做事情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心態;「後善」是做完一件事情之後,對自己所做的認識。對自己所做事情的認識通常有好幾種:有的時候我們得意,有的時候我們肯定,有的時候我們後悔,有的時候有點期待,希望別人表揚,希望別人理解……

那麼「自凈其意」是要我們在這三個部分都能保持心不住相,無所住。所以說,在一開頭,你就拿定主意,不望報。這個報是多方面的,有時是希望別人回報你,有時不一定,境界更高的人,不一定要回報,你只要給我一個理解就好了,給我一個感謝就可以了,好朋友之間會這樣,親戚之間也會這樣。你幫助了他,你常會有所希望或期待,未必是以後給我錢,但是給我一個理解也好。希望別人的理解,表揚,肯定,感恩,這都是望報的表現。只要你存有一絲這樣的念頭,當期待落空的時候,心裡就有煩惱。這個煩惱可能是怨恨,可能是鬱悶,可能是後悔,後悔不該做。所以說,如果不自凈其意,善有時未必會生出善,而像我們剛才分析的,善生出惡來了。本來你幫助人是善,但是最後心裡生起怨恨,生起後悔,那麼這個就是惡,是煩惱。

關於如何行善,其實也可以說,佛法就是講這個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如果行善望報,我們的心就掛礙,心掛礙的時候,我們就被所做的事情牽制住了,也被外面的環境牽制住了。心被牽制,意味著它沒有主動,失去了平衡,它有期盼。所以,你如果想讓你的心自在,必須要不住一切相,再去做這些事。而且,最重要的是初善,做事之前,把這一切都放下,只管做。你幫助人,別人不理解,不管他,繼續做。也有以怨報德的,不管他,繼續做。還有,你不斷地幫助人,很多人不僅不理解,還障礙你,你也不管他,一直這樣做,慢慢地你就會得到一種命運的主動權。

命運的主動權是什麼意思呢?由於你做這些事,心無掛礙,慢慢就跟外界環境之間建立了良性循環的機制,這種良性循環的機制在佛教里就叫善緣。

自凈其意(網路圖)

緣是多方面的,跟人的緣,跟地方的緣,跟一件事情的緣……這個緣太豐富了,天上地下,包羅萬象。而所謂的善緣,就是良性的。我們的生命由各種良性的緣、良性的因緣構成。在良性循環中,你將會發現,善成為你生命的天性,成為你的本能。當它成為你的本能,環境也不斷反饋給你相應的回報。這個回報不是期盼來的,它自然會循環過來,在這個時候,你已經不以善為善,自然就是這樣。於是,你就主宰了你的命運,也創造了你自己的世界。

很多居士生的煩惱都是在這些問題上出現的。即使到寺院來布施供養,親近三寶,也有這樣的問題。你希望師父能夠理解,師父能夠表揚,進一步可能也希望寺院能夠給予特殊的關照,因為你覺得你給寺院做了很多工作。那麼,這一系列的期盼要是落空了呢?心裡就生煩惱。對我們信仰的對象尚且如此,在生活中對家裡人,對其他人,更容易這樣。只要我們以這種方式去修行、生活,那麼,我們就還是不能夠擺脫煩惱。

所以,我們要凈化煩惱,必須要回到這第三個問題,怎麼樣「自凈其意」。「意」就是意念,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初(善)、中(善)、後(善)這三個部分,「意」都要凈化。怎麼算凈,怎麼算不凈呢?這裡要以《金剛經》的話做標準。只要你住於某種東西,就是不凈;只要你無所住,就是凈。

有的人會問了,我怎麼修行「自凈其意」呢?怎麼修行「善不望報」呢?我告訴大家一個下手處:反其道而行。反其道的「道」,不是宇宙規律的道,是世間的人、是凡夫眾生通常的道、通常的路。剛才講到凡夫眾生行善,通常都是有所期望、有所期待的。反其道呢,就是你偏偏要訓練自己,無所期待去幫助一個人,無所期盼去做一件事,你偏要跟自己過不去,偏要跟通常的方式過不去,你才有可能入道,但入的是佛道。

放眼觀察一下我們這個世間的道,世間的凡夫道有很多規律,很多相狀,在你修行「自凈其意」的時候,偏偏要跟它相悖,要逆著它。這個逆著,主要是逆著心念,逆著你那染污的心念,逆著通常的俗態,你就能夠步入到自凈其意,步入到無住相布施的修行中。

我們看世間很多相狀,比如說,在你的朋友當中有一個人,當他高官厚祿的時候,總是有很多人去接近他;而當他退休或者失勢了,馬上門庭冷落車馬稀,人心總是在這種跌宕之中。反其道而行,你能自始至終一樣,這就是凈化,對自己心靈的凈化。這個時代的人,越來越浮躁,越來越虛榮,通常喜歡接近繁榮的、漂亮的、光鮮的、健康的、年輕的、通暢的事物;在我們這個時代,生病的、衰老的、失意的、失敗的……都是不被人重視的。那麼修行的人,怎麼能夠從這種定式中擺脫出來?佛陀教導我們說,我們要多親近無常。其實呢,一切都是無常的。但是好像無常表現最明顯的恰恰是人生的負面現象,就是生病,死亡,衰敗,腐朽,還有衰老,修行的人要多接觸這些。接觸這些,能夠時時觀照無常,提起正念,不會被這個世界浮華的假象所迷惑。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假象,粉飾太平的假象,你看街頭上那些廣告,你看廣告上那些貌若天人的形象代言人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蒙蔽我們的假象,容易使我們迷失在裡面,陶醉於其中,而忘記無常。所以,反其道而行,我覺得特別具有可操作性。這個世間總是有很多的俗情,人情的冷暖變化,你能在這裡按照你的主張堅持去行,自凈其意,通過這種行持——這種行持可能還沒有達到無住相,無住相應該是平等的,我們開始可能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從這裡下手,慢慢就能達到初善、中善、後善的無住相布施。

所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三句話是分不開的,前面兩句話是道德的境界,通常社會道德也可以這麼講,但是如果沒有「自凈其意」作保證,這個善就可能生出惡來。所以,從善不望報到反其道而行,我覺得這是我們在生活中修行「自凈其意」的法門。

本文選自《禪》刊,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衍慈法師:什麼才是入道的基礎
聖嚴法師: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把善知識看成佛 就能得到佛的加持
財富從布施福業得來
星雲大師:人生與四季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