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林散之以詩書畫三絕著稱於世,以書名震天下,詩畫為書名所掩。其書風向來淡然立意,書境深邃老邁,宛如深山老道,凡胎脫盡,滿紙煙雲,被日本當代書道泰斗青山杉雨先生稱為「草聖遺法在此翁」。有《江上詩存》、《林散之書畫集》、《林散之書法選集》出版。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林散之早年於家鄉學道授業,馳情藝事,師從清代進士張栗庵學習古代文辭,學業日進。張栗庵見林散之於詩文之外對書畫藝術鑽研尤為刻苦,便對林散之說:「書畫之道,各有師承,非可臆造,此漢儒經師所以有家法也。汝今力學深勤,豈可騖於虛名,空度歲月,應求真師,以謀深造。現有黃賓虹海內名宿,宜急求之。汝欲求之,當書為薦。」林散之對於黃賓虹書畫獨步古今之盛名,早已有所耳聞,心竊慕之,現在有老師為自己推薦,心中興奮可想而知,毅然辭去塾師,負笈到上海,拜見黃賓虹先生。由於張栗庵先生推薦,黃賓虹先生對林散之分外熱情,認真地看過林散之的書畫作品,對林散之說道:「汝之書畫頗具才氣,唯筆墨二字,未知古人之法。書畫一道,要以筆墨為主,古人千言萬語不離其宗,口傳手授,自有真詮。」林散之於是租下房子,朝夕問道,黃賓虹親授以筆法墨法。苦學三年,臨行之時,黃賓虹對林散之寄予厚望,依依不捨握住林散之的手告誡說:「書畫玄旨,重在參悟,不是言語所能盡其緒,汝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師古人,更要師造化,君其勉之。」林散之認真地聆聽老師的臨別贈言,決心按照老師的諄諄教誨去做。歷時八個多月,孤身一人,「挾一冊一囊作萬里行。自河南入,登少室、攀九鼎蓮花之奇。轉龍門,觀伊闋,入潼關,登華山,攀蒼龍嶺而覘太華三峰。復轉終南而入武功,登太白最高峰。下華陽,轉城固而到南鄭,路阻月余,復經金牛道而至劍門,所謂南棧也。一千四百里至成都,中經嘉陵江,奇峰聳翠,急浪奔湍,震人心膽,人間奇境也。居成都兩月余,沿岷江而下,至嘉州寓於凌雲山之大佛寺,轉途峨眉縣,六百里而登三峨。三峨以金頂為最高,峨眉正峰也。斯時斜日西照,萬山沉沉,怒雲四卷。各山所見雲海,以此為最奇。留二十餘日而返渝州,出三峽,下夔府;覘巫山十二峰;雲雨荒唐,欲觀奇異。遂出西陵峽而至宜昌,轉武漢,趨南康,登匡廬,宿五老峰,轉九華,尋黃山而歸。得畫稿八百餘幅,詩二百餘首,記游若干篇;行越七省,跋涉一萬八千餘里,道路梗阻,風雨艱難,亦云苦矣」(《林散之書法選集·自序》)。壯遊歸來,已覺奇峰怪石,森列胸中,雲海松濤,翻騰筆底,隨手寫出,實虛相隨,黑白相生,宜其所選,超凡脫俗,書畫技藝大變。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綜觀當今書壇,有幾人能與林散之先生學習書法精神相比,有的是浮躁之心,名利之功,追逐之風,而無實學之本,因此,對於今天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學習林散之先生書法精神意義特別重大。

首先,學習林散之堅持不懈的學書精神。林散之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晉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於漢代學習《禮器》、《張遷》、《孔廟》、《衡方》、《乙瑛》、《曹全》;於魏南北朝學習《張猛龍》、《賈使君》、《爨龍顏》、《爨寶子》、《嵩高靈廟》、《張黑女》、《崔敬邕》;於晉代學習閣帖,於唐代學習顏真卿、柳公權、楊凝式、李邕,而學習李邕時間最長,於宋代米芾,元代趙孟,明代董其昌、王鐸,林散之都曾下過工夫學習。林散之草書以王羲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鐸為友,董其昌、祝允明為賓。林散之先生在這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苦苦修鍊幾十年,未有一日停筆,辛苦寒燈,為求實學,入古出古,造化自然,六十歲以前學習楷書行書,六十歲以後始作狂草,作狂草同時,每日學習漢隸百字。林散之書法植根於碑,致力於帖,形成獨特的放筆為草、沉著痛快的藝術風格。與之相比,當今一些學習書法的人,基本功不紮實,沒有堅實的臨書功夫,就早早地求變、求新、求異,最終,只能以花架子取悅於人。有一些學習書法的人,獲得了一些獎項,不是以此為動力,激發自己學習書法的熱情,而是以此為榮耀,睡在已有的獎項上,吃老本,賣資本,缺乏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學書精神,眼光短淺,只為得一時之名,圖一時之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將逐步被人們所淡忘。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其次,學習林散之字內與字外功同修的精神。