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黃河黃土,雄獅雄踞

黃河黃土,雄獅雄踞

黃河

由青藏高原奔騰而來

在中游地區形成了一個「幾」字形大拐彎

這個大拐彎所包圍的地方

正是黃土高原的主體

從自然意義上看黃河與黃土高原的關係不可分離

從人文意義上講黃河與黃土高原也是緊密相連的

以黃土為骨肉、以黃河為血脈的雄獅

體內引而不發地積蓄了無盡的力量

攜從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澱而來的厚重底蘊

正面向世界、傲然雄踞

- 黃 河 -

都說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在孩子眼裡,母親都是最美的。那麼,黃河美嗎?

毫無疑問,黃河是美的,而且有大美。黃河之美,在詩人的詠嘆里,在百轉千回的河曲的臂彎里,也在無人機直衝雲霄的廣域視角里。黃河之美,更是一種母性之美——她對中華民族的哺育之恩。無須用更多語言描繪,黃河之美,已經融入我們民族的DNA。

- 幹流篇《黃河日記》-

撰文 / 單之薔 攝影 / 王寧 賈林 等

黃河與中國的其他河流有何不同?怎樣欣賞黃河之美?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對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黃河與中國各個民族融合成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有何關係?帶著這樣一些問題,9月我們踏上了尋訪黃河之旅。

在黃河上游,尋找河曲最密集的地方。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黃河日記(之一)· 黃河為什麼這麼彎 》-

9月10日 —— 9月14日

成都 - 唐克 - 若爾蓋 - 瑪曲 - 河南 - 澤庫

唐克「黃河第一彎」

只見河曲,不見「第一彎」

唐克是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的轄區,黃河在這裡由東南走向掉頭成了西北走向。但是黃河這個「大拐彎」直徑近40公里,需要乘坐飛機才能觀察到全貌。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河曲就是河彎,也有稱之為「蛇曲」的,河曲就是河流彎彎曲曲流淌的形態。河流彎曲流淌,若是彎曲程度不大,例如不超過180度,也就很尋常,並不構成吸引力,但若這個彎曲超過180度,甚至接近360度,首尾就要相接了,也就是很像希臘字母「Ω」時,那麼這個彎就很奇特、很有美感、很有吸引了。因此這種Ω河曲成為了一種景觀,被人們欣賞。黃河幹流中,這樣的Ω彎很多……

澤庫,我們眼中最佳的河曲觀賞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黃河日記(之二)· 黃河:掉頭偏向沙漠行 》-

9月16日 —— 9月19日

蘭州 - 白銀 - 中衛 - 青銅峽 - 磴口

黃河穿蘭州城而過,宛如遊動的長龍

從高空俯瞰蘭州城,整座城市好似一幅丹青繪畫:環繞蘭州城的土黃色群山,與城市和綠洲的深色,在色彩上形成了極大反差。棕褐色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城而行,宛如一條遊動的長龍,滋潤著乾旱少雨的蘭州城。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在甘肅瑪曲,我開始接觸到黃河徑流彙集的特殊性,思考黃河的水量沿途是怎樣匯聚的,又是怎樣使用的。其中哪些地方是重要的節點,這些點的意義是什麼?

磴口

如果沒有黃河,兩大沙漠就直接「握手」了。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從高空,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黃河的巨大作用:黃河猶如一把利劍,將磴口縣的烏蘭布和沙漠和鄂爾多斯市的庫布齊沙漠劈開,阻止了這兩大沙漠的「握手」。黃河從蘭州一直往北流,在河套地區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形彎,將河套地區的沙漠也套進了這個彎里。正是由於黃河水的灌溉作用,河套地區才有了大面積的灌溉綠洲,從而改寫了我國北方乾旱區的自然與歷史發展進程。

- 《 黃河日記(之三)· 為什麼黃河清了 》-

9月15日 —— 9月25日

尖扎 - 龍門 - 小浪底 - 花園口 - 東營

曾經是黃河幹流年均輸沙量最高的地方,如今碧波萬頃。

這裡是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原來的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村,小浪底水利樞紐就修建在小浪底村的舊址上。水面面積296平方公里的小浪底水庫,控制了黃河流域92.3%的水量,防洪、防凌、減淤三大任務齊頭並進。陽光充足的日子裡,水庫通透如鏡,難以想像萬頃碧波下沉澱著超過70億立方米的泥沙。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此次黃河之行,我一直帶著一個疑問:黃河變清了嗎?疑問源於我看到的一組數據,說近15年來黃河年均輸沙量只有2.7億噸,在此之前,關於黃河的輸沙量,我頭腦中深深印刻的數字是16億噸。少了13億噸的黃河是什麼樣子?半個月的考察結束後,我了解了黃河現在的模樣。

- 支流篇 -

考古學者們發現,中國的遠古文明起初是「滿天星斗」,越接近歷史時期,就越能看到一個以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為核心的歷史趨勢。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黃河的三大支流渭河、汾河和洛河顯得十分繁忙和燦爛。而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沁河、伊洛河、涇河等,也各自上演著精彩紛呈的文明戲碼。

