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假里「爭愛」的小小孩得醫治

長假里「爭愛」的小小孩得醫治

《親密之旅》情感智慧與自我成長課程官方微信

讓我們閱讀原創!

文 張紅(親密之旅學員)

我的故事避不開我的原生家庭,確切說我有兩個原生家庭。

~7歲我和爸爸、媽媽、哥哥一家四口一起生活,爸爸媽媽對我和哥哥倒沒有什麼分別,反而因為我的乖巧爸爸偏愛我一些。但我記得小時候媽媽說:姥姥、姥爺特別喜歡我哥哥,屋頂掛鉤掛著一個竹筐,裡面常年放著姥姥做給哥哥最愛吃的餅乾,據媽媽說,就是比哥哥大五歲的舅舅都不能分享。現在想來,我的心裡也許就在那一刻種下了嫉妒哥哥的種子吧,反正那時我是很少去姥姥家,跟姥姥也不親的。

8~14歲期間,因著祖奶奶,爺爺、奶奶的加入,我們從一家四口變成四世同堂七口人的大家庭。那時家裡非常窮,除了春節有一點糖果瓜子,平日里沒有一點兒零食,更不會有零花錢了,但祖奶奶,爺爺、奶奶都很疼愛我哥哥,六一兒童節的時候他們就會單獨給我哥哥一些錢買零食,而我是沒有的。過春節的時候,我和哥哥的糖果瓜子都是平均分開的,哥哥饞嘴又滑頭,每次快快吃完然後就跟我要,我不同意,媽媽就會幫著勸我分給哥哥一些;這令我非常生氣,也很傷心,覺得祖奶奶、爺爺、奶奶、姥姥重男輕女也就罷了,連媽媽也偏愛哥哥!我特彆氣憤,一度抱怨自己為什麼不是一個男孩。也就是在那時起,與哥哥「爭愛」成了我前半生的必修「課題」。

因為這份「爭」,造就了我不服輸的性格,也成就了我走出和哥哥不同的人生之路。但如今,「爭愛」卻制約了我的「親」的能力,對我的人際關係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我常常要在比較中確定我是否被愛、是否有價值,這帶給我很深的苦痛和煩惱。

學習了親密之旅,使用親密之旅的工具,發展了自己的覺察能力和情緒自我調節能力,開始品嘗到「親」的狀態。看到自己更多,也能看到別人更多,能夠安於自己的內在,也能包容身邊人的外在。

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十一長假里的例子。10月2日我們一家三口從北京開車去秦皇島看望公婆,到婆婆家第一天晚餐,公公婆婆、老公哥哥一家三口、我們一家三口,共八口人吃團圓飯。公公做了滿滿一桌子海鮮,樓下二姨家煮了玉米送上來幾穗,玉米可是我的最愛。飯到中途,婆婆從廚房拿出兩穗玉米,左右手各拿一個,一直問坐在我身邊的嫂子:「你二姨說這是農村送來的新鮮玉米,你嘗嘗?」嫂子應該並不十分喜愛,推辭說已經吃得太飽吃不下了;婆婆依然捧著兩穗玉米等著嫂子挑選,等嫂子挑完,婆婆才把另外一根玉米給了我。我接過來,吃得很慢、很慢,一粒一粒揪下來送進嘴裡,上下牙慢慢地咬合碾壓,口腔細細品味、感受玉米香甜的漿汁……腦里卻開始思緒飛舞,我感受到內心的波濤洶湧,我細細地做了一個「情緒疏導五要訣」。

情境:當婆婆手捧兩穗玉米等著嫂子挑選完,才把剩下的那根玉米給我的時候;

感受1:我的感受是很不解;

思想1:婆婆為什麼不把玉米裝進盤子里、端上來,讓大家自己選擇呢?

感受2:我的感受是被羞辱;

思想2:我遠道而來,而嫂子和婆婆就住在同一個城市,婆婆卻這樣怠慢我;

感受3:我的感受是生氣;

思想3:放在盤子里大家自己選擇多簡單,婆婆你偏不做,你還讓嫂子先選!

感受4:我的感受是很難受;

思想4:婆婆讓嫂子先選是更看重嫂子,我在他家是不重要的;

感受5:我的感受是很委屈、很難過、很傷心、很氣憤;

思想5:婆婆住的房子是我買的,我對婆婆關心實心實意,嫂子既不給老人買房,還與哥哥吵架常常給老人添堵,卻被婆婆捧著,我這麼付出卻被忽視輕視;

感受6:我的感受是很自責、氣自己;

思想6:誰讓你爛好人,不懂得珍視自己,不懂得拿捏身份,才讓人家低看你不重視你;

感受7:我的感受是很憋悶;

思想7:這麼委屈、這麼氣憤、這麼難受卻說不出來,連表現出來都做不到,還要裝出吃得香、一家親的樣子,鬱悶得要死;

