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他求,無奢望,所以生命強大

無他求,無奢望,所以生命強大

無他求,無奢望,所以生命強大

[寡慾]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謂的[清心]是一個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種超凡脫俗的意味,世俗人難以做到,[寡慾]卻是可以做到的。人心不靜,往往是因為慾望太多。

人有慾望是正常的,人生如果沒有一個追求的目標,也會索然無味,對正常的慾望,每個人都可以用正常的途徑去追求,從而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但不滿足是人的一種本性,我們是永遠不會覺得自己的慾望多的。弘一大師所處的時代,大多數人都是粗茶淡飯,能吃飽就是富有了,如果這時候還幻想天天吃肉,那就是奢求了:有衣服穿,凍不著就是福氣了,如果還能穿著不打補丁的衣服,就是富有了。如果還天天奢望穿綾羅綢緞,就超出了人的正常慾望,如果此時不加以克制,就會陷入慾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之中,如果他為了錢做了不好的事情,就會使人生走向罪惡的深淵了。

如今,我們希望自己每天有肉吃,每天有漂亮衣服穿也不算是奢侈的事。[寡慾]不能再以過去的標準來定。那麼,對現代人來說,慾望到底要控制在什麼程度上,才算合適呢?

其實,只要是透過正常的勞動便能夠滿足的慾望,都算正常。更重要的是,看一個人內心的慾望是多是少,可以看他在不能滿足慾望時,是否仍能安之若泰,不會因此而感到不方便,抱怨和痛苦,比如兩個人到一個貧困山區旅行,平時這兩人的生活條件差不多,到了山區以後,甲在山區物資極度缺乏,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很愉快地生活,吃著別人吃不下的食物;而乙則感到非常痛苦,每天抱怨不已,好像生活在地獄中。這兩個人在平日的生活里雖然消費差不多,但是乙顯然過得很不快活,因為他的慾望太多。

法師說:[寡慾欲靜],寡慾者大多都淡泊名利,注重內心的修養而不為外物所累,因而能夠在紅塵中做到[靜]。

慾望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根源,當人有慾望的時候,就會為了滿足慾望而[動],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清心寡欲],自然不會有任何動。現實中的我們忙忙碌碌就是因為慾望太多,當我們滿足了一個慾望之後,另一個新的慾望又會產生,永遠不會有終結的時候,因此,我們始終不得空閑,難以騰出時間修養身心。

儒家認為修養身心主[靜],所謂[靜以養德],一個人必須要心如止水,沒有雜念,才能做好修養身心的工作。弘一大師給了我們一個[靜]的方法,那就是減少慾望,對我們修養身心是非常有好處的。

孫思遠曾經指出,長壽對大多數人而言有[五難]:名利難去,喜怒難去,聲色難去,滋味難去,神慮難散。[寡慾故靜],[靜]則能排除[五難],人自然能長壽,弘一大師則讓一種東西來填充我們的心否則,心無一物,必如無根之萍,隨波遊盪。

有一位老書法家談及自己當初練習書法的緣由時說:[人長著手,就總想拿點東西,比如,看見女人的腰,就想摟一把;看見錢,也想抓一把;看見官印,更想佔為己有,可是我知道這些東西會讓我做不出理智的事情來,為了轉移自己的慾念,有一天,我就想,就讓手抓住這隻筆吧,每天都把心思放在練字上,手裡也不閑著,那些慾望也就消失了。]

用健康的愛好代替酒足飯飽之後的各種慾望,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後,突然閑了下來,反而很難適應,這時候,一些人開始學習書法,繪畫,唱歌等,人活得充實,精神變得飽滿,心頭的煩惱也一掃而光了。

GIF/74K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隨喜他人功德 嫉妒心沒了 福報就來了
南懷瑾老師:「萬行門中,不舍一法」的善心境界,不得了啊!
靜波法師:做好我們自己,佛教定會正能量滿滿
大部分佛教徒是盲目的——樓宇烈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