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求真錄:太極拳的發勁!太極拳之化勁可接發勁,化勁就是發勁,發勁也就是化勁

太極求真錄:太極拳的發勁!太極拳之化勁可接發勁,化勁就是發勁,發勁也就是化勁

太極拳名家李雅軒從楊澄甫學拳十八年有餘,晚年深研拳理,能言人之所未曾言,發人深省,得成一代名師。他在致弟子的信中,述及太極拳發勁,曰:「太極拳的發勁機會,應是在打手中趕現成的,送到手上來的,這樣子打的才幹脆,而不是把發勁的機會硬作出來的;否則打不出人去,就算是憑自己的力大,勉強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帶水。」(摘自1963年10月10日信)

「老論云:『發勁須沉著松凈』,是說在發勁時,必須要松、要沉,並且還要松得純粹,松得乾淨,不留有絲毫拙力在筋骨肌肉之間束縛著,如這樣子,才算松凈。否則就未松靜,就發不出松沉軟彈的靈脆勁去。」「如身體各部未能松得凈,那意識神氣就指揮不出靈脆的動作來,就打不出迅雷不及腌耳、驚心動魄的勁來。只是憑著肌肉、筋骨的伸縮動作,那是絕對不夠快的。」「太極拳是提綱挈領抓大體,不找零體。」「按太極拳之發勁有幾十種之說,我以為不對。我以為只有一個懂勁和不懂勁的問題。如不懂勁,會一百個發勁,也等於零。如懂了勁,雖變一百個、一千個也是一個道理。千變萬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豈止是幾十個哉?」(摘自1964年11月20日信)「太極「發勁的功夫,等於水到渠成,不宜單單地求這一技能。」(摘自1968年2月17日信)

練功夫要能輕,輕到空無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嶽。進之則令人難覺,退時則使其莫知。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變化神奇,鬼神難測,這才算高手,否則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蠻幹漢也。」(摘自1968年12月1日信)

關於練功,腳下要穩,是松沉下去了,自然的穩,不是用固勁的穩。腰部要活,是要因有力來觸,自然的活,而不是無故自己轉動幾下的話。手上的靈,是在鬆軟穩靜著長期練功,養出來的靈,不是故意動幾下的靈。」(摘自1973年9月5日信)

「要想功夫成熟,還是在大松大軟的舒適穩靜中練功夫,久之方可。」(摘自1975年正月初七的信)

腳穩、腰活、眼明、手靈;大松大軟,周身一家,久之即可懂勁、發勁。這大抵是練太極拳功夫的要領。

筋骨肌肉動作,包括骨關節鬆開又自然回復的力道,都是物理的力,不是太極拳的勁。練太極拳勁,須另闢蹊徑。

盤架子,是習練太極拳的基本功夫。大松大軟,而得周身一家,伸展如接天地,捲縮如成泥沙,即可以練意。按古籍所載,意在心,以現代生理知識而言,意即是頭腦中的思維、意識為主宰。

意之動,可以疾速,也可能遲緩;可以飛躍,也可能停滯;可以遨遊宇宙,也可以深藏丹田;習練太極拳者,須明暸自己的「意」之種種內涵、屬性,明暸意與能量,呼吸、勁力的本質區別,明暸自己與他人的「意」,都是無質、無形、無量、無拘的客觀存在;再急促的呼吸,再迅急的動作,都沒有「意」之動那樣的速度。在宇宙範圍內,光速最高,至今尚無可超越。但是人之「意」動的速度更高,惜乎人尚未知其價值及可利用之渠道耳。

太極拳之練功,首在練「意」。身軀僵硬、精神緊張、私慾糊心、思維固定,是人之常態,難得大松大軟,難得清心寡欲,故多數人的「意」,是僵化的,是遲滯的,是狹窄的,也是懶惰的。試以意反覆升降用於自己的頭、足,就會發現意動之速度並不快,而且還會感到頗不習慣;為什麼?因為人的「意」之運動,也有其自在、自為的慣性和惰性也。「意」怎樣動、怎樣靜,怎樣合、怎樣分,怎樣動得快、動得慢,都要習練,還要持之以恆。

習練太極拳練「意」,首在於「 意守丹田」。久之,分三分意於左手右足,或右手左足,而留七分意在丹田。這是最基本的練意功夫。久之,便由內而外、又由外及內,得「周身一家」的修為和感覺。這樣的練習,除靜坐、站樁、練拳均須進行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亦可時時、處處應用。簡而言之。七分意守丹田,三分意分流手足也。

