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崖山之後,中國的歷史便真的終結了嗎?

崖山之後,中國的歷史便真的終結了嗎?

文/格瓦拉同志

「崖山之後無中國」說的來由

明朝遺民有用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的習慣,「崖山」一詞頻頻出現在他們的詩作中,而「崖山之後無中國」說最早便正式見諸於明末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這首詩中的首句:「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全詩以崖山海戰比喻南明的敗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調子極為沉痛。如果按照詩句的表面意思來分析,那麼崖山之後,中國的歷史便已經終結,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關於「中國」的概念

什麼是中國?從地理概念上講,是指現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地域,這個地域在歷史上發生過或大或小的變化,但主體地區卻保持著穩定不變。從民族構成上來講,是指以漢族為主體,包含其他少數民族的一個大集合。而從文明上來講,則是指以漢族文化為主的文化圈,其他民族的文化多多少少呈現向漢族文化靠攏的現象。

宋亡之後,中國在地理概念不僅沒有縮小,而且還呈現擴張之勢。在民族構成上來看,漢族的主體地位沒有發生變化,只不過在社會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而政權的擁有者亦由漢人換做了蒙人。那麼,在地理和民族構成這兩方面都未發生實質變化的情況下,「崖山之後無中國」說中的「中國」概念,顯然指向的是文明概念,即中華文明遭到滅絕或破壞。無疑,中華文明的主流和核心是漢文化,那麼漢文化遭到滅絕或破壞的事實真相又會是怎樣的呢?

從元朝當局對「中國」及漢文化的認同感來看

忽必烈在元朝正式建立前後,對漢文化的認同感很強,這在眾多史料中是有史可稽的。比如國號「元」便是取自於《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而元朝當局還以「五帝三王」的繼承者自居,公開視自己為中國的王朝。

其實,不僅元朝當局自認為自己是中國的正統王朝,即使連取代他們的明朝也不否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即位詔中便說:「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海內土疆,豪傑分爭。朕本淮右庶民,荷爾蒙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

從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元朝確確實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正統王朝,而且自認為是中國歷代政權的一個繼承,只不過這個政權的統治者由漢人變為蒙古人而已。那麼,這是否就證明漢文化沒有遭到滅絕或破壞呢?當然還不夠,我們繼續往下看。

從保護、延續漢文化的措施來看

元世祖忽必烈的漢化程度比較高,周圍也有一大批漢族士人為其效力,這些士人不僅幫助忽必烈統一中國,而且還竭盡所能的勸說忽必烈要尊重、延續、發揚漢文化,並且其建議大都得到認可,這種情況有利於形成一種保護、延續漢文化的政策氛圍,這從元當局對「孔子」地位的尊重及祭孔大典的延續等方面得到進一步證實。不僅如此,漢文化還深深熏陶了蒙古族統治者,使得帝國的最高集團呈現日益漢化的傾向。當然,僅僅允許一種文化存在還不夠,發展更加重要,我們接下來看看漢文化在元朝的發展情況。

漢文化在元朝的興盛

史料一:《元史·卷一百八十九·列傳第七十六·儒學一》序言中說:「元興百年,上自朝廷內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通經能文顯著當世者,彬彬焉眾矣…」可見,隨著漢族中國政權的短暫覆亡,中國的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枯萎、斷層,反而仍保持生機勃勃的態勢,呈延續發展之勢。

史料二:《元朝名臣史略·平章廉文正王(廉希憲)》記載:「王名希憲(廉希憲死後追封恆陽王)…公於書嗜好尤篤,雖食息之間,未嘗去手。一日方讀《孟子》,聞急召,因懷以進,上問『何書?』對曰『《孟子》。』上問其說謂何,公以『性善義利之分,愛牛之心,擴而充之,足以恩及四海』為對,上善其說,目為廉孟子」。可見不光是蒙古人中有很多學習漢文化,連色目人中也有仰慕學習漢文化的,並且素養極深。

從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漢文化在不僅在主體民族漢族中得到了延續和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其影響還擴展到更多的民族中去,比如蒙古族、色目人等都願意接受漢文化的教育。

近代學者的觀點

說到元朝時期漢文化的發展情況,著名學者陳垣曾在《元西域人華化考》里提到:「自遼金宋偏安後,南北隔絕者三百年,至元而門戶洞開,西北拓地數萬里,色目人雜居漢地無禁,所有中國之聲明文物,一旦盡發遺,西域人羨慕之餘,不覺事事為之效仿,故儒學、文學均盛極一時。而論世者輕之,則以元享國不及百年,明人蔽於戰勝餘威,則視如無物,加以種族之見,橫亘胸中,有時雜以嘲戲。元朝為時不過百年,今之所謂元時文化者,亦指此西紀1260年至1360年(實為1261-1368年)之中國文化耳,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

可見近代中國學者,對於元朝文化的盛況還是頗為認可和讚賞的。

「崖山之後無中國」說的實質

「崖山之後無中國」說的實質其實是一種狹隘的漢民族史觀,它代表的是一群漢族士大夫對漢族政權覆亡的一種哀嘆,表達的是一種對漢族故國之思以及對神州陸沉的感慨痛惜,將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視為「正統」斷絕和文化斷層的象徵。在他們眼中,所謂的「中國」必然指的是漢族政權,認為只有這種性質的政權才能代表中國,延續漢文化。一旦少數民族政權建立起來,便意味著漢文化的滅絕與野蠻文明的興起,這種論調屬於明顯的偷換概念型,從元朝時期漢文化發展情況來分析,實屬不值一駁。

更可況,以統治者的民族成分來界定「中國」的存亡,也是一件非常幼稚與危險的事情,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認知之中。因為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極有可能便不是漢人,而是西戎人。而即使把秦的祖先牽強到華夏族(漢人的前身),那麼它在長時間以內,還是不被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因為《史記》當中明明白白的提到「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見《史記·秦本紀》)。如果引用狹隘的漢民族主義的觀點,「夷翟」之秦統一中國的同時,是否就意味著中國的滅亡呢?那我們豈不是早在2000多年之間便已亡國?還有後世的北朝時代(鮮卑族)、隋唐(較多鮮卑血統)、五代之唐晉漢三朝(沙陀人)、遼(契丹人)、金(女真人),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又該屬於那種定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朝 的精彩文章:

元朝前一支軍隊橫掃歐洲聯軍,統帥死在伏爾加河畔
你的心胸有多寬廣,你的戰馬就能馳騁多遠
《射鵰》里丘處機的高徒,助蒙滅宋,一個「創意」卻導致元朝滅亡
朱元璋也要下跪的一位,天上地下為主
元朝皇陵找不到,明朝皇陵無人盜,清朝皇陵無倖免,為何有這事?

TAG: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