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人格面具——其實你我活出的都是「虛偽」的自己

人格面具——其實你我活出的都是「虛偽」的自己

我們總是說為了快樂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但是往往在面對現實的情境時,我們又過多的考慮了他人的感受,或者是自己所為的面子問題,迎合了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委屈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能夠聽取自己的內心而去真實表達,卻總是要有所欺瞞,對人對事表達出的性格特點以及行為特點、態度特點不一定都是真實的,為了維護一些人際的和諧和要達到一定的目的,不知不覺中我們都帶上了人格的面具,活出來的都是「虛偽」的自己。

人格面具——其實你我活出的都是「虛偽」的自己

一些天性活潑的孩子帶著「乖巧」的面具,一些活潑可愛的女子帶著「溫婉賢淑」的面具,帶著面具做人已然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這個面具可以幫助人們提高人際關係,因為它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並且符合社會的要求所產生的規矩,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若是長期的帶著面具做人,我們會漸漸失去自己的本性,當真實的自己與這個面具產生矛盾的時候,人們的心理就會產生壓抑感,以及抑鬱焦慮的消極情緒。

人格面具——其實你我活出的都是「虛偽」的自己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自我、本我、超我,這是構成人格的三個我。其中本我是以快樂為原則的,超我是以道德為原則的,自我是以現實為原則,每個個體真實的自己都是追求快樂的,但是在追求快樂的同時又被超我的道德感束縛,因此自我就會扮演中間的角色,協調兩者,達到平衡的狀態。

人格面具——其實你我活出的都是「虛偽」的自己

每個個體都有兩種價值評價過程,一個是機體存在的評價過程,另一個是價值條件化過程,價值條件化是建立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在父母的規則下,弱化了自我的概念,而是將父母的價值觀念內化,個體在成長中有積極評價的需要,當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行為時,就受到了父母的積極評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父母的價值條件化,讓真實的想法得以壓抑。因此每個人都沒有做到真實的自己,由於條條框框的限制,做真實的自己是很難實現的。

人格面具——其實你我活出的都是「虛偽」的自己

心理學解密神奇:為什麼會突然對某一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心理測試:你有社交恐懼嗎?
第八號當鋪:只有典入,沒有贖出,若是你想要用什麼換取什麼呢?
測試:從耳朵的形狀判斷你的性格特點及運勢
鹿晗公布戀情,引女粉絲騷動,追星為何會產生畸形的心理狀態?

TAG:心理學充電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