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說起「故宮三寶」,大家多數想到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火鍋、白菜、紅燒肉」,對於台北故宮藏品的原生地北京故宮,有什麼代表性的珍貴藏品,我們卻很難答得上來。坊間一度有過「好東西都到了台灣」的傳言,有人甚至說,「台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否認了這個說法。在他看來,一踏進盧浮宮就奔著蒙娜麗莎、維納斯而去;到了台北故宮博物院,擠在人群中看完「白菜」、「紅燒肉」就算完滿——這種簡單粗暴的「尋寶」之旅,其實是對文物,對觀眾都是一種傷害。

鎮館三寶?紫禁城15萬件珍品件件鎮館

單霽翔說,「不論質量也好,內容也好,所謂『三寶』都算不上台北故宮博物院最好的藏品,唐元書畫、琺琅彩瓷器等展品其實更值得一看。」原來,頗有人氣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瑪瑙石,目前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分級中,僅認定為重要文物,而並非國寶級文物。

海外的情況亦然。在巴黎盧浮宮「三寶」幾乎成了中國旅行社的導遊路線圖,偌大的繪畫館,很多頂級名作前門庭冷落,唯獨《蒙娜麗莎》里三層外三層地被圍住,快門聲更是不絕於耳。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蒙娜麗莎》被圍觀

「我們北京的故宮不會評『三寶』」,他說,事實上所謂「台北三寶」的說法讓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馮明珠院長也十分困擾。「如果部分觀眾在沒有事先做功課的情況下,你引導他看什麼他就直奔而去,再加上一些導遊不負責任的講解,對博物館,對觀眾,都是一種傷害。大量的觀眾擁堵在個別文物的櫥窗前,其他文物則鮮有人問津,對文物保護不利,觀眾參觀體驗也不會好,更偏離了博物館的文化普及意義。」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晉)陸機《平復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相比於「鎮館之寶」,單霽翔則認為,最要緊的,還是提供更全面完善的信息:「把信息告訴觀眾,讓觀眾知道自己想看的東西在什麼地方」。所以,故宮目前有著「世界上最好的講解器」,不僅有40種語言可供選擇,還有「王剛故事版」和「鞠萍姐姐版」針對不同年齡的觀眾。「故宮人用了7年時間,把故宮的文物數量精確到件,讓1807558件文物中的每一件文物有名有姓,在紫禁城中有所依、有所養。」「我們從中還精選出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物15萬件,可以說,納入《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的15萬件珍貴的文物,件件都是『鎮館之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遊客消滅景點,觀眾品讀歷史

單霽翔說,眼下不少觀者的遊覽常態是,自午門進入,目不斜視地沿著中軸線,太和殿、乾清宮、御花園一路下來,便「功德圓滿」,「目不斜視」地錯過了東西兩區41個精彩的專題展覽而不自知。所以,對單霽翔而言,最大的心愿,或者說難題就是要讓故宮轉型成為故宮博物院——從一個有著眾多文化資源的旅遊景點,成為沉澱歷史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間。

有別於現代型博物館,紫禁城除了提供文物展示空間,更是作為古代皇家建築群呈現的。僅僅是走完紫禁城的中軸線,便要花上許多時間,然而也正是因為建築載體的存在,讓文物不再像是離開原生環境的文物的「孤魂野鬼」,大量宮廷文物在原生環境中得到陳列展示,有背景環境的烘托,其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才得以彰顯,獲得應有的尊嚴。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單霽翔說,「雖然自1925年對公眾開放起,紫禁城便是以故宮博物院的名字出現的,可在一天十數萬走進故宮的來賓中,有多少人自身定位為『觀眾』,又有多少人自身定位為『遊客』,不禁要打個問號。」為幫助更多的完成「遊客」到「觀眾」身份的轉變,首先從節約購票安檢等不必要的排隊時間開始。過去暑期高峰,要排隊一個多小時才能買到票,如今通過增設售票窗口和安檢,壓縮到單霽翔承諾的「常規3分鐘,最多一刻鐘」——「省下的時間,可以多看兩個展覽。」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如果歷史和文明是一面鏡子,在無數博物館人的反覆擦拭下,這面模糊的銅鏡銹跡漸褪。然而空有明鏡和拭鏡人不夠,反觀自身,作為觀者,很多時候,我們卻缺乏對歷史文化的虔誠之心,不願意花時間,靜下來,映照自己。當一個消滅景點的遊客簡單,然而當一名以行走審讀歷史的觀眾,這堂課,我們還遠沒有上完。

往期熱點頭條: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可能是世界上被黑得最慘的書法家
看這裡自學!《張遷碑》單字解析(第十四講)
兩岸故宮到底哪家強?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長這樣說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唐)杜牧《張好好詩》
鍾情小楷的傅汝明告訴我們:我「專一」起來自己都怕……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