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把孩子往國外送的時候,國外卻在學習我們的教育

我們把孩子往國外送的時候,國外卻在學習我們的教育

導語:在上海的一所公立學校里,一位美國的母親發現,美國應該從中式教育體系中學一些東西——要相信老師更知道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傳承是家族企業的重要問題,而教育直接涉及到傳承大業。在出國大潮越來越多的同時,也總有人在討論國外和國內教育到底誰更好。在富裕家族子女附歐美留學成為標配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到英國卻正在引進中國的數學等教科書以及中文課程。

在中國的教育行業被國內貶低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的青少年在國際一些學術賽事上表現優異。最近,也常常能聽到一些富裕的家長說起要讓孩子在國內完成基礎教育再送出國。那麼,來自海外的讓孩子親歷中國教育的家長又是如何看待呢?

當我的兒子3歲的時候,他學校里的一位中國老師在未經他許可的情況下,往他嘴裡塞了一個雞蛋。

「她把雞蛋放在我嘴裡」我的長子告訴我,嘴唇形成了一個「O」。

「然後發生了什麼?」我問道。因為我兒子他十分討厭雞蛋。

「我哭了,吐了出來,」他說。

「然後?」我追問。

「她又這麼做了,」他說。

總而言之,陳老師把雞蛋塞進我兒子的嘴裡四次,最後一次,他吞下了。

權威對教育有意義嗎

我們一家是美國人,生活在上海,這個有著2600萬人口的中國城市。中國人被認為是可以培養出世界上最好的學生。當我們意識到,離我們新家的幾個街區的學校是精英公立幼兒園之一時,我們決定讓我們的兒子去。他能學習到世界上被運用最多的語言,有什麼會讓他不喜歡的呢?——結果是很多。而這只是幼兒園的第一周。

第二天,我去到學校打算質問陳老師關於雞蛋的事件,我認為這是不對的,並且我對自己的這種認為深信不疑。

「我們在美國不使用這種方式,」我直截了當得質疑老師,兒子緊握著我的手。「哦?那你是用什麼方式?」陳老師回問我。

「我們會向他解釋,告訴他們吃雞蛋的好處,有營養有助於強健骨骼和牙齒,有助於提高視力。我們鼓勵他們選擇…我們相信他們的決定。」

「那有用嗎?」陳老師繼續回問我。

事實是,沒用。我從來沒能讓我的兒子吃雞蛋。他對食物很挑剔。然後,陳老師把我拉到一邊告訴我:「在孩子面前,你應該說,『老師是對的,媽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做事』,可以嗎?」我點了點頭,有點震驚。

中國的教育更多的都是來自孔子,他把自己的整個哲學都押在了自上而下的權威和自下而上的服從上,給我們的生活賦予了方向。

我們把孩子往國外送的時候,國外卻在學習我們的教育

許多研究都支持中國的教育方式。研究人員發現,6歲的中國孩子在早期數學技能(包括幾何和邏輯學)上打敗了美國同齡人。在過去的十年里,上海的青少年們在一次名為PISA的測試中兩次獲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績,該測試評估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美國學生則落在了中間。

當年輕的中國領導人出國的時候,結果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他們在世界頂尖大學裡賺的錢更多。根據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數據,常春藤盟校的中國畢業生人數是10年前的8倍。

然而,當我身在在上海並把孩子放進中國的學校後,我開始反感中國教育。強制餵食這在美國能將使一名教師被拖進法庭。在美國,孩子能自由的玩耍和選擇個性化的一切。在中國,孩子一直都要經受高風險的測試,這讓他們一直在埋頭讀書。

我開始思考,中國為生產「聰明」的孩子付出了什麼代價?而我們真的需要在這種僵硬的、專制的教育中學習嗎?

五年來,我作為一個在中國的學校系統里的孩子母親角色,在我的孩子受教育的各個階段採訪了中國的老師、家長和學生。然後我發現,確實有一些中國的「秘密」,值得效仿。其中大多數與教育的態度有關。

當我在努力克服對中國這種僵硬體制的焦慮時,我開始注意到,當父母與老師的態度一致時,他們的孩子也會這樣。這種「必須順從」的概念使老師幾乎完全掌握了她的課堂。我的兒子非常開始害怕上課遲到、曠課或讓老師生氣。在他5歲的時候,他曾因為我為了一次家庭旅行,去找學校請假的時候而和我大嚷一番。

教師的權威有助於孩子學習

2004年,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針對112名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的研究顯示,讓老師在課堂上成為一個毫無疑問的權威,可以使得學生們在幾何和計算機編程等科目中獲得了優勢。2014年的一項對1.3萬多名學生進行的《教育評估與政策分析》(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的研究發現,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當老師演示解決問題的程序,並遵循重複的練習後學習更有效地。

相比之下,西方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管理課堂行為,並對學生和家長們進行小型的反抗。一位在20年前來到美國的中國老師,在明尼蘇達州一所高中教普通話的張心在她教美國孩子的第一年驚奇地發現中國老師的那一套在美國根本無法起到任何效果:「只我說我的學生的時候,他們會頂嘴反說回來。」她驚奇地說到。父母有時會抱怨她布置的作業太多了,有一次,一位學生母親讓她改變她對沒有完成作業女兒說話的方式,「她想讓我說,『你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你沒有完成這個!」