林散之走的是一條書畫並舉的路子,「以作畫之理寫字,以寫字之法作畫,互為影響。以暢其機趣」(《林散之書畫集·自序》)。由於林散之師從黃賓虹先生,而黃賓虹先生主張「以書悟畫,以書入畫」。這主要是因為元明以來,書畫結合,以書入畫蔚然成風,並延續至今。如趙孟「寫竹還須八法通」,融「八法」於繪畫「六法」;元倪雲林「逸筆草草」,寓書於畫。大凡元、明、清三代諸多名家,大都受惠於書法,而且,往往本身就是書法家。趙孟、黃公望、王蒙、倪雲林、吳鎮、沈周、徐渭、陳淳、董其昌、朱耷、石濤、金農、趙之謙、吳昌碩、黃賓虹等莫不如此。這些自然影響到林散之,然而,林散之能夠把字內與字外功夫結合起來,不是以書入畫,而是以畫入字,使線條濃淡枯潤變化萬千,加大用水,滿紙淋漓,淡中見骨,「柔亦不茹,剛亦不吐,燥裂秋風,潤含春雨」、「天機潑出一池水,點滴皆成屋漏痕」這是發揚之功。林散之詩詞作品主要收集在《江上詩存》中,林散之先生的藝術思想、美學思想和哲學思想是自成體系的,其深刻獨到的認識,對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時下很多書法家不能相媲美的。現在,有一些書法作品,缺乏文學修養,知識淺顯,想走書畫同修的路子,但是不得法,粗製濫造,作品勉為其難。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第三,學習林散之提升人格的精神。青年時代的林散之也像傳統的文人一樣,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仰慕古代行俠仗義的仁人志士,有「仗義能存大鐵錐」詩句明志。林散之一生嫉惡如仇,淡薄名利,認為:「身外名利,天外浮雲,時間用於治學尚嫌不足,哪有功夫管浮名微利?不超脫也得超脫。」一九七○年春,林散之獨自扶杖過橋至澡堂沐浴,不慎跌落開水池裡,被人救起,血肉模糊,送進醫院。當他從昏迷中醒來,第一句話就問醫生:「我的手今後能否寫字?」得知右手食指與中指皮肉已經長在一起了,林散之請求醫生重新開刀,說:「有三個指頭就有辦法。」再次忍受痛苦,做了切割手術,用所存三指執筆,繼續書寫繪畫,延長了藝術生命,為後世留下了大量書法瑰寶。林散之一生不與世人爭高下,立志與古人爭高低,心中有所信念、有所追求、有所崇拜,唯有如此才能意志堅定,排除艱難險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就是林散之的人格精神。反之,紙醉金迷的人多半是人生空虛蒼白,唯利是圖的人多半是人生卑俗短暫,知難而退的人多半是人生碌碌無為。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總之,林散之的一生憂國愛民,坦誠做人,為藝術終身勤奮,不懼艱難困苦,始終不忘「寫字就是學做人」、「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林散之把做人與學藝結合起來作為真正的目標去實現,表現出豁達的胸懷、高遠的志向、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虛心做人的人格精神。所以學習林散之,不但是學習其書法藝術,更重要的是學習其精神,因為,只有這種精神才能夠激勵後人努力學習和弘揚書法藝術。(吳潤平)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林散之先生書法擅精各體,尤以草書稱聖。林老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到六十歲以後方學草書,可謂厚積而薄發,故能如此之大成。林散之於漢碑臨習尤為重視,《禮器》、《張遷》、《孔宙》、《乙瑛》、《衡方》、《曹全》、《石門》、《熹平》均反覆臨習。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此《乙瑛碑》臨本,系林老1972年臨於元書紙上。當時先生76歲,正值功力深厚而精力旺盛之時。此本雖字大不過二寸,但林老必懸肘而執長鋒羊毫筆書寫,筆筆著力,即使背拋鉤出之處,亦絕無率然直過者,而是用肘送筆,故剛健挺拔,遒勁圓潤。所書線條直中有曲,曲處見方。筆畫邊緣處所呈現的 「毛」和「曲」如「壁坼」、「屋漏」正是力量的漲出,功力的表現。林老臨帖認真,循規蹈距,起收回放,轉折方圓,筆筆合乎法度;結體嚴謹,布白勻稱。此臨本的特點之一是布白巧妙,筆筆拆得開,字字不相犯,松靈透氣,絕無碰撞、粘連之處。字與字,行與行均能互讓照應,融為一體。林老臨池講究墨法,常用宿墨破水,所臨之字濃淡有致,故墨趣盎然。這些,對學臨漢碑者是定會有所啟發的。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學習林散之書法精神

林散之墨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顏勤禮碑》詳細筆畫分解
王羲之不是書聖是高級武官
北宋皇帝的反腐詔令碑刻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