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內鏡下這些特徵可能是艾滋病特徵性表現

內鏡下這些特徵可能是艾滋病特徵性表現

來源: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作者:郝浩森 安彥軍

例1

患者男,42歲,主因「胸骨後疼痛伴腹瀉、低熱3個月」入院。胃鏡檢査示食管下段多發不規則潰瘍灶,邊緣呈刀刻樣表現,底部凹凸不平,無苔(圖1)。潰瘍邊緣多點活檢,病理提示黏膜組織慢性炎伴肉芽組織形成。因食管多發刀刻樣無苔潰瘍為巨細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典型表現,故建議患者行病毒分離培養後證實CMV(+)。CMV感染分為免疫缺陷型、先天性感染型和獲得性感 染型三類,我國以免疫缺陷型最常見。食管CMV感染常見病因有:(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2)結核感染;(3)器官移植後;(4)惡性腫瘤,其中以HIV感染最為常見,因此建議患者檢測HIV抗體,最終證實HIV抗體(+)。

例2

患者女,49歲,主因「高熱伴頭暈、血便20d」入院,最高體溫39.2t。結腸鏡檢查示升結腸及回盲部散在多發潰瘍,邊緣呈刀刻樣改變,周圍黏膜充血明顯(圖2)。根據患者回盲部刀刻樣潰瘍這一特徵性表現,結合反覆發作口腔潰瘍的病史,診斷考慮腸型白塞病可能,但潰瘍周邊黏膜充血水腫明顯,與腸道感染表現吻合,故考慮腸型白塞病合併感染可能性大。消化道白塞病合併感染提示患者免疫力低下,故考慮是否存在免疫缺陷可能,遂為患者行HIV抗體檢測,最終證實為HIV抗體(+)。

例3

患者男,37歲,主因「腹瀉伴腹痛、噁心3周」入院。結腸鏡檢查示全結腸散在口瘡樣潰瘍,回盲瓣可見環形潰瘍灶,被覆白苔(圖3)。多點活檢病理提示黏膜組織慢性炎,伴急性炎。結腸鏡檢査診斷不明確,建議患者行胃鏡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胃鏡檢査可見食管全段密集的黃色豆渣樣附著物,沖洗不脫落(圖4)。刷檢結果為白色念珠菌(+++)。人體念珠菌感染(+++)多為內源性感染,是內外環境的改變和人體免疫功能下降雙重因素導致的真菌性疾病,食管嚴重的念珠菌感染多見於以下情況:(1) HIV感染;(2)長期或(器官移植後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衝擊治療);(3)惡性腫瘤。患者無大劑量激素應用及惡性腫瘤病史,結合結腸鏡下表現,對患者進行HIV抗體檢測,最終證實為HIV抗體(+)。

例4

患者男,27歲,主因「腹瀉伴腹痛、發熱3d」入院。 結腸鏡檢査示肛管及直腸下段可見明顯發紅的成簇樣分布隆起,隆起頂端凹陷,局部可見潰瘍(圖5A);末端迴腸可見散在片樣潰瘍,被覆白苔,周邊黏膜明顯紅腫隆起(圖5B)。該內鏡特徵符合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消化道表現。KS又名多發性特發性出血性肉瘤,是一種較少見的以梭形細胞增生和血管瘤樣結構形成為特徵的機會感染性惡性腫瘤,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患者發病率極高的併發症,約見於1/3的AIDS患者,胃腸道為最常受累器官,約佔50%,AIDS相關型KS的初始鏡下典型表現為粉紅色斑疹。根據以上情況,對該患者進行HIV抗體檢測,證實為HIV抗體(+)。

討論

約60%的AIDS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現消化道癥狀,其臨床及內鏡下表現多樣,極易造成誤診或漏診。在臨床工作中很多AIDS患者以腹瀉、腹痛等消化道表現就診,以上述病例為例,4例患者內鏡診斷分別為食管巨細胞病毒感染、腸型白塞病合併感染、重度黴菌性食管炎合併結腸炎以及腸道KS,如果僅給出內鏡及病理診斷是不夠的,會延誤患者治療並帶來其他社會影響。通過對相關病例的回顧及總結後發現,儘管HIV感染者的消化道癥狀各異,內鏡下表現也不盡相同,但還是有相應的規律可循,那就是病變均提示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因此,臨床醫生在為患者進行消化道內鏡檢查時,如發現消化道表現提示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臨床是否可以考慮進一步除外HIV感染可能,以減少臨床誤診及漏診的發生。

文獻來源:中華消化內鏡雜誌,2017,34(7):516-517

關注消化界,每天精彩不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呂賓教授專訪: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熱點、難點問題分析與解讀
我的雙休我做主!近期醫政解讀;以串養醫?棄醫從農,年入200W!花折大地,愛撒家園
膽管良性狹窄內鏡處理的亞太共識意見
扒一扒醫生賺了患者多少錢!
腹水泵可減少難治性腹水患者的大量放腹水需求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