感受8:我的感受是很失望、絕望、很無助;

思想8:從小到大都這樣子,我永遠都不會是那個被高看一眼的人。

當時這些複雜的感覺湧現,就好像電影快進一樣,把我從小到大在家裡與哥哥爭愛爭寵的所有鏡頭都重放了一遍。最後的結局是,不管我多麼努力,也無法像哥哥那樣被愛、被關心、被重視,從來沒有,也無法擁有。

需要:我的淺層需要是公平;我的深層需要是被尊重、被重視、被愛。

我的建設性想法是:

1.你們可以不愛我,但我自己不能自怨自艾,我要先關照好自己;

2.後來實踐證明爸爸媽媽是非常愛我的,不是我想像的那麼不公平、不被愛;

3.婆婆對我是非常親的,也知道我愛吃什麼,做了一桌子我愛吃的海鮮;

4.婆婆對我也非常重視,總是誇讚我,整個家族都很重視我;

4.老公很細心,一直給我夾菜照顧我吃愛吃的海鮮;

5.婆婆的行為也許是無心的;

6.我確定很被重視很被愛。

我的建設性行動是:

1.自己照顧自己,吃愛吃的飯菜;

2.多感受和標明婆婆對我的重視和關愛;

3.感激老公對自己的回護和愛,一起開心度過團圓的長假;

4.在給婆婆做個存款;

5.給嫂子做個存款;

6.給自己做兩個存款。

情緒疏導五要訣走到這裡,我不自禁嘴角上揚,津津有味地吃著愛吃的玉米,還問婆婆「還有嗎?」婆婆用盤子又端上來幾穗,我開心地滿足了自己,並用話語感謝公公婆婆做了我愛吃的螃蟹、八爪魚、大蝦;感謝哥哥嫂子買的海鮮和各種酒。一大家人開始了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長假「親在一起」之旅。

經過這次情緒事件,我收穫了一次「矯治性的情緒體驗」,醫治了我從小一路「爭愛」的創傷,也使自己更確信我可以做到「愛自己」,我可以不仰賴於他人的改變「愛自己」。

回想當時的情景,還是能感受到當下強烈的委屈,但就像黃博士所講的,人生有不請自來的風浪,有時也要自認倒霉、自求多福。當我們漸漸發展出「百分比」的眼光來看待一些人和事的時候,就不那麼憋屈了。

當我不斷肯定自己,相信在那個當下,自己已經是做到最好了;常常問自己的需求並自我滿足,也用親密之旅的工具提升自己、去幫助別人來滿足自己;我發現自己內心抵禦風浪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了。

我的內心戲裡有一個聲音:我左右不了別人愛我或是不愛我,但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選擇看到愛還是傷害,選擇逃離傷害還是轉化成愛。我們的親人帶給我們的傷害也許不是故意的,也許有的愛沒有被看見,通過親密之旅的工具,就像給自己穿上了金絲軟甲,既不強硬地傷害關係,也能柔和地保護自己。

通過「情緒疏導五要訣」,我越多的了解了自己的內在,更多地看到自己和周遭。因為這些看見,我做回我自己,我不用改變自己去討好(委曲求全),也不用改變自己去爭奪(憤怒攻擊),更不用改變自己去報復(反擊築牆),就按照自己的需求做自己的好父母(自我撫慰),內心穿著親密之旅的金絲軟甲(六大工具),溫柔的愛著自己,保護自己,也柔和地保護著關係。經過十一長假的這份「大禮」,不僅醫治了我「爭愛」的原傷,還使我從「逃避型」依附關係向「安全型」依附關係邁進了一大步。願更多人也可以因「親密之旅」而踏上這條醫治與成長之路!

本期編輯、排版:Jane

歡迎來稿

「親密之旅」公眾號編輯部歡迎廣大親密之旅家人將你們學習和實踐「親密之旅」的故事、心得、收穫給我們來稿,投稿郵箱:jane.way@xinjingshijie.com

版權聲明

「親密之旅」公眾號所發布的內容為黃維仁博士及親密之旅家人們原創並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請務必註明出處,若有修改須徵得作者同意。請尊重知識產權和我們的勞動成果,謝謝!

關於親密之旅

2007年12月,一位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兼婚戀專家、執教於美國西北大學的黃維仁博士,綜合過去三十年來國際最前沿、最尖端的心理學臨床實證的研究,以及全世界最好的婚姻治療和訓練中的一些最有效的要素,整合出了一套幫助自我成長、培育情商,提升婚姻家庭品質及其他人際關係的輔導培訓課程——親密之旅。它是訓練醫學院中心理學博士的課程,卻以簡單易行的方式傳授,被譽為「心理學界的軍事武器民用化」。

親密之旅

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密之旅 的精彩文章:

一位男性眼中的親密之旅(下)

TAG:親密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