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性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每個人的本來面目

佛性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每個人的本來面目

有漏君曾經看到許多非常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或苦行,或持齋,或念經不輟,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非常值得欽佩,但是,有漏君想說,修行佛法時,如果不知道目標,可能會事倍功半。

修行佛法的目標,就是成佛——或者說尋找本自具足的佛性。那麼,佛性又是什麼呢?

覺悟自性

《壇經》里記載,六祖惠能在得了五祖弘忍的衣缽之後,怕同門師兄弟相害,一路奔逃。但是,惠能的師兄惠明出家前是帶兵的將軍,身材魁梧,體力超好,竟然生生追上了惠能。

不過,惠明追上惠能並無惡意,只是想讓惠能對自己修行之事指點一二。

惠能一聽惠明的來意,當即說了一番話:「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於是惠明第一次照見自己的自性(佛性),「言下大悟」。

惠能說的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您啊,別去想啥是好(善),也別去想啥是壞(惡),對,就那個狀態。那個狀態下去觀照自己的內心,那個就是明上座(惠明在僧眾中是上首)您的本來面目(佛性)。

《壇經》里的這段記載,便是典型的「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例子。

明版《壇經》書影

其實,禪宗對於這個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還有更精彩的一個譬喻。

每個人的自性(佛性),都是本自具足的,就好像是一顆光芒四射的夜明珠,即使在四周漆黑的暗室,也能照亮每一個角落。但是,世間很多塵垢沾染其上,遮住了夜明珠的光芒。塵垢的種類很多,包括人的慾望,包括人的喜好、厭惡,同時也包括好壞(善惡)的判斷,等等。被塵垢遮住之後,夜明珠的光芒就十分微弱,甚至完全見不到了。

因此,所謂修行、參悟,就是要拭去遮住光明的那層塵垢,讓夜明珠重新綻放光芒。

這個比喻十分經典,後來被宋代大儒張載、朱熹等人引用。朱熹在其理學體系中,將天理、人慾對立起來,天理就好比是那顆光芒四射的夜明珠,而人慾就是遮住光芒的塵垢。

凡人因沾滿塵垢而失去光芒

程朱理學的思想體系,歷來爭議很大,咱不多說。還是回到禪宗的明心見性上。

每個人都是一顆光芒四射的夜明珠,只不過被世俗的塵垢沾染了。說白了,你現在仍然是迷惑的眾生,並不是因為你不夠了解佛,而是因為你不夠了解你自己。古希臘時代,在雅典的德爾菲神廟刻著一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這與同時代的佛陀,在思想上頗有相通之處。

當佛教傳入漢地之後,修行之人越來越被繁複的經文、詞義所束縛,而脫離了佛陀要大家照見自性的初衷。

於是,在南北朝末期到隋唐之間,禪宗橫空出世,一躍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便是因為它追本溯源,將「明心見性」放回到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後,禪宗的整個思想體系,對後世的傳統文化、哲學思想影響巨大,不能不說,「明心見性」這四字真言實在是功德無量。

明心見性

修行、參悟的時候,讀經、念佛、打坐,這些都是進益的法門,可如果只有法門而不明了修行的目標,等於是緣木求魚,怎麼能得到好的結果呢?

所以說,知道我們的自性都是本自具足的佛性,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的自性是本自具足的佛性,而修行、參悟,無非是回到最初的自己,沒有外物的干擾,做回自己,這便是修行的意義。

佛性的光芒

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你還把雞湯當佛學?難怪看了那麼多網文還是不懂佛理
你以為佛祖一直用梵文講經說法?其實釋迦牟尼最反感的就是梵文
釋迦牟尼講佛法,卻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從生到死要多久」
此人是和尚的音樂老師——不僅文章寫得好,還順便給佛經譜了曲
寺廟裡一年中舉辦的佛事活動,最盛大的不過這九大法會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