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帝王師也是抗清英雄 卻因一句「水太涼」遺臭萬年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明末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准北宋之矩矱」。他出生於常熟名門,家族出身甚至可以上溯至吳越王錢鏐。
錢謙益
他曾擔任過經筵講官,給天啟帝講論儀注。崇禎初,起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弘光朝時官至禮部尚書。
據《清史稿》所記:「順治二年,豫王多鐸定江南,謙益迎降。」青史昭昭,鐵證如山。錢謙益降表簽名,一反平日談忠說義,喪失了民族氣節,遭到世人的唾罵和斥責。更令人恥笑的是北兵南渡之季,柳如是苦苦勸說他寧死不受侮辱,願和他一同殉國,保存節操。誰料錢謙益下去試了一下水,說:「水太涼,不能下」。而柳如是則「奮身欲沉池水中」,卻被錢謙益強行攔阻。
一句「水太涼」使他聲名大跌,在歷史上備受罵名。那這個傳聞到底是真是假呢?
據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的考證:「至若蘼蕪紀聞引掃軌閑談云:『乙酉王師東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勸宗伯死,宗伯佯應之。於是載酒尚湖,遍語親知,謂將效屈子沉淵之高節。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風景,探手水中曰:冷極奈何!遂不死。』則尚湖西山皆在常熟,當南都傾覆時錢柳二人皆在白下(南京),時間地域實相衝突,此妄人耳食之談不待詳解。」陳寅恪先生從史料的地理位置來分析,認為這純粹是個謠言。這個傳聞實在有損錢謙益的形象。
錢謙益降清是他的貪生怕死、戀世樂生的意識在關鍵時刻佔了上風,起了決定作用。但不可因為他曾「降清失節」就對他後來投身「反清復明」運動的貢獻加以否定。
豫王多鐸召見南明投降諸臣,錢謙益隨降臣從洪武們入內,目睹故國滿目瘡痍,突然下跪:「我痛惜太祖三百年王業一旦廢墜也。」伏地嚎啕大哭,他對明王朝的忠誠由此可見。
老年錢謙益
明朝降臣隨例北遷,按照清廷規定送到北京,委以新職。離開南京前,錢謙益憑弔方孝孺之墓,寫下一首詩:抖擻征衫趁馬蹄,臨行漬酒雨花西。於今墓草南指枝句,長伴昭陵石馬嘶。他自稱「孤臣」,要像越烏朝南、胡馬戀北,即使死後墳上的青草,也要永遠向著高皇帝朱元璋的陵寢,他的心始終忠於朱明王朝。
順治三年正月,他被授予秘書院學士兼禮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總裁。然而不到半年,他便告假還鄉。回到常熟後,他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復明勢力聯絡。
順治六年,曾致書南明桂王政權桂林留守瞿式耜,以「楸秤三局」作比喻,痛陳天下形勢,列舉當務之急著、要著、全著,並報告江南清軍將領動態及可能爭取反正的部隊。 瞿式耜得書後,上奏桂王說:錢謙益「身在虜中,未嘗須臾不念本朝,而規劃形勢,了如指掌,綽有成算」,「忠軀義感溢於楮墨之間」。
順治七年起,不顧年邁體弱,多次親赴金華策反總兵馬進寶反清。
順治九年,李定國克複桂林,承製以臘丸書命錢謙益及前兵部主事嚴拭聯絡東南。錢謙益便「日夜結黨,運籌部勒」。
順治十一年,鄭成功、張名振北伐,錢謙益與柳如是又積極響應「盡囊以資之」。起事失敗後,錢並未灰心,仍先後與反清復明志士魏耕、歸庄、鶴足道人等秘密策劃,以接應鄭成功再度北伐。還在長江口白茅港卜築紅豆庄,作為隱居之所,以便與各地聯絡,刺探海上消息。
順治十七年,鄭成功、張煌言率水陸大軍再度北伐,連克數鎮,錢謙益欣喜若狂、慨然賦詩作《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等詩歌,歌頌抗清之師,直斥清廷「溝填羯肉那堪臠」,「殺盡羯奴才斂手」。當這次北伐再度失敗後,他才心灰意冷,痛感「敗局真成萬古悲」。「忍看末運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遲"。
清康熙三年,錢謙益八十三歲高齡去世,結束了榮辱交織的一生,後葬於虞山南麓。


※多爾袞的死與順治皇帝有沒有關係?這裡告訴你真相
※康熙皇帝都成跪拜的古墓,為何被順治皇帝痛恨,原因其實很簡單
※清史雜談:王輔臣因一句玩笑與吳三桂反目,關鍵時刻卻扮演豬隊友
※順治皇帝是英年早逝還是皈依佛門?歷史之謎!
※鰲拜免於死的原因
TAG:順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