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最冤之人:本該被授予中將,最後卻當了個大校
1955年,共和國為開國功勛們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授銜儀式。我們所熟知的「十大元帥」、「十大大將」,都是誕生於那個時候。不過,1955年的大授銜也出現了不少話題,有些人對自己的軍銜特別在意,也有人非常在乎自己的排名問題,因此,在這次授銜中,不少人主動讓銜、爭銜。
當然,這些情況有些批准了,有些沒被批准。雖然評銜過程儘可能公平公正公開,但也難免有些人被降級,或者評銜時就給評低了。比如王近山、鍾偉,這樣功勛卓著的將領,最終因為一些問題被降級,這也是廣為人知、如今仍在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過,有位將領顯然比他們要冤一些。至少王近山還是將軍,這位最終連將軍都沒當上。
我們所說的這個人名叫楊宗勝,湖南湘陰縣 (今屬汨羅市)人。楊宗勝於1927年參加革命,是秋收運動的親歷者。不過,他並不是直接帶兵上戰場的,而是主要負責後勤工作。紅軍時期主要擔任第18師後勤部部長,抗戰時期最高做到湘北軍分區司令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楊宗勝任西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部長兼政委。建國後,楊宗勝先後擔任過總後勤部西南志願軍運輸部部長、財政部部長、總後馬政局局長等職。
翻完楊宗勝的履歷,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他的職業生涯大多數時間都在做後勤工作。有些朋友可能認為,後勤遠遠沒有那些在前線拼殺的將領們功勞大,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古人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況且楊宗勝本身級別就不低。1952年,解放軍曾評過一次部隊的幹部級別,楊宗勝被評為副兵團級。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評為正兵團級的幹部,後來都被評為上將軍銜。其中,王樹聲和許光達還因分別代表了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被提升為大將,還有徐立清因主持評銜工作,為了避嫌,自己申請降為中將。副兵團級則大多評為中將,有一部分批評為上將,少將只有一人,那便是賀晉年。
可以說,如果不出意外,楊宗勝就算評不上中將,當個少將還是妥妥的。然而,意外還是在這時出現了。
關於楊宗勝被降級的說法有很多,其中最確鑿的一種是楊宗勝在建國前包庇了一個鄉紳。這在當時何時原則性的錯誤,經過組織研究,楊宗勝直接從副兵團級降為準軍級。1955年,評銜小組一開始認為以楊宗勝的資歷,應該給個中將。但是考慮到之前的過失,決定給予少將。但等報上去後,上級卻批示說少將都不能給,最後給了個大校。
楊宗勝就這樣從中將降為大校,據說授銜時他借故沒有出席,軍銜和勳章是被人送到他家的。其實這不難想像:一個資歷高、功勞滿滿的老幹部最終連個將軍都沒當上,而身邊都是自己當年的老部下,這面子還怎麼掛得住?大校制服被送到家裡後,楊宗勝直接將其鎖起來,看都不願看。
後來,楊宗勝還找到當年的老上司王震,王震也覺得不公平,但授銜已經結束,再提意見也是於事無補了。後來,他被調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歷任副參謀長、副司令,可以不用穿大校軍服。雖然評銜很委屈,但工作是另一碼事。楊宗勝勤勤懇懇,還當選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為新疆建設出了不少。
1981年1月24日,楊宗勝病逝,享年75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