窟野河在黃土高原上切割出來寬闊的河道,它的階地上就有4000多年前龍山時期的人類遺址。 攝影 / 鄭雲峰

-《 根系黃河 · 在黃河畔找尋中國文明的主幹 》-

撰文 / 李零 唐曉峰 趙輝 韓建業 何駑 許宏 孫周勇 邵晶 楊曉燕

攝影 / 袁蓉蓀

石雕人頭(或人面)在石峁遺址眾多文物中獨樹一幟,從目前發現來看,約有三四十件,均系本地砂岩雕刻而成,運用圓雕、浮雕、陰刻、減地等手法,眼、鼻、嘴、顴骨、臉龐,甚至鬍鬚都清晰可辨。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石峁所在的中國北方史前文化區,恰好處於東亞與中亞乃至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史前文化交流互動的通道上。黃土高原與黃河流域在人類文明形成的初期曾經上演過什麼樣的故事?人類的行為與環境的變遷還能有什麼樣的關係模式?擁有複雜地貌形態和氣候變化歷史的黃土高原,還蘊藏許多秘密。

- 黃土高原 -

母愛如水,父愛如山。

如果說黃河是母親河,那麼黃土高原就是父親一般的存在。它有著父親一樣偉岸的身軀、博大的胸懷、深厚的內涵。黃土高原海拔高度大體在1000~1500米左右,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80~120米,最大厚度超過400米;地跨約11個經度、6個緯度,面積超過60萬平方公里;黃土之下有著我國近半的特大型煤田,有著「半盆油,滿盆氣」的鄂爾多斯盆地,有著鋁、鉬、石膏等40多種儲藏量位居全國前列的礦產資源。千百年來,他不僅撫育了生活在其上的人們,也每每承擔起「驅動」整個中國的責任。

在他的培育下,黃土高原上的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也不斷交流融合,不斷激發活力、錘鍊適應能力、培養發展能力、在中華文明、中華民族乃至中國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物質文化瑰寶。

-黃土高原· 奠定中華文明的深度與厚度 -

從西侯度人、藍田人等舊石器遺存,到大地灣、齊家等新石器遺址,再到石峁、陶寺等「准文明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文明、幾乎連續相繼地出現在黃土高原。文明大幕拉開之後,周、秦、漢、唐更是將文明大戲推向高潮。歷史上許多重要改革和制度創新,在黃土高原上完成,為文明的綿延不絕提供了「基因」保障。

天地玄黃,只有在黃土高原上你才會理解為什麼我國傳統文化對黃色如此推崇。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黃土上下 · 蘊藏著最多最好的文物國寶 》-

撰文 / 王新娜 蹤衛華 攝影 / 龍劍輝 等

秦始皇陵一號青銅車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文物,是歷史輝煌與文明興衰的最直接物證。如果將儲存華夏文明的地層比作一部書,那麼黃土高原區域,則是最厚重的那一卷。

-黃土高原· 為什麼文明在這裡誕生延續 -

黃土高原到底具備了什麼樣的特點,才使得他在中華文明的誕生和延續過程中,發揮了如此巨大的作用?除了自然之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又做了哪些努力,讓黃土高原的活力一直延續至今呢?

高天厚土,蔚為大觀。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 上蒼為中國特製的「舞台」 》-

撰文 / 肖明攝影 / 許兆超 等

拔地而起的大塬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頂部平坦寬闊、四周陡峭的大塬,猶如一座座天然的舞台拔地而起。萬年以降,無數華夏先民們在這些大塬上繁衍生息 、開墾良田、建立村鎮,在中華文明創立的過程中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農牧交錯帶· 中華民族在這裡融合 -

農牧交錯帶又被稱為「生態脆弱帶」、「生態危急帶」或「生態環境敏感帶」等,它是農牧業交會過渡地帶,也是我國生態環境和地域經濟的一個重要分界地段。

北方農牧交錯帶,處於東部濕潤區與西北乾旱區之間的過渡地帶。 攝影 / 張榮春

-《 古城 長城 美女 畫像石 · 解讀農牧交錯帶的四個密碼 》-

撰文 / 神東 文剛 張震 李貴龍

攝影 / 王牧 等 繪圖 / 於繼東 供圖 / 李貴龍

作為漢代重要的邊郡要塞,陝北、晉西北是開拓疆土、抵禦外族入侵的屏障,在這一區域的畫像石中,戰爭成為重要題材。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陝北、晉西北在漢代曾是一片動蕩的疆域,胡人、漢人,在這裡交融碰撞;畜牧、農耕,在這裡長期並存。我們無法回到歷史的時空中,卻有幸通過深藏在黃土地里兩千年的漢畫像石,了解這段不能親歷的風景。

-超乎你想像的 ·黃土高原-

上世紀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一首歌——《黃土高坡》,高亢豪放的旋律掀起了流行音樂的西北風熱潮,而歌詞中那個蒼涼、貧瘠的黃土高坡也成為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記憶。地上不足,地下來補。這片溝墚縱橫的土地下,埋藏著諸多「寶藏」,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因生計艱難,走南闖北做生意,甚至走向國外,創造出中國獨特的商幫文化。

色若紅霞的砂岩下藏著富饒。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

-《 開放的黃土高原 · 晉商 回商 》-

撰文 / 楊寶璐 馬平攝影 / 金祥 沈雲遙 等

圖為開封的山陝甘會館,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攝影 / 祁瑾瑾

明清時期,商人會館的出現與當時貿易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從黃土高原走出的山西、陝西、甘肅三地商人,把生意做到全國各地,他們結成商幫,同心協力促進各自在當地的經營。三地商人的聯合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貿易範圍上來看,都優於其他商幫,使西北商貿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禪之簡史
地理知識 吃豆腐有理
古人內衣透露的風情
中國古代水利的智慧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