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搜索」到「社交」,我們經歷了互聯網的毀滅性轉變

從「搜索」到「社交」,我們經歷了互聯網的毀滅性轉變

編者按:10年前互聯網是搜索引擎的天下,但現在卻是社交媒體霸佔了屏幕。就信息獲取的方式而言,這屬於從拉取到推送的轉變,但就個人的行為習慣而言,這種轉變是毀滅性的,會導致我們的注意力日益低下,給學習、工作以及生活造成了困擾。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意識到這種轉變對自己造成的影響。Nat Eliason通過這篇文章向陷入成癮症的大家發出警告。

從「搜索」到「社交」,我們經歷了互聯網的毀滅性轉變

2006年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不是很好的一年。7月,Twitter面世,9月,Facebook增加了New Feed。但這兩個都還不是很流行,如果你觀察一下當年10大流行網站的話,你會發現基本上都是被搜索霸佔了:

  1. Yahoo

  2. Time Warner (AOL)

  3. Microsoft

  4. Google

  5. eBay

  6. Fox

  7. Amazon

  8. Ask

  9. Walmart

  10. Viacom

當年唯二不是以搜索為中心的十大網站是Fox和Viacom。2006年的時候大家上網是為了找東西。即便我們把這個排行榜擴大到前20,也就多出一個「娛樂」網站——迪斯尼。娛樂網站僅占前20大網站的3席,而且一個社交網站都沒有。

現在我們再來對比一下目前的排名情況:

  1. Google

  2. YouTube

  3. Facebook

  4. Wikipedia

  5. Yahoo!

  6. Reddit

  7. Amazon

  8. Twitter

  9. Windows Live

  10. Instagram

Google還是排名首位,但現在10大流行網站裡面已經有6家是社交或者娛樂相關的了。2006年的互聯網是用來尋找特定信息的,而2017年的互聯網則更多的是用來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消遣一下的。你上Facebook、Reddit、Twitter或者Instagram並不是因為你想找什麼東西,相反,你是想看看它已經替你找到了什麼。

在2006年的互聯網上,你關注的焦點是送出你想要的東西。除非你在閱讀新聞,否則的話你讀到的任何東西都是你搜出來的。但現在,你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推送給你的。你不再像走入圖書館那樣步入互聯網,需要瀏覽然後選出想要安靜地閱讀的東西,現在更像是一次拉斯維加斯之旅,會受到需要你的注意力娛樂起來毫不費力的東西的轟炸。

這是一個微妙的變化,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這一點,但這從若干方面正在損害我們的頭腦。這些方面我們平時並不會有明顯感覺,但當我們回過頭來好好審視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極其顯而易見。

最明顯的問題是它對我們的注意廣度造成的影響。你能輕而易舉地安安靜靜地坐下來看一小時的書而不去看社交媒體或者電子郵件嗎?你能通讀這篇文章一次都不切換到另一個標籤頁或者窗口嗎?工作的時候呢?你能不能深度工作幾個小時而不去查看新聞、電子郵件或者社交媒體嗎?你是不是一分鐘就要亂逛幾個地方?

問問任何年過50現在經常上網的人,他們都會確認自己年輕的時候、生活還沒有被唾手可得的消遣入侵的時候集中注意看書會更容易些。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植入到技術本身。正如Nicholas Carr在《The Shallows(淺薄)》裡面的解釋:


……我們上網的時候就進入到了一個會促進閱讀粗略、思考草率不集中、學習膚淺的環境。一邊網上衝浪一邊進行深度思考是有可能,就像一邊讀書一邊進行膚淺的思考有可能一樣,但這不是技術獎勵的那種思考類型。

但對此我要進行一番修正:這個不應該被定義成互聯網的特徵,而只是最後勝出的東西。你在網上仍然能夠找到深度閱讀並且像看書那樣跟內容互動的地方,但這不是大家選擇的使用方式。相反:


網路……把我們變成了實驗室的小白鼠,我們不斷地按下槓桿以獲得那一點點的社交或知識食物。

通過略讀Business Insider上面的《早上6點以前你應該做的5件事》來獲得那種知識補品要比坐下來啃一本《哥德爾、埃舍爾、巴赫(Godel Escher Bach)》更容易。隨著時間轉移,當我們不斷從「垃圾食品」媒體吸收營養而不是努力進行更具挑戰性的深度閱讀時,我們就失去聚焦於更有挑戰性媒體的能力。

這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我們越是不去練習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我們這麼做的能力就變得越糟糕,然後我們就會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到垃圾食品媒體上。

從「搜索」到「社交」,我們經歷了互聯網的毀滅性轉變

如果你對互聯網的主要使用目的是為了抽取你想要尋找的信息的話,你的注意力廣度就能保持原封不動。在網上瀏覽數據就像你到圖書館瀏覽數據一樣,不會對你造成損害。

但在社交媒體和娛樂佔據主導地位的互聯網世界裡,信息是推送給你的,你會不斷被最美味的選項吸引,屈服於點擊欺騙型的標題和充滿誘惑力的圖片,漸漸失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或者甚至失去了替自己決定應該消費什麼的能力。

為了滿足受眾對金魚注意力廣度的渴望,唯一的選項就是簡化、縮短媒體分享的任何內容並予以刺激以確保能抓住消費者的關注。

下一次你看電視的時候試試這個。在新聞版塊或者廣告時段,你可以計算一下鏡頭隔多長時間就會切換。看看那個數字有多高。除非你是在看C-SPAN,否則的話你不大可能得出10秒鐘以上的數字。甚至可能連5秒都不到。

