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據點是哪裡?

美國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據點是哪裡?

提到馬里亞納這個名字,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但是圍繞這個海溝展開的這片區域,還有著大片的群島。

這些島嶼上的歷史也堪稱波瀾壯闊。

對於中國來說,這些島嶼也有著令人難堪的意味。正是這附近的島嶼組成了「第二島鏈」的關鍵一環,成為了崛起之路上,中國通往海洋的一個阻礙。

今天我們就來講述廣闊太平洋上的這片南北走向的群島——馬里亞納群島。

西太平洋諸島與馬里亞納群島

臨近海溝的群島

此地區位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匯地帶,馬里亞納群島正是在海溝形成過程中形成的。

兩大板塊之間的馬里亞納群島

俯衝向海底深淵

由於地殼運動產生豐富地熱資源,因此此地珊瑚眾多。珊瑚死後的屍體堆積而形成了珊瑚群島,更加擴大了群島的陸地面積。

馬里亞納群島,主要由四個島嶼組成,從北往南依次是:塞班島、天寧島、羅塔島、關島。

馬里亞納海溝與馬里亞納群島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馬里亞納群島是與世無爭、沒有人關注太平洋上的一組孤島。後來麥哲倫在環球旅行中最早發現了馬里亞納群島。他看到這裡生活著土著查莫羅人,身材矮小,皮膚黝黑。

圖左婦人和小孩為查莫羅人

1667年,西班牙已經基本控制菲律賓北部,包括呂宋島的地區。但從呂宋島去往西班牙的主要殖民地——拉丁美洲,距離上萬公里,轉運兵力資源非常困難。

西班牙真是跨越大半個地球來殖民

而呂宋島到馬里亞納群島的直線距離只有2500公里,航線距離僅有3000公里,自然成為了西班牙艦隊海上重要的中轉站。

為了佔據這個戰略要地,西班牙宣布擁有該群島的主權。一組無人問津的孤島,在大航海時代終於有了重要的戰略價值。

1898年美西戰爭後,群島易主。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把菲律賓賣給美國,馬里亞納群島最南部的關島被打包在內。北部三島(現稱北馬里亞納群島)另外低價賣給德國。

易主現場

西班牙把馬里亞納群島分拆給美國與德國,主要目的是在美德之間製造一些地緣矛盾,從而自己在其中獲利。這的確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但人算不如天算,這個計劃沒有能夠真正為西班牙帶來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德國鎩羽而歸。《凡爾賽合約》規定:德國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其中北馬里亞納三島由日本託管。(所以德國並沒有在此地駐足很久,也沒有對此地做一點貢獻)。

日本從海上向南方擴張的兩條路線

羅塔島與關島的距離不足60公里,這裡是日美兩國控制島嶼距離最近的地方。日本要南下太平洋擴張,美國要西進鞏固太平洋的統治,雙方存在嚴重的地緣衝突。

西班牙埋下的定時炸彈沒有危及德國,卻炸到了日美。

劃洋而治是可能的么?

太平洋「主戰場」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日本在北部三島部署了三四萬兵力,光是塞班島就有三個軍用機場。而美國在關島的總人口是兩萬,大部分只是普通民眾,美軍只有500多人。

而關島以東接近6000公里的夏威夷群島,面積1.67萬平方公里,約為關島的30倍。美軍在夏威夷布局了三個航母艦隊,大型艦艇一百多艘,總兵力不下三萬。

夏威夷群島已上線

如果日本對美國發動攻擊,關島將成為首要的,也是最脆弱的目標。美國這樣的戰略布局,其實意在可以犧牲關島(但犧牲菲律賓的代價就大多了)。只要保留夏威夷的主力,就有反攻的機會。

珍珠港

佔領關島,對日軍來說是探囊取物,卻沒有實質意義。日本若決定美國宣戰,至少要先下手為強,消滅儘可能多的美軍,才能盡量拖延和削弱美國的反攻。

所以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六個航母艦隊,偷襲美國海軍夏威夷基地珍珠港。正是此戰激起了美國的參戰決心,美國正式加入了同盟國。

日軍零式戰鬥機正從翔鶴號航空母艦上起飛

珍珠港俯視圖(1941年10月30日)

既然已經正面開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據點也要儘快拔除。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次日,日軍發動了對關島的突襲,輕而易舉拿下關島。

日本帝國「如日中天」之時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1944年6月,太平洋戰爭的形勢已然逆轉。

