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崗位勝任力從更多實踐中來

崗位勝任力從更多實踐中來

共築「健康夢」,高等醫學院校能否發揮主力軍作用?培養臨床醫學生,能否盡量縮短上崗適應期?走上醫療崗位,年輕的醫生能否很快贏得老百姓的信賴?

近年來,吉林醫藥學院通過實際行動,給出肯定的回答。肯定的背後,則是源於十年磨一劍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改革。

統籌設計——「一中心、四導向」貫穿全過程

「醫學工作,直接關係到民眾的生命和健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是真正意義上的精英教育,絲毫馬虎不得。」該校黨委書記鄭永奎教授說。長期的醫學教育實踐、民眾的普遍期待和國家醫改的新需求,讓該校領導達成了思想共識,找到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007年,該校緊緊圍繞「吉林省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需求」和「基層臨床醫師崗位勝任力」,開展了歷時半年的專題調研。之後,歷經4次全校教育思想大討論,最終確立了「一中心、四導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構建「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以自主學習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體系、「以能力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和「以個性發展為導向」的教學管理和質量保障體系。

隨即,該校推出十大舉措,掀起改革旋風:調整課程架構,改革專業核心課程,實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綜合性課程模式,實施「三減三增」;打造整合式、模塊化教學團隊,教學組織基本單位由「教研室」改為「課程組」;改革教學方法,建設「吉醫在線學堂」,廣泛推行討論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構建了「三自、六有」自主學習能力培育系統;加強學業指導,建立了基礎和臨床兩階段學業導師制;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醫學人文教育五年不斷線;加強臨床教學,建立了「一帶、兩翼、全覆蓋」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形成性評價,改革終結性評價,建立分階段綜合考試製度;優化學分制管理,學生選課實行分類控制、分層控制和流程式控制制;推行「五統一」「七記錄」,強化臨床教學同質性。

組建教改班——打造參照樣板

2014年7月,該校制訂了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試點班(以下簡稱教改班)課程計劃和實施細則,全面開展課程整合工作。同年11月,組織編製教改班學生學習指南,出台相關政策,明確學生選拔方案、學業導師制實施方案和相關激勵政策。次年1月,組建了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教改班,確立整合課程教學團隊28個。

該校副校長王柳行教授說,教改班「顛覆」了傳統課程體系模式,改由器官、系統為中心,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冗餘少、結構精簡、整體協調,實現了形態與功能的密切聯繫、基礎與臨床的緊密銜接。

「過去是讓學生學完知識去解決問題,現在是讓學生先找問題再學習。」該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田洪艷教授說,「通過討論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大家在理論上思考共性問題,在課堂上體會具體案例。」

「在一次PBL(問題式學習)課上,老師給了一個病例,我們37個人分小組討論如何確診、怎樣治療等方案,最後匯總信息,在課堂上與大家交流。」首批教改班學生張婷說,每個小組都有書記員和記錄員,大家輪流擔任角色。「我們的教室就在圖書館,大家查詢資料非常方便,這對學習有很大幫助。」

除了變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臨床實踐也成了改革的重要陣地。該校教務處處長金連海教授說:「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五年制,學校全面推行『2.5+2.5』培養方式,即前2.5年在校開展基礎教學,後2.5年在醫院進行臨床教學,貫徹『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的理念,注重臨床理論教學與課間見習的有機銜接,實踐教學學分佔總學分的43.92%,臨床主幹課課間見習與理論授課比例為1.1∶1。」

「以往基本採用單一的期末考試來考核學生,根據得分評價學生。而教學改革後,建立了形成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平時作業、階段測試、學習記錄、PBL、技能操作等的評價和反饋。」該校教務處副處長辛程遠副教授說。

鋪路搭橋——模擬訓練對接臨床需求

新手、生手,不能直接在活生生的病號身上「練手」。畢業後,基本的臨床技能操作又必須會用。怎麼辦?臨床需要不等人。

該校堅持「能實不虛、虛實結合」的原則,科學利用虛擬模擬技術。2009年建成了吉林省首個省級臨床技能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心涵蓋外科學、婦產科學、護理學等10類實驗室,佔地面積7370平方米,儀器設備4100台件,24小時向學生開放,可容納1000人同時學習。近年來,共投入3000多萬元,購置了系列模擬臨床教學教具,嚴格按照臨床環境開展模擬教學。

打手術結、心肺復甦、腹腔穿刺、問診、嬰兒餵養……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基地,總能看見學生們嫻熟操作的身影。

除了加強模擬訓練,學校還大力推行各種技能大賽,強化學生能力素養的「助推器」。尤其是在每年一度的大學生臨床技能比賽中,組織低年級學生現場觀摩,增加感性認識。

「理論知識是否紮實、技能是否嫻熟、溝通是否順暢,臨床技能大賽就是一次檢驗成果的機會,更是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最好的鍛煉。」該校教務處副處長王艷春教授說。

今年4月16日,第八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東北賽區比賽在該校舉行,13所涉醫類高校共派出14支代表隊56名選手參賽,經過激烈角逐,該校代表隊奪得賽事特別獎,並代表東北賽區參加全國決賽。

該校校長、臨床醫學學科和臨床醫學專業帶頭人蔡建輝教授強調,對臨床醫生而言,治病救人是神聖職責,細節決定成敗。作為「精英教育」的受益者,醫學生理應立足臨床實際工作需要,牢固樹立探究精神,保持平和心態,進一步強化無菌觀念、規範醫療操作、彰顯人文關懷、體現藝術美感,畢業後爭當優秀醫務工作者,更好地呵護生命、服務人民、報效祖國。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7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匹配」地方需求
服裝行業創品牌 轉型發展缺人才
用合理懲戒為中職生成長把舵
「實現『兩個一百年』,我拿什麼獻給你」
博雅教育:博專融合的回歸之道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