中國社會賦予教師與醫生同等的社會地位

中國家長知道她的孩子會得到老師的幫助。換句話說,老師可以行使像家長一樣的教育孩子的權利。根據Varkey基金會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在世界上享有最高的聲望:一半的中國人會鼓勵他們的孩子成為老師,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和英國人會這樣做。中國社會賦予教師與醫生同等的社會地位。

我們把孩子往國外送的時候,國外卻在學習我們的教育

中國堅持要把每個孩子都提升到一定的水平上,也有教育上的優勢。原因很簡單:如果每個人都以同樣的速度向前推進,那麼課堂目標就會更好。沒有例外,沒有娛樂。

我的兒子患有哮喘病,到冬天以防發作,我要求讓兒子教室附近的呼吸器呼吸,但陳老師拒絕了我的要求,原因是這可能會讓其他同學分心。當我大聲抗議的時候,我被告知可以把我的兒子從學校轉走。換句話說,沒有孩子可以得到特殊待遇,如果我不喜歡,我可以出去。最終,我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一個我可以在家管理的預防性類固醇吸入器。

中國學校的態度的確很嚴厲。但也可以說,美國人在另一個方向上走得太遠了,將個別學生的需求提升到對群體的損害。在美國,一些家長認為送一個未接種疫苗的孩子去學校是忽視社區健康,或者要求學校上課時間來適應體育日程。與此同時,老師的朋友們告訴我,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來處理「問題」學生,通常是通過干預其他項目的精度,這會減少老師與班上其他同學相處的時間。

我們把孩子往國外送的時候,國外卻在學習我們的教育

另一個令人振奮的中國信念是,在學術方面,努力勝過天賦。我兒子的中文老師知道他有能力學習平時所需的3500個漢字。他的小學數學老師沒有讓孩子免去學習三位數算術的這件事,甚至會在放學後留下來幫助落後者。中國的學校體系孕育了中國式的勇氣,它傳達了一種日常信息,即毅力是成功的關鍵,而不是智慧或能力。

研究表明,這種態度讓孩子們能在課堂上走得更遠。亞洲青年在更高學術上能取得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相信努力和成就之間的關係,而美國白人傾向於認為什麼都是天生的。

據一篇2014年發播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根據縱向研究5000多名學生的後的文章表示,中國的孩子習慣於艱苦的工作,他們相信成功是任何人都願意為之工作的。在制定和執行更高的標準方面,這種態度給了中國政策制定者很大的自由。

我們把孩子往國外送的時候,國外卻在學習我們的教育

在美國,當政策制定者試圖推動類似措施時,家長們常常會感到反感。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我們擔心如果孩子不能取得成績,我們會對自己覺得難過。相反,如果孩子的父母和老師相信,孩子們可以用足夠的努力來學習具有挑戰性的數學知識呢?

然而體育方面,美國人並不害怕逼一下他們的孩子。在這塊領域上,我們相信努力工作和實踐是值得的,所以我們接受分數和排名。在玩遊戲時上,我們眼睛會盯著記分牌,我們接受數字作為衡量進步的一種方式。在100米的衝刺中,一個第九位的排名告訴我們,需要更努力地訓練。這並不意味著他低人一等,我們也不擔心這樣會傷害他的自尊。

中式教育並未破壞優秀品質

我兒子如今已經在中國學校學習了五年了。在這段時間裡,他變成了一個每天早上會友好地問候老師的小學生,並培養了對教育的堅定尊重。在他剛上小學,6歲的時候,他就會開始準備了自己的書包,每天早上把他的英語、中文和數學課本塞進書包里,還有六支鉛筆。

當他帶著家庭作業回家時,中國的父母需要每天簽下名字,來證明自己的參與,他每天做完後也會立刻把作業本帶到了我面前。他開始教他的弟弟普通話,兩個小腦袋圍著畫冊,給動物命名。現在年紀大一點的時候,他熟練地在算術上表演平時的訓練,他的鉛筆沿著書頁向下移動,他從他的成功中獲得了信心。他也開始一直吃那曾代表他自由意志的雞蛋。

當我向美國朋友講述我兒子的中國教育經歷時,他們感到很驚訝。當他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更驚訝,他不會在角落裡退縮,也不會像拉布拉多尋回犬那樣完全服從命令。我兒子繪畫很有想像力,並且有著很強的幽默感,還有在網球上那天生的手感,這些品質都沒有消失。我現在和中國人一樣相信,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只要進行培養,也能被培養成高要求的人才。

本文編譯自 Wall Streel Journal 的文章,原文「Why American Students Need Chinese Schools」,編譯:李夢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惠裕全球家族智庫 的精彩文章:

用大數據解構股神巴菲特的非凡成就——你猜與啥正相關?
富豪移居者美國,結果錢都交稅了,到底該如何合理避稅?
瑞士是如何成為「機器人矽谷」的
千禧一代不愛 FO 愛 AI,老家辦輔佐「幼主」得學會新把戲

TAG:惠裕全球家族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