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知道「諾丁山」嗎?

你知道「諾丁山」嗎?

說起「諾丁山」,你大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1999上映,由羅傑·米契執導,茱莉婭·羅伯茨和休·格蘭特主要的電影《諾丁山》。

影片中的威廉·薩克(William Thacker,休·格蘭特飾)是一個典型英國人,文質彬彬且言語機伶,在倫敦諾丁山開了間專賣旅遊書的獨立書店。某天,大紅大紫的好萊塢女明星安娜·斯科特(Anna Scott,茱莉婭·羅伯茨飾)進書店買書,兩人機緣巧合下建立了一段友誼,最後更墜入愛河,並終成眷屬。

電影中取景的書店

這部在大陸並沒有公映過的電影如果沒有用的是香港譯名《摘星奇緣》或者是台灣譯名《新娘百分百》,你或許很少有機會聽聞「諾丁山」這個地名。

「諾丁山」當然不是山,充其量只是有些許坡度的「丘」,位於英國倫敦西區,靠近海德公園西北角,這是一個世界各地居民混居區域。

「諾丁山」的歷史並非電影里那麼浪漫,雖然如今也是一個富裕的社區,但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卻因為租金的低廉,吸引了加勒比移民的蜂擁而至。

戰後重建及反殖民運動,是導致現代「移民問題」出現的前提,英國則是典型案例。大量前殖民地移民從戰後開始進入英國,由於當時英國還沒有進行國籍限制,但凡是殖民地公民都可以定居英國,奔向母國是很多移民的選擇。

其中,以非洲加勒比海地區的移民勢力較為強大,也引起了當時的種族主義者和本國人的不滿。1958年8月30日,當天是英格蘭8月底的銀行假期。因為兩個白人青年與一個有牙買加人丈夫的瑞典婦人在倫敦的諾丁山地區(Notting Hill)發生衝突,之後擴展為白人青年向印度人聚居地發動襲擊,附近的有色人種青年進行反抗,演變成了具有數百人規模的騷亂,持續到9月5日,最後經由大都會警署的控管,方才平息。

次年,有150萬人在8月銀行假當天發起了紀念活動,表達對當時緊張的種族關係的不滿。隨著紀念活動的文化色彩慢慢加強,演變成了以展示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文化為主題的「諾丁山狂歡節」。

但是,1959年作為「諾丁山狂歡節」前身的「加勒比嘉年華」並不在諾丁山舉行,而是在卡姆登市政廳(聖潘克拉斯市政廳),直至1966年才移至諾丁山。

好景不長,十年之後的1976年,諾丁山狂歡節再次爆發種族主義騷亂。

在其後數年,嘉年華會都演變成為暴動。事後英國警方檢討事件,認為可以在人群控制方面做得更好,以減少嘉年華會參加者與警方的對立。這事件後來成為了群眾心理學的經典案例。

好在今天的諾丁山狂歡節已經是個完全的娛樂節日,雖然種族主義的矛盾並沒有真正消亡,但也慢慢會淡出主流社會的視線。

- END -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

* 新浪微博:artplanet藝術星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voi 的精彩文章:

在沙漠里游泳衝浪
英國型男在台北開的餐廳
盧浮宮的那些展品
這個火山口有世界上最危險的燒烤店
沙漠之城裡的仙人掌樂園

TAG:artv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