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龜全人工繁殖 實現「零的突破」

海龜全人工繁殖 實現「零的突破」

16日上午,國內首批99隻通過全人工繁殖方式孵化的綠海龜在全國大陸架上唯一的海龜自然保護區——惠東海龜國家級保護區海龜產卵場集中放流。

今年,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承擔的海龜全人工繁殖項目取得重大突破,人工飼養親龜在今年5月28日產下第一窩海龜卵,共99枚。7月24日,第一窩海龜卵孵出海龜91隻,標誌著我國海龜全人工繁殖取得圓滿成功,這項技術也填補了國內海龜全人工繁殖領域的空白。

據該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海龜人工繁殖項目負責人葉明彬介紹,今年保護區共成功誘導5隻人工飼養親龜產卵19窩、共1547枚。目前成功孵化出稚龜639隻,平均孵化率48.1%,最高孵化率91.9%。此次放流的99隻海龜中大部分是第一批全人工繁殖的海龜,個頭都在400克左右。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余嘉敏  記者 羅銳

5隻親龜在人工模擬的產卵場產卵

海龜的全人工繁殖技術指將野生海龜產下的海龜卵進行人工孵化並養殖至性成熟階段,這一過程一般需要20—30年。再通過人工誘導方式,使其產卵並孵化出海龜。保護區現有成年海龜30餘只,今年產卵的5隻親龜,重量都在180斤以上。

近年來,由於漁業捕撈、棲息地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原因,海龜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據專家預計,我國南海成年海龜數量不足2000隻。

而海龜洄遊距離和成熟周期長,保護難度大等導致野生種群恢復速度極慢。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工繁殖被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SA)認為是物種保存和資源修復的可行手段和關鍵技術。

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海龜全人工繁殖項目在2008年開始啟動,目的是通過攻克海龜人工繁殖方式增加海龜數量,並通過增殖放流實現海龜種群逐步恢復。

項目初始階段,保護區內養殖的成年海龜數量較少,基礎設施不健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遭遇了不小的困難。

「最大的難點在於要把握惠東地區海龜的生物學特性,需要收集海龜生長、交配、產卵等環節所需要的環境信息,並且進行環境模擬重建,讓海龜能順利產卵。」葉明彬介紹說。

5月,海龜全人工繁殖技術取得巨大突破。5隻親龜在人工模擬的產卵場產卵,然後由工作人員將海龜卵移到集中孵化區,在可控溫濕的條件下進行孵化並孵化成功。

但海龜人工孵化技術仍面臨孵化率不穩定的問題。IUCN兩棲爬行中國專家組主席、瀋陽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李丕鵬教授分析稱,這主要是海龜卵的受精率不穩定導致,而受精率與海龜是否為初次產卵關係密切。今年海龜灣的親龜,均為初次產卵,所以產卵受精率、質量、數量相對低,這個狀況相信之後會有所提高。

預計每年上千隻海龜增殖放流

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惠東縣稔平半島最南端,三面環海,核心面積1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帶700餘平方公里。保護區近岸海底沙質,有少量礁石,水深5—15米,常年夏秋水溫28℃左右,常年海水鹽度約為32‰。沙灘呈半月形,坡度平緩,沙粒細小,適合海龜爬行、挖掘和產卵繁殖。

據該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陳華靈介紹,保護區內擁有我國大陸架上唯一一個基本上每年都有海龜上岸產卵野生沙灘,長約1公里,最寬處有300米。所以,這裡也被叫做「海龜灣」,被譽為我國大陸上海龜的最後一張產床。

6月14日,保護區內今年唯一一隻野生海龜上岸產卵。通過識別海龜身上攜帶電子標記,工作人員發現,這隻海龜曾在2007年和2012年兩度光臨保護區產卵。產下第一窩海龜卵後,它每隔15天上岸一次,至9月1日,共產下海龜卵6窩共817枚,現已經孵化出小海龜200多隻。

每到海龜產卵的季節,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都會通過安裝在海龜產卵場的10個紅外攝像頭,24小時監測海龜上岸產卵的情況。對於生產在高潮線以下的海龜卵,工作人員會將海龜卵就近轉移至安全的孵化沙灘進行自然孵化。

但這樣的人工干預還遠遠不夠。在人工繁殖技術攻克前,每年上岸生產的海龜數量不一,因此能夠回歸大海補充海龜種群的數量也不一定。

從2008年項目啟動至今,管理局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在有限的經費、資源、資金條件下,抽調主要骨幹力量,持之以恆開展攻關。

「海龜人工繁育可以可控的、有計劃地增加海龜數量。技術攻克之後,可以批量地繁殖後代。每年回歸到海洋的海龜數量就會增加。」IUCN兩棲爬行中國專家組成員、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古河祥說。

葉明彬表示,目前保護區已經掌握了海龜全人工繁殖的全套技術,希望接下來能實現每年有10到20隻性成熟的海龜產卵,平均孵化率提高到五六成。

對於每年增殖放流的海龜數目,「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數目,但是保守預測,每年可以比以前保證有上千隻小海龜增殖放流。」古河祥說,只要評估海龜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達到要求,重量在四五百克以上,即可進行增殖放流。

今年,在這隻野生海龜最後一次產卵後,工作人員在其背部裝上衛星追蹤裝備。據葉明彬介紹,該設備的電量預計可以維持一年半左右,現在監測到的最新數據,這隻海龜在汕尾附近海域。

■相關

海龜學術交流中心成立

突破海龜人工繁殖技術發布會16日在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海龜學術交流中心也於同日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致力於為國內外海龜保護學者、專家搭建一個學術交流的合作平台,並將定期舉行學術會議,交流海龜保護經驗和最新研究成果。

當天下午,中心舉行了第一場海龜保護及管理交流會。河海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小峰教授在交流中分享了物聯網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在海龜保護方面的應用。劉小峰表示,物聯網及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應用在全方位的數據獲取和數據的智能化處理兩個方面,對海龜保護提供支持。通過現代化技術、裝置還可以減少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同時減少人在保護過程中對海龜造成的傷害和影響。

曾經5次來到海龜保護區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海龜專家組副主席喬治·柏拉茲(George H.Balazs)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非常高興看到海龜保護區在人工繁殖技術方面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希望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能在海龜的識別等基礎性的科學研究領域繼續進行探索。此次海龜學術交流中心的成立對他來說是一個驚喜。

IUCN東亞區專家組副主席、香港地區海龜研究員伍家恩博士則說,很開心見證海龜保護區在人工繁育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對於海龜保護,需要普通民眾參與其中,如減少使用塑膠類製品,減少塑膠進入海域造成海龜誤食、甚至死亡的情況。同時她希望各國各地區社會團體、專家、研究院能夠積極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相互補充,吸收更多創新的技術,優化海龜保育方案,保護海龜種群穩定和增長。海龜學術交流中心成立恰好提供了這樣的平台和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報業網 的精彩文章:

肇慶構建面向大西南交通樞紐
「互聯網+」創新盛宴為佛山帶來什麼
爭冠路上,這三分也許最關鍵
中影四部新作為時代謳歌
粵21名「新技工」出征世界技能大賽

TAG:南方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