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巨型稻」口感還不錯 不會損耗地力

「巨型稻」口感還不錯 不會損耗地力

何亮是湖南益陽市南縣有名的「種糧大戶」,選種是他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決策。用過不少種子的他今年被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型稻種「迷住了」。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夏新界是這種「巨型稻」的發明人,方圓百里的農民多聞其名。但聽說「夏博士」種出2米多高的水稻,稻田像小森林一樣,他們還是不敢相信。

好奇的人們幾乎踏破了長沙縣金井鎮「巨型稻」試驗研究與推廣應用示範綜合基地的「門檻」。眼前的30畝稻田讓人彷彿置身「巨人國」:它們的根系能深入30厘米的土層,是普通雜交水稻根系深度的3倍。這使得如指頭粗細的稻莖最高能長到2.2米,而且格外堅挺,即使在狂風中也不會輕易倒伏。

由於植株巨大,它們的種植密度相比普通水稻疏朗不少。在這片「森林」里,稻稈里泥鰍穿梭,盛夏時分稻叢間有蛙聲唱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吳金水說,這代表了中國亞熱帶地區農業典型的「種植+養殖」模式。

據介紹,「巨型稻」通過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獲得了單位面積生物量的巨大提升。以它為「父本」,中國科學家篩選、培育出了較為高產的雜交新稻種,並試種在湖南、廣東、海南等亞熱帶農作區,均取得了成功,單季產量可超過每畝800千克。

巨大的生物量為未來的高產量帶來了可能,更難得的是,它還保持了良好口感。吳金水說,現有水稻品種在個體產量上已經接近了植物生物學家認為的「極限」,「巨型稻為中國水稻生產的提質增效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

目前,夏新界帶領的科學團隊通過試驗,正在不斷調整養殖動物投放數量和種類。他的設想是:在稻田裡創造一個更加平衡的生物圈小循環,水稻為動物提供養料和微生物,而動物的排泄物又反過來供養水稻,最終實現化肥、農藥、抗生素「零使用」。

何亮想得很周全,除了種養的收入,稻子成熟時,「巨型稻」田的景色還能吸引城裡人來旅遊,全程有機的農業生產方式還能給農產品提升「附加值」。

但是,也有人質疑「巨型稻」是否會損耗地力?沒有養殖系統的支持,會不會更依賴大劑量的化肥?對此,吳金水回應說:「雖然它們所需養分確實比普通水稻要高,但實際上,發達的根系會讓其對土壤養分的利用率大大提升,因此兩者對化肥的消耗基本是一樣的。」

何亮希望「巨型稻」儘快通過檢測、審定。夏新界把這些需求細心地記錄在一個本子里,「每到這時候,我心裡真的很高興。」他說,科學研究結果再好,歸根結底還要讓農民「得到實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夥伴「下套」賣特價車 老闆「中招」陷騙局
英國遭遇10年來最強颶風
韓國政壇內鬥「白熱化」?檢方同時調查3位前總統
用大樹裝飾家,比實木傢具還亮眼
36平複式小戶型裝修,清新淡雅的薄荷綠色太喜歡了!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