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扣押於敵國16年,寧願餓死,也不投降,這才是民族的脊樑

扣押於敵國16年,寧願餓死,也不投降,這才是民族的脊樑

《宋詩選注》一書中,曾有一首叫《春陰》的七律,詩曰:「關河迢遞繞黃沙,慘慘陰風塞柳斜。花帶露寒無戲蝶,草連雲暗有藏鴉。詩窮莫寫愁如海,酒薄難將夢到家。絕域東風竟何事,只應催我鬢邊華!」

扣押於敵國16年,寧願餓死,也不投降,這才是民族的脊樑

這首詩歌的作者叫朱弁,他因受南宋高宗趙構派遣出使金國,結果被金國拘禁,時間長達十六年,受盡折磨。寫作此詩時,他正被拘禁於黃沙漫天、陰風慘慘的異域北國,「階下囚」的痛苦和對家園刻骨銘心的思念,催生了這首感情深沉、纏綿婉曲的詩歌:關河南流,陰風斜柳,塞北的春天是多麼的寡淡寒窘啊,既無戲蝶,又無蔦啼,只有草叢幾隻烏鴉若隱若現。塞北的冷酷,更加重了我對百花爭艷的南方故國的思念,只是詩歌技窮,無法把內心濃得化不開的愁緒抒發出來,即便想在醉後夢歸故國,也因酒太薄而無法實現。春風本是吹開花朵的使者,即岑參詩中所謂「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然而,在這荒涼寒冷的塞北,花兒本來就少得可憐,春風又能吹開幾朵呢?只不過催生了我兩鬢的華髮罷了。

我為何要多此一舉地在這解釋詩歌要表達的意思和情緒呢?因為這首詩的意境太深沉了,感情太真摯了,它讓我想起了現代詩人艾青詩歌《我愛這土地》里的句子: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兩人雖時代不同,兩詩雖新舊不一,但表達的情愫何其一致,又何其感人!同時,從作者對故國家園深沉的思念里,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他那博大的愛國情懷和矢志不移、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而在現實生活中,朱弁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又有過怎樣坎坷的出使經歷呢?

扣押於敵國16年,寧願餓死,也不投降,這才是民族的脊樑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朱弁少時聰明過人,好讀書,讀得又快又好。年滿二十後,朱弁進入當朝最高學府太學。在太學學習期間,他刻苦努力,品學兼優,他的詩歌常在師生間傳誦。當代宿儒、經學家晁說之看過他寫的詩歌后,驚異非常,隨即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朱弁。有人或許會問,朱弁品學兼優,為何不通過科舉步入仕途?這是因為,宋徽宗在崇寧年間廢止了科舉取仕,大興太學,朝廷需要人才皆從太學選拔,而崇寧間正是朱弁求學年齡,所以他得以進入太學深造,備朝廷選拔,等待為國效力的一天。

朱弁在太學雖有詩名,不過上升的機遇並沒有垂青這位好學上進的太學生,學期結束後,他便隨晁說之遷居新鄭(今河南新鄭),邊耕邊讀,過了一段悠閑充實的太平日子。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因此,耕讀之餘,他又常常遊歷於文化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洛陽之間,與學者交流,與詩友切磋,交遊日廣,聞見日博,學業遂大進。

建康元年(1126)底,金人南下侵宋,攻破開封,搜盡宮室錢財珍寶,俘虜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和大臣、妃嬪及能工巧匠三千餘人北去,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山河破碎,無論帝王之家抑或普通人家,都無一例外的遭受洗劫,朱弁苦心經營起來的家,也在戰火中化為灰燼,他只得加入逃難的隊伍,攜家南奔。

北宋滅亡後,剛剛登上皇位的南宋高宗被金軍追殺,惶惶如喪家之犬,便多次徵召愛國志士赴金求和。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招募大金通問使,朱弁見這是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挺身而出,自薦於朝廷。經過層層篩選,宋高宗最後拍板,任王倫朝奉郎、假刑部侍郎,為大金通問使,任朱弁修武郎、假吉州團練使,為通問副使,於當年十一月率隊赴金。這一年,朱弁已經四十二歲了。

扣押於敵國16年,寧願餓死,也不投降,這才是民族的脊樑

當時,宋金並未開啟正式和談,兩軍時有鏖戰,雖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但金人窮兵黷武,以磔銼兇殘著稱,無道德底線,以至「常斬來使」。「靖康之難」中,當時北宋當局派到駐紮於開封城外金營求和的大臣中,就有不少慘遭金人殺害,吏部侍郎李若水因為拒絕金人的收買、怒斥金人不霽信義,甚至被金人割頸斷舌,死得十分慘烈。所以,當時宋臣使金,真如赴湯蹈火,是需要捨生忘死的勇氣的。果然,朱弁、王倫一行抵金後,根本還沒有啟動談判,就被金帥完顏宗翰全部扣押於雲中郡(即雲州,今山西大同),作為人質,統統淪為「階下囚」,一扣就是五年之久。五年對於普通人或許不怎麼漫長,但對於失去人身自由、被拘禁於異域的王倫、朱弁們來說,自然是苦悶的,加上金人的威逼恫嚇,想必愁腸百結,度日如年。

