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對生命如何解讀與定位,決定我們將會過上怎樣的人生

對生命如何解讀與定位,決定我們將會過上怎樣的人生

從漢代到隋文帝時代,人們對於佛教有了完整的認識——佛教是提升自我修養和自我認知的方法。它為魏晉南北朝文人雅士,在自我嘗試失敗,在出世和入世之間糾結的時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它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佛法影響著政治、人文的各個方面。

實際上,隋唐的成就有賴於佛教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它給每一個追求生命情懷的人帶來一種支撐,從而產生一種人文的境界。中華民族內在的生命體驗,到唐代到達一個高度,後人都望塵莫及。按理說,事物應該是發展的,為什麼又會出現傳承難以延續的問題呢?這是因為人類本來就是一個族群,在族群里很容易形成兩級化。

這個矛盾的現實就好像一個個體生命的現實一樣。當你掌握一種認識生命的科學方法,坐禪的時候就會很清凈;而不坐禪的時候,同樣的外境會有很多讓你動心的東西。所以,生命本身就很矛盾。那麼,對於一個族群來說,它永遠會有抉擇的問題。中國人說「陰生於陽,陽生於陰」。當一個人到了生命制高點的時候,他一定很難再更進一步地發展,這就是生命的自然法則、規律與存在。

人,一半一半。前幾十年活在理想當中,後幾十年活在現實當中。這是一個很難認識到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無明」。無明遍於一切處,只要存在,它就會展現出來。所以人類的精進,人類對高品質生活的嚮往,要取決於他付出多少。兩者之間,永遠是此消彼長的。這就說明人類社會到達一個高峰之後,就如同「家有千口」,有各種說法和情況出現,這也很自然,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但是作為文化的傳承,如不能向空間去傳播,就一定要向時間去傳播,這就是等待。

一些高貴的東西,我們有的時候要放在倉庫里,不能因為人們不接受而燒了它。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無論人類是否認識到,它都不會褪色、變化。這句話和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佛教,卻不知道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麼,不知道這個根本精神對於我們個體生命的抉擇有怎樣的關係。我們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佛教徒呢,還是把佛教作為一個資源,用來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家人,對自己的時代有所提升呢?這個問題的背後還有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的人生定位是什麼?你的人生定位的背後有沒有主觀可選擇性?這是很多人忽略的問題。

所以,佛教的信仰是很深的問題。它可能和我們每個人的幸福、生命的質量有著很深刻的博弈關係。佛教本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的源頭。我們能不能用到這個源頭,在於我們自身要有自己的生命定位,以及人生的生命功課。佛教告誡我們要帶著覺性,這個覺性是一種警覺。可能生老病死這個話題太沉重了,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它,不要用情緒去面對它。這樣,我們就永遠保持清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今年全球最佳畢業演講:「我祝你不幸並痛苦」
濟世情懷是我們生命的定位
一念禪:出離
一念禪定:等待
生與死,我們知道多少?我們可以面對嗎?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