為什麼要不斷換鏡頭?這是確保你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如果鏡頭靜止不動,你的眼睛就會看完屏幕大部分的內容然後開始遊離。但當你的目光不斷轉移時,你就會保持更多的互動,就像獵人搜尋大草原一樣。

不過鏡頭轉移還是相對無害的。這未必會貶低信息的質量,只會影響到我們的注意力。但如果把信息重新打包成更有趣或者讓你更關注的方式時,信息的質量就會下降。

新聞,尤其是電視新聞,很少會根據什麼是重要的來進行選擇,其選擇的標準是娛樂性。為了讓你圍著CNN的廣告機器轉,Wolf Blitzer會把今天的突發新聞叫做什麼呢?而且現在他們已經如此擅長做這件事以至於你甚至都沒注意到自己被耍了。就像Neil Postman在《娛樂至死》(1985年)中寫道:


早間廣播或者電視,或者早報提供給你的信息會不會經常導致你修改當天的計劃,或者採取一些本來不打算採取的行動,或者為你提供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洞察呢?……

問問自己這一系列的問題你就會理解我的意思:你打算採取哪些步驟去減少發生在中東的衝突?或者改善通脹率、犯罪率或者失業率?關於保護環境或者降低核戰爭的風險你有什麼打算?關於NATO(北約)、OPEC(歐佩克)、CIA、平權法案以及伊朗對巴哈伊教徒的打壓你又打算怎麼做?我應該冒昧地替你回答這些問題:你打算什麼也不做。

2017年,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偏好導致我們消費的絕大部分的信息都是無效、劣質甚至是虛假的信息,這個問題已經放大了10倍。

當你大部分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來自於News Feed(新聞流)的推送時,你就只有接受Facebook看到的收到最大的社會化信號(喜歡越多、評論最多以及大家花費時間最多的精選網站)的信息。Facebook不是特別關心信息是否有價值,或者表達得是否明確或者是否有用,相反他們重視的是娛樂性,從而會不斷返回Facebook然後點擊廣告。

但問題並不止於得到的是低質量的信息和新聞。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有那麼多的人坐在飯店的時候都埋頭看手機?成癮是一種解釋,因為在網上一直聊天的話現場就沒有什麼話可以說的了,但還有第三種可能是人類現在實在是太無聊了。

當你的口袋裡面有了一個精心設計用於娛樂你的數字化世界時,為什麼你還要跟一個打算把自己在互聯網上看到的東西再重複一遍的人對話呢?當你的生活可以免費展開拉斯維加斯的狂歡之旅時,何苦要到圖書館去折磨自己呢?

這個也許是從搜索轉向社交引起的最危險、最微妙的問題。你在Facebook、Instagram、Reddit或者又一個將娛樂推到你面前的新聞流面前每消耗每一個小時,你就會喪失了一部分走出去娛樂自己的能力。娛樂的形式越是接近「拉斯維加斯」這頭,它對你娛樂自己的能力的損害就越大,它就會變得越令人上癮。

如果你發現自己覺得讀書、散步、好好吃一餐晚飯、聽聽交響樂或者任何「老派」的娛樂形式很無聊的話,這就是一個很強烈的指示,說明你正在遭受著多巴胺受體的重組。舊的娛樂形式並不無聊,要說無聊也只是相對於你已經習慣的那種刺激程度而言。如果你的自由時間都是看新聞流、Reddit頭版的話,是的,當然,過去的舊時光是很無聊,但這不是對舊時光的控告,而是對你已經對於源源不斷的娛樂內容如何上癮的一種警告。

我們所認為的ADHD(注意力不集中症)大都會出現這樣的重組。當一個小孩把自己的自由時間都花在父母為了讓他們閉嘴而給過來的iPad上面時,傾聽3年級老師的講課將會是無聊到恐怖的地步。他們不表現出一點ADHD的癥狀才怪呢。我能想像你很難在沒有電視和計算機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小孩當中找到缺乏集中注意力能力的人。

我還應該指出的是,「教育」app也好不到哪裡去:它們的設計目的仍然是為了讓孩子們參與互動,以便不會跑到其他的教育app去,你大概也能猜到,這意味著明亮的色彩以及快節奏的動作和屏幕跳轉等可用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刺激來粘住他們(因此也就不那麼能夠注意老師)。

在這股ADHD症爆發之前畢業的成年人所處的是不同的環境。你在辦公桌前工作時,可以輕而易舉地在Facebook、Twitter、Reddit以及你的實際工作之間切換自如。在教室的學生就沒有這些條件了。你可以沉迷於自己的媒體成癮症,但他們不能。然而許多成年人還是要拒絕進行ADHD治療因為相對於離開精神鴉片這是一個更簡單的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放任不管的不畫這些問題還會繼續並放大。默認的行為是刷越來越多的娛樂內容,新聞流,讓信息擺到自己面前。這是一種成癮:我們喂得越多,它就會變得越強大,我們就越不那麼容易認識到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但我們還有得選,我們還可以選擇消費杜多少這樣的內容,你沒有理由切換不回對搜索信息的關注,而只是等著他們把信息端到你面前。

(36氪編譯組出品,未經允許嚴禁轉載。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氪星情報局 的精彩文章:

汽車巨頭入局,電池價格下降,電動汽車將比傳統汽車更便宜
亞馬遜、谷歌、微軟AI人才之爭:是在互相挖人,還是在交換員工?
專家激辯人工智慧:像該嬰兒一樣生來懂事or從零學習
一個指紋可以暴露多少信息?你昨天是否用過安全套都一清二楚!
跨界需謹慎!五大科技巨頭進軍文娛領域,被好萊塢嘲「傻錢」!

TAG:氪星情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