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減肥,先端正心態
肥胖除了與遺傳、社會環境、運動減少等有關之外,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視。
臨床發現,一些女性由於過度減肥,誘發了攝食障礙,包括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和神經性嘔吐。並且,它們往往「狼狽為奸」,成雙結對出現,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神經性厭食的特徵是故意限制進食量,使體重明顯降低,並低於正常體重標準的15%以上。為了達到降低體重的目的,患者常常採取過度運動、控制飲食、引吐、導瀉等方法,具體表現為迴避許多「導致發胖的食物」,或稱胃脹不適吃不下,餐後自我誘發嘔吐,或服用瀉藥,進食前後過度運動。
患者對「發胖」非常敏感,長期擔憂和恐懼,並給自己制訂一個體重標準,而且非常害怕超過這個標準。由於過分擔心「發胖」,甚至已經明顯消瘦仍自認為太胖。由於限制飲食,患者常有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閉經、性功能障礙等。
神經性厭食的後果可能非常嚴重,有1/10的患者可能會因飢餓引起心跳停止,以及其他併發症。
然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過度節食之後,卻又會出現神經性貪食,表現為反覆發作和不可抗拒的攝食慾望及暴食行為。研究發現,當沒有減肥想法的女性感到焦慮時,她們對任何食物都吃得很少。但是對正在減肥的女性來說,焦慮會讓她們吃得更多。
這表明,當自尊(認為周圍人嘲笑或異樣眼神對待自己的身材)受到威脅,或者在其他威脅心理健康的條件出現,暴食行為讓減肥者把注意力從自尊的威脅上吸引開來。同樣,患者由於擔心暴食「發胖」,又會採取引吐、導瀉等方法來尋求心理上的安慰。
由於神經性貪食和神經性厭食往往都伴有嘔吐,時間一長,使得患者出現神經性嘔吐,即以自發或故意誘發反覆嘔吐為特徵,嘔吐物為剛吃進去的食物,並且這種情況幾乎每天發生。
對於攝食障礙,目前主要是抗抑鬱治療,同時加強心理諮詢與治療,以改善減肥者認知,正確看待形體美和節食尺度。
減肥成功與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體重也可出現波動或反彈,所以保持心境的穩定是關鍵。有心理學家發現,抱著享受的心理,吞食一大塊巧克力蛋糕的男女還是可以保持苗條身材的。不過,如果你事後帶有不該這麼吃的罪惡感,體重增加的機會就會跟著升高。此項研究說明,負性認知的確能影響體重。
所以,不要認為吃飯就是罪大惡極的事,而是要帶著放鬆和愉快的心情少量多餐。相反,長期壓抑自己,把減肥當成一種負擔而不是樂趣,本身不利於身體健康,甚至比肥胖本身更糟糕。
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副主任心理師湯世明
圖/源自網路


※兒童經常憋尿會怎樣?看後家長還不趕緊幫助改正
※秋分之後,如何養生話你知!
※孩子3歲內吃不好,將來大腦受影響
※如果你正在減肥中,請留神「鈉」超標!
※結腸鏡檢查那些事兒,知道這些就不害怕
TAG:家庭醫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