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97.奉獻佛僧.供佛規矩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97.奉獻佛僧.供佛規矩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利益存亡品第七

奉獻佛僧.供佛規矩

必須要等到供過佛,出家人也來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三藩市佛教講堂

【 複次長者。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凈。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說是語時。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大辯長者作禮而退。】

「複次長者」:地藏菩薩又對長者說,我再為你詳細說一說。「如是罪業眾生」:像前面所說這些造罪業的眾生,「命終之後」:在他命終之後。「眷屬骨肉」:他的家人,或者他的親戚朋友。「為修營齋」:替他供養三寶。營齋就是做一點好的齋菜及好的飯,來供養三寶。「資助業道」:來幫助他這個業道,這個業當然是惡業了,幫助他把惡業減輕了。「未齋食竟」:在沒有吃齋之前,「及營齋之次」:或者在做齋完了之後。「米泔」:米泔就是米汁。「菜葉」:就是菜的葉子。「不棄於地」:不能把它糟蹋、不能隨便丟棄。「乃至諸食未獻佛僧」:所有的齋菜做好了,在沒有供佛之前,沒有給僧人吃之前。「勿得先食」:不能自己先吃。

所以在廟上,或佛堂,你無論做什麼東西,都要先供佛。本來在佛的誕辰,先要做點好的齋菜來供佛,供完佛之後,人才可以吃。供佛在中國來講,有的用三碗飯菜,擺在佛前,要擺得正正噹噹,不是隨便擺在一邊,馬馬虎虎的。譬如三碗要擺在正中間,擺得很好看,齊齊整整,供水果也是。佛前擺供的地方,任何東西都不能放,這表示恭敬。你若隨便放東西,那就表示不恭敬佛,為什麼?譬如在一個人面前,你放了亂七八糟的東西,他也會不高興的。要是不修邊幅,馬馬虎虎,像豬狗那班人,那就無所謂。要是一個乾淨整齊的人,放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他面前,他會不高興的。尤其佛是一個最清凈的人,所以你放得亂七八糟的在佛前,那是不對的。

佛前只可以擺佛的供果或供菜,其餘的東西都不能擺。除了用三碗飯菜供佛,又有的用五碗,也有的用七碗,有的用九碗,也有的用很多很多的。尤其是供天,在佛前幾張台桌都擺滿了,完全用齋菜來供佛,一碗又一碗都擺得整整齊齊。不是用一個大大的東西擺在那地方,或者買了餅乾就那麼放著,也不打開,那不是供佛,那等於在污辱佛一樣。在佛前供東西,必須把它打開,不是用紙包著就放在那兒,這就是供佛,那不是的。這些問題我們都應該知道的,你在佛前供東西,你也不打開,就往那兒一擺,那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你就是給人吃東西,你也不能就這麼一擺說:「你吃吧!」人家也不會吃的。

中國有「君子不食嗟來食」的事,好像要飯的人,當你給他飯時,又不屑的喊道:「喂!你吃吧!」他也不會吃的,這叫不食嗟來食,何況供佛呢?擺在那兒也不打開。我看見很多次,不過我也沒有這麼多時間來講這些問題。現在佛法傳到西方來,表面的儀式一定要知道,上供的碗一定要擺得正正噹噹,不能亂擺的,供果、花瓶也都要擺得正當,好像花瓶你擺得不對稱,該擺在這個地方,而你擺在那個地方,這就不好看,就偏墜了。一切事都要有規矩的,說是這麼多的規矩怎麼搞得定呢?搞不定,那你就不要修行。修行就是處處都要合法,處處都要循規蹈矩。

還有,出家有出家的規矩,在家有在家的規矩。出家大徒弟要聽師父的話;其餘第二徒弟要聽大徒弟的話;第三徒弟要聽大徒弟、二徒弟的話,不能目無師長。做大徒弟不聽師父的教化,這叫目無師長。你做第二徒弟一定要聽師兄的教化,不能輕慢師兄;第三徒弟一定要聽第一個和第二個的話。第一個、第二個叫你做什麼,你一定要做;不做,那就是不守規矩。不叫你做什麼,你一定就不能做,否則也就是不規矩。佛法里一定要有師長,你不能目無師長。