如此練習一段時間後,即可導「意」入地,由三寸而三尺而三丈,又復返回至左臂左手,或右臂右手,如此反覆為之,便能夠使自己全身軀與大地逐漸連結、融合為一。故練拳或靜坐時,習練者最好不要在房內、樓上立足,而宜和土地相接,赤足更好,布鞋亦宜;雙腳掌皆不可蹬地用力,而須尋求腳掌和土地互相粘連為一體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全身松沉於雙腿雙足而致之者。這也就是李雅軒致其弟子信中所說的「腳沉。」

這種「腳沉」的感覺,來自沉的實際,人與地之連結融合在此,人之「意」動,迅即能發至手臂,亦在此

習練太極拳盤架子,無論師事揚式、武式、陳式、孫式,在左或右掌臂由虛變實時,習練者的三分意緩慢或急速由地而足而腿、經丹田而肩而臂而掌,以丹田為中心,成斜線或對角線方向變換。此「意」可發於指尖、可止於掌緣,也可以離開自己手掌五指,而達到近距離或遠距離的一個定點目標。此練習,宜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宜緊束而不可散亂,似有似無,似疾似緩,歷練之,而總在有意無意之間。

《十三勢行動心解》有言曰:「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人之「意」、「氣」,是不同的。「氣」或「內氣」,是人的功能、能量的總體,包括輕柔綿長的內呼吸在內。以意導氣,緩速自如;以氣行力,而忘意、棄意,就難免拙力復生,動作僵硬,發力遲滯,在所難免。「有氣者無力」者,得內氣而無拙力也。「無氣者純剛」者,忽內氣,可得者唯剛僵之力耳。意、氣、力之分別,在此數語內亦可見其概義。

時人學練太極拳,其多數用在求其與師「形似」上,注意於一招一式的姿勢、動作;亦有進者,則屬意於內外意識,軀體的柔化鬆軟。其實,這兩個層次的練習,誠然必要,但不是惟一,不是終結;更困難、更重要的是、習練者自身的「意」的習練。

在練「意動」的長時間過程中,人有噯氣、體動、挺脊等效應,概屬正常,不必在意。如動作過大,可以意默念,「停止動作」而緩止之。

《太極拳論》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說的是功夫進程的三個階段。招式不熟,習練者之意必然貫注於拳式之正誤,而無暇致力於去除拙力、僵勁。著熟乃初級功夫,重在默識揣摩、大松大軟,氣沉丹田、虛實分明,動作熟練、拳式協調為其要點。懂勁為其次的功夫。由習慣招式而自然本能,而內意、外式之協調同一,由外及內,以內馭外是其重點。神經反應之靈敏,首先在自己的「意」的靈敏。「階及神明」則是高級功夫,心、意、氣、身、內、外、體、用,都渾為一體,沒有絲毫分割。有論者把內勁、外力截然分開,引「用意不用力」之古訓,力論太極拳用內勁而不用外力云云,未免過於膠柱鼓瑟,難免刻舟求劍之失也。

李雅軒論太極拳功夫,分三步,先練體,次練氣,後練神。而貫穿體、氣、神、即「著熟」、「 懂勁」、「階及神明」這麼三個層次,唯意而已。練意、知意、用意,這才是「用意不用力」這句話的真義所在,這才符合《十三勢行動心解》所說的:「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的真意。

李雅軒把太極拳勁分為五種:「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松沉勁,松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皆指自己習練、得成的太極拳勁力。虛無勁,為己之整體虛無;發出的內勁、外力相合的拳勁,卻都是實的,所謂「有虛必有實」,「虛實相生」 是也。李雅軒與弟子、訪客推手,發勁就是「一股大力」、「有股重力一撞,如觸氣一樣」,「如蛛網纏縛」,「有很多手」,其虛無勁已爐火純青,瞬間即轉化為實勁,疾速絕倫,堪為一絕。

太極拳之發勁,內外不分,亦不必分,不能分;貫串者,在意。在意,才能真正「豁然貫通」,而拳意、心意、勁意,都是要練習的。全身松沉亦在「意」,在丹田之八分意,持下沉之勢,久之,便覺體沉、足粘,腰活、胯松,大松大柔遍及全身,特別是上身由輕靈而虛無,轉腰時帶動手臂在旋轉中甩動,用意至指、掌、腕而不用力,臂帶動掌、拳出,可快可緩,更可以極疾速。這樣的動,才能達到「運動如百鍊鋼,無堅不摧」的層次。

勁轉為無,實轉為虛,須「勁斷意不斷」。《十三勢行動心解》言:「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是太極拳家極為熟悉的古語。此能力,此境界,來自盤架子的大松大軟的功夫。極虛無,然後極厚重,極緩慢,然後極疾速,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這三句話,是密切相關,不可須臾分的。