此時日軍十多個航母艦隊不復存在,日本海軍已名存實亡,美軍拿下馬里亞納群島,不過是時間問題。但是日軍在島上挖了四通八達的地道,修建了堅固的碉堡,嚴陣以待美軍。

美軍在此戰中重創日本海空軍獲得制海制空權,並用戰艦飛機進行地毯式轟炸,然後陸戰部隊登島清理戰場。可是美軍沒有料到,日軍的防禦工事修的如此堅固。

即使炮彈爆炸的範圍波及島上每一寸土地,美軍還是付出了2.3萬人傷亡的慘痛代價才最終奪得了整個馬里亞納群島。如今,塞班島上仍有許多當時戰場的遺址和遺留物。

丟失這些外部島嶼以後,日本太平洋海軍和空軍都已遭受重創,陸軍在缺乏海空保護的情況下困守於各個島嶼,做困獸猶鬥。

到7月底,美軍不僅把橫濱、福岡、名古屋等軍港轟得稀巴爛,連東京都被炸成一片廢墟,但是日本卻拒不投降。

二戰期間飛經關島的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美軍想登陸本島作戰,但是太平洋大小島嶼上吃的虧還在隱隱作痛。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傷亡達到43萬,如果登陸日本本島巷戰,不知道又要折損多少「小夥子」。

好在曼哈頓計劃及時為美國人帶來了核彈。除了試爆的一枚,第一批製造的另外兩枚立即運到美軍太平洋艦隊馬里亞納群島天寧島基地。

飛向廣島與長崎

廣島(左)與長崎(右)

原子彈爆炸後所產生的蕈狀雲

最終從天寧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先後轟炸了廣島、長崎兩個日本的工業重鎮,兩市死傷近40萬。原子彈的威脅起到了效果,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廣島炸前炸後對比……

炸完真的什麼鬼都沒有了……

戰後關島歸還美國無疑問,北三島也由美國託管。

1962年美國計劃通過法律途徑兼并北三島,在北三島和關島同時進行公投,目的是把北三島併入關島。

北三島的民眾自然希望併入美國,但關島的居民卻強烈反對,因為北三島上的人在二戰期間,曾幫助日軍攻佔關島。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地人的仇恨化解了。最終北三島正式併入了美國。現在兩地都成為了美國的海外自治邦。

美國目前有兩個海外自治邦

第二島鏈

冷戰時期,馬里亞納群島在美國的海外戰略中找到了新的位置。這些群島從應對日本的前沿陣地,變成了海上封鎖中國崛起的工具。這便是所謂的「第二島鏈」。

「島鏈」一詞最初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為了扼殺、封鎖當時的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島群的戰略地理位置而提出來的。

冷戰結束後,這一戰略被實現到了極致。美國在亞太地區西側部署重兵,意欲精心構築兩條以島為點連成的「島鏈」,進一步控制亞太地區。

以馬里亞納群島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鎖鏈」,正好可以圍堵中國和亞洲大陸,扼住亞洲大陸出海的脖子。

至關重要的台灣島

從地緣戰略角度看,兩條島嶼帶上的眾多島嶼,絕大多數島嶼由其他國家控制。中國在東南海唯一能插入的楔子,只有台灣。這種地理特性使我國海區具有半封閉性質,台灣就成為中國通向太平洋的惟一戰略出海口。

由於對台灣沒有實際控制能力,中國海洋權益其實無從保障。圍繞這些海域展開的台灣問題、南海權益問題以及釣魚島、海區劃界等問題都屬於島鏈戰略的「成果」。

當然這些摩擦和障礙都是在第一島鏈製造的。如果說第一島鏈是主要麻煩製造者,第二島鏈就是第一島鏈背後的支點。

這其中,馬里亞納群島是美國在亞太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它是第二島鏈的中心,也是第一島鏈最重要的後方。

關島

美國控制著馬里亞納群島,也就掌握了進可攻、退可守的主動權。中國只有坦然面對它,才有可能駛向更遙遠的太平洋。

-原文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大本營 的精彩文章:

一戰曠日持久的戰壕對峙中的精神稻草!
美帝靠不住!強國標配還要中國人自己來
為什麼中國有前途?看中美日物流
感謝美國的已故工程,沒有它就成就不了今天「基建狂魔」
他抬棺材誓死一戰,保我中華六分之一疆土!

TAG:軍武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