紹興二年(1132),即朱弁使金被扣的五年後,金人某天忽然派專人前來通報說,和議可成,讓王倫和朱弁二人中選派一人到金元帥府接受國書回國,但另一位必須繼續扣留在金國,讓他倆商量確定誰去誰留。這無疑是一天大喜訊,既有出使的佳績,又有飛出囚籠、回歸故鄉的自由,誰不願意歸國。

不過這也是一道難題,在做這道艱難的選擇題時,朱弁以坦蕩的胸懷作了十分乾脆的決定,他對王倫說:「我自來金,本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更不會藉機先歸。希望作為正使的你接受國書,歸報天子,促成兩國和好,保百姓安康,如此,我即使暴骨外國也無憾了。」於是,他主動放棄了歸國的機會,繼續留在金國。臨別之際,他要求王倫把出使的官印留下,視其為符節,隨身攜帶,卧起與俱,他要做一個矢志不渝的宋朝蘇武。

雖然王倫帶著金人願意和談的信息回了國,但真正的和談並未從此開啟,宋金之間依然戰事不斷,交織不清,朱弁依然被扣留在金國,看不到歸期。在此後漫長的拘禁日子裡,朱弁不但要忍受思國思鄉的折磨,還不時受到金人的威逼利誘。當時,金國扶持北宋降臣劉豫的偽齊政權,代金統治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在此過程中,金人知朱弁德才兼備,逼迫他到劉豫偽朝任職,還開導他說:「這是你歸國的第一步啊。」朱弁聽後,義正辭嚴地拒絕道:「劉豫乃國賊,我恨不能食其內、寢其皮,北面而事之,我就是死也不會答應的。」金人見他不從,憤怒之下斷了他的食物供應,朱弁依然不從。之後,朱弁天天站在驛站門口,忍飢待死,堅決不屈服。不想金人竟被他的堅貞感動了,又照常向他供應食物。

扣押於敵國16年,寧願餓死,也不投降,這才是民族的脊樑

後來,金人見他不願到偽齊做官,又派人來做他工作,希望他降金,並許以高官厚祿。朱弁聽後,如同受到奇恥大辱,大怒道:「自古兩國交兵,使者來往其間,他們的話能聽則聽,不聽則可囚可殺,何必招降?我沐恩本朝,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請收回陳命,我寧死不仕金。」隨後,他寫下文書轉交金國負責外交的耶律紹文說:「貴國許我以高官厚祿招降,任命書早上到我晚上便死,晚上到第二天早上便死。」他又寫信給後任使者洪皓表達訣別之情說:「斬殺來使非小事,我若遭遇,則是命中注定,我當捨生取義。」一切準備妥當後,他召集隨行部下,飲酒作別,並對他們說:「我已看好近郊一個墓地,一旦我死,請諸位將我埋葬於此,上書『有宋通問副使朱公之墓』,如此,我則死可瞑目了!」朱弁的堅貞,深深感動了在場的報有人,他們無不潸然淚下。至此,金人終於知道他不會屈服了,最後也只好不了了之,不再強迫於他。

紹興十三年(1143),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雙方隨後遣還被俘、被扣押人員。當年六月,朱弁終於回到了闊別十六年之久的祖國,形容憔悴,衣衫襤褸,但他官印不離身,「符節」猶在。

據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說,當年陸續派至金國的那些使者共有三十多人,而和議後活著歸來的,僅僅三人而已。朱弁在出使的十六年間,受盡金人的凌辱和折磨,堅貞不屈,在南宋朝野間傳為佳話。所以,他的歸來,在南宋引起了一場不小的轟動,宋高宗單獨召見了他,與他近身交談,聽從了他的一些建議,還給予許多賞賜。朱弁在金十六年,經歷艱難困苦,身心備受摧殘,歸國第二年,他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九歲。

扣押於敵國16年,寧願餓死,也不投降,這才是民族的脊樑

明朝方孝孺曾在《戇窩記》一中說:「士之可貴者,在節氣不在才智。」又說:「國家可使數十年無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無氣節之臣。」文如其人,這既是方孝孺文章中的話,也是他的精神告白,後來,他因堅守「氣節」而被車裂於市,可見,在傳統士大夫的眼裡,「氣節」二字是何等的重要。而面對金人十餘年的威逼利誘,朱弁始終堅貞不屈,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正是這樣一位「氣節之臣」,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個士大夫的高尚品質和道德操守,那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值得補充一句的是,南宋思想家朱熹就是朱弁的侄孫,朱熹一直因有這樣一位叔祖而驕傲,曾為他寫下《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一文。朱熹的學養品格和卓越成就,想必與這位先祖的精神遺傳是有一定關係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帝國的臉譜 的精彩文章:

蔡京為什麼能成為北宋加官最多、地位最高的宰相?
三國時的這些反賊,最後竟然成了留名青史的名將
明軍降清後為啥戰鬥力猛增?秘訣可參考印度軍隊興衰歷史
世間萬物,鬚眉哪及女子多情,還冷落這位美若天仙的歌妓?
陸遊兩度休妻為哪般?只因情種情未了

TAG:帝國的臉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