自己用意貫穿足下之地,腳腿、丹田而肩、臂與掌發勁,可練習斷瓦片,自一片可練至數片,要點在於丹田之意,瞬間盡出也。

太極拳家出掌、打拳,第一層次,是直接打到對方身軀的任何部分,如無內勁,則無力、無功;第二層次,是捉住對方手腕、臂、腿,順其力、其勢,用太極八法發勁;第三層次,是雙方肢體之沾、連、粘、隨,如吸附,如膠結,借力打力。第四層次,是再返回到第一層次,不過出手含蓄內勁,意在對方身體之內、或其後,則可傷對方之臟腑,甚或致命。推手,有時可能在打出一方之時,可能致其吐血,就是這個緣故。至於再上層次,則已非太極八法所能盡者也。

「借力打力」這四個字,是習練太極拳者都十分熟悉的。「四兩撥千斤」之語,亦從這個四個字來。時論對此四字的解釋,幾乎都是反覆說明「不丟不頂」,借對方的來力之勢,同方向施之以已力,而致其合力達到最大,使對方迅速躓跌云云。這種分析論斷,誠然不算錯,但遠不完全。「借力」者,吾人還可以借重力和地心吸力這樣兩種力,然後才借對方之力。三力不可偏廢。

吾人習練拳架過程中,每式均有松沉動作,這就是重力;是自己全身一家,渾然一體的下沉重力。沉至盡頭,周身以螺旋轉動之勢的反彈力,就是利用足下土地的地心吸力的一種特殊反彈,也自然而然地利用了自己大腿二頭肌的彈力。以慢動作盤一趟太極拳架子,約需三十分鐘左右。而無論動作速度如何變化,只要習練者利用了自下沉而轉升身體的反彈力,盤完全套拳架以後,其大腿二頭肌就會發熱,較大腿、膝頭的任何部分的手感溫度明顯要高。這種反彈力,經過久練,借土地地心吸力之突然逆轉與加速,而得其勁;又以全身鬆軟,而成其渾然一體;再由己意導到掌、拳、臂、肘、肩、體,進而發勁,瞬息之間一抖即出,遂成李雅軒名之為「扔勁」、「冷勁」的勁道。此勁無內外之別,一及對方肢體,對方即有像觸電一樣的感受。

太極拳每一招式,都有這種周身一家的松沉力(勁)、反彈力(地心吸力之反方向彈動)。呼吸,用意、變速……全部溶合在一起,這是太極拳與其它任何拳種不同的地方。如果單獨以牛頓的力學定律來分析自己的太極拳發勁,則MA之中的M(質量),是自己全身甚至借有部分土地之質量,A(加速度)愈高,此力愈大,而決非單臂、獨肩或者再加上轉腰之筋骨肌肉的爆發力所能比擬者也。

李雅軒論拳勁,說:「 扔勁是扔出去、摔出去、擲出去的意思。練槍的手法常用扔;練拳的手法,用扔的地方不同,只有野馬分鬃和按勁。將對方拿著(這就是用手抓住對方臂膀或其他處,是上述的第二種層次),則來得特殊的快(此即是在下所說的:『加速』),能使對方冷不防,就已經打上了,這就謂之冷勁。也就是勁起於陡然之間,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的意思。要和外功拳比手,就非會發這種勁不可,如只是揉揉扭扭地周轉幾手,就不足以敵高手也。」(摘自1963年3月22日信)

此言有理。但是,「扔勁」既是「扔出去、摔出去、擲出去」,就不止是「野馬分鬃和按勁」而已,太極拳的任何招式,除極少數如「下勢」等以外,都可以、也應該有反彈勁,那就都可以是「扔勁」、「冷勁」,只在於自己悟或不悟、用或不用耳。

發「冷勁」即發極高加速度的勁,關鍵在於自己的「意」之長期習練、極度靈敏。對接對手之來力,即粘住對手之拳、臂、不丟不頂,決非易事。因為並非每次都能等到對手之力、之拳,接觸到自己,才能「聽勁」、才能出手也。

太極拳之化勁可接發勁,化勁就是發勁,發勁也就是化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求真錄:太極拳辯析錄!發勁即不限於掌、單臂「聽勁」,再行「借力打力」也
太極拳內勁原來是由六種力量合成!練習內勁的各種方法雜談分享!
陳微明與楊澄甫先師的口授之作《太極拳術》
快練是拳,慢練是功!太極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練出內勁,而內勁的獲得就是通過對得力感的體認!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