你晚出家一天就是師弟,早出家一天就是師兄。誰先出家,誰就做大的;誰後出家,誰就是小的。不論年紀多大,你年紀一百歲,你晚出家,也是師弟;你年紀一歲,你先出家,就是師兄。以你出家那天,當做你出家的生日,所以臨終時候,要計算僧臘多少年,如世壽六十,僧壽四十。尤其你出家受戒時,誰先受戒,誰就是師兄。即使一起去受戒,但比你先登壇受戒的人,就叫戒兄;比你晚受戒的人,叫戒弟。不過在戒壇里都是你稱我「戒兄」,我也稱你「戒兄」,沒有稱「戒弟」的,因為大家都是客氣的,你就是戒弟,也都稱你是戒兄了。還有在廟上出家的小沙彌,一定要聽大沙彌的指揮;不聽就是犯上,就是忤逆不孝,就是犯上作亂。尤其佛教出家的規矩,最注重長幼尊卑,沒有長幼尊卑,好像在家那麼樣,是不可以的。

我平常也沒有時間來講這些供佛的規矩,所以馬馬虎虎的,就看看你們自己究竟是愚痴,還是智慧。若有智慧的人這是不需要教的,我從來沒有人來教,但我一看就知道。愚痴的人,即使你教他,他也不記得。所以一切事,一切時一切處都表現出這個人有沒有智慧。

食物在沒獻給佛僧的時候,勿得先食。所以在家人在廟上吃東西,必須要等到供過佛,出家人也來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不可以在出家人還沒吃之前,你先吃,這是不可以的。不只是供佛,供養三寶,都是要這樣。「如有違食」:假使你不遵守這個規矩。「及不精勤」:或是不注意,不好好做,馬馬虎虎的,這叫不精勤。「是命終人」:供養三寶,不要馬虎,如果你馬馬虎虎來供養三寶,那這個命終的人,「了不得力」:他一點好處也得不到。「如精勤護凈」:如果特別注意,特別小心來保護這個飲食,使之清凈。「奉獻佛僧」:奉獻要恭恭敬敬的。

記得去年有一次傳供,大家跪在那裡拿著東西供佛,齋菜裝在盤裡,或者碗里,我交給你,你交給我,這麼輪著,然後都放在佛前。大家在廟上,很慎重的用很多齋菜來供佛,有幾十百種都是不一樣的,這好多種都裝在四方盤裡互相傳供。有的用念珠來供佛,有的用衣服來供佛,什麼都可以供佛的。但都必須是新的,都是好的;不可以拿不要的東西,爛的東西,壞的東西來供佛。好像某某人,他來供養三寶,買了一些香菜,卻先把一些嫩的、好的,自己先留起來,而把一些老的,咬不動的,拿來供養我,表示他供養了,這完全沒有功德。所以說奉獻佛僧,為命終的人,你要是精勤、很注意、很小心的做這些齋菜,「是命終人七分獲一」:這個命終的人,在七分的功德中,他能得到一分;其餘六分,是活的人自己得到的。

「是故長者」:因為這個,所以長者!「閻浮眾生」:南閻浮提的一切眾生,「若能為其父母」;為他的父母,「乃至眷屬」:或者是親戚。「命終之後」:他死了之後,「設齋供養」:設齋就是設立齋菜來供養三寶。「志心勤懇」:志心就是至誠無以復加,非常誠懇的心。「如是之人」:像這樣的這個人,「存亡獲利」:在生的人也得到好處,死的人也得到好處。

「說是語時」:說這些話的時候,「忉利天宮」:在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有很多很多閻浮世界的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辯長者,作禮而退」:這位大辯長者向地藏菩薩叩頭,向釋迦牟尼佛也叩頭作禮,然後就退到一邊去。尤其是出家人,不單是向師父叩頭,而且師弟也應該向師兄叩頭,不是說像美國人,父母兄弟各不相干,你不管我,我也不管你,不是這樣子的。你做師弟,就要如此,誰叫你做師弟來的?誰叫你出家晚來的?你出家晚,你就要恭敬師兄;不恭敬師兄,這就是犯過,就是犯佛教的規矩,將來要被火燒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藏法門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久修善根始得聞名
地藏之密意凡夫難思議,不退之信心必定獲實益
96.七七四十九天內,為亡者做功德的重要性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關於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幾個問題的開示
95.單想要臨命終的時候再念佛、那是很不容易生出來的

TAG:地藏法門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