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的好美!番禺這個「半月古村」依山傍水,歷史悠久,你去過嗎?

真的好美!番禺這個「半月古村」依山傍水,歷史悠久,你去過嗎?

大嶺村

是番禺建村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也是廣州第一個被評為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村落。

話不多說,

先來一波航拍圖

震撼一下先!

大嶺村

它位於番禺區石樓鎮菩山腳下,依山傍水,古村落沿玉帶河一端環繞,呈現半月形的形狀,玉帶河隨著水流匯入礪江涌,再奔向珠江獅子洋水道,形成「蠣江涌頭,半月古村」的格局。如今,大嶺村仍然保留完好的街巷肌理,明清時期不同類型的民居,村內古井、泉口仍在,水質清澈,部分村民保持了汲水而居、燒柴起火的生活習慣,在山、水、村、田的古村格局中安居樂業。

古村溯源:

陳氏遷自珠璣巷 陳許兩姓相處數百載

據《大嶺村志》記載,大嶺建村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原名「菩山村」,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5年)建大嶺圩,從此得名為「大嶺」。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許姓開村,到南宋紹興年間陳氏始祖陳遺慶,自南雄珠璣巷遷居至此生息繁衍,迄今已有898年。

陳、許二姓太祖留下了禁約石碑如今安放在陳氏大宗祠的廣場一側,記錄下太祖當年的約定。碑記曰:「啟看我大嶺鄉陳許二姓聚族而居,曆數百餘年如同一家,相安無異。今為保存土地物業以免他日凋零,合議計劃特出此禁約。」從碑記條文來看,陳、許兩太祖共同致力於大嶺村的繁榮昌盛,為免日後出現不孝子孫敗壞祖業,兩位太祖相約立下規矩傳子孫後代,叮囑子孫遵守約定。

隨著時代交替,陳氏一族發展壯大。根據《陳氏族譜》的記載,陳氏族人前六世均是單傳,人丁單薄,自七世陳理明起,孕育出四人,其中陳景華早逝,陳景定納入軍戶,陳景茂(草塘公)和陳景新(兩塘公)留在大嶺村繁衍後代,這二人的後代宗支壯大,至明代開始功名輩出,在明清時期,大嶺村出了多名進士、舉人、秀才,後代各領風騷。明清兩代分別出現陳昊賢、陳仲良兩個官宦世家,如今村內保存的陳永思堂花園,就是陳仲良家族的宅第,當年藏書之豐,一度傳為嶺南佳話。

村中日常:

庭前看玉帶河起落 街巷格局呈魚骨狀

在大嶺村,一天時光的更替可通過玉帶河水位的起落而呈現。受潮汐的影響,玉帶河每天經歷局部乾枯到水位溢至數米深的過程。早上,位於村口一帶的河水時常是乾枯的,走近可以看到河床上的淤泥,兩條沉龍(白橈龍舟、黑橈龍舟)分別藏於陳氏大宗祠、顯宗祠對出的河床處。隨著時辰的更替,河水慢慢往上漲,下午時分,驚覺水位已漲至河岸邊,有魚兒暢遊。

沿著古街這條「主心骨」走,可以深入到古村的「魚骨」格局處處。古街由五條石板堆砌成3米-5米的寬度,許地街、文明街、中興街、昇平街、龍津街、繁華南街、安和街、龍津商業街一一相連,延綿400餘米。里巷寬度不一,有1.5米-3米寬,有的不到一米寬,明清時期各色保留完好的民居遍布在「魚骨」各個節點處。里巷的盡頭時常是河岸、埠頭,部分民居家中庭園外還系有小舟,風一吹,小舟隨著河水飄動。

龍津街1號是一棟青磚平房,門檐處刻滿了漂亮的牆畫。當地村民介紹,這些古民居中,刻有牆畫的不少,沿路遍布的42個古門坊,不少也有留下來的牆畫,古色古香。

家住永康巷的陳慶但今年82歲,住在百年祖居內,其門口對出正是兩塘公祠的側牆,全由碩大的白色蚝殼以近乎完美的一線形排開。慶但伯如今每日前往兩百米開外的沙井氣水井處擔六趟水,用於洗米、煮飯、煲茶。據介紹,這口井水質清冽,曾供整條村飲食而不竭,不遠處的菩山腳下,有一泉眼,以泉水烹飯,過四天不餿,足見水質之優。除了飲用井水,慶但伯每天前往屋後的菩山拾柴火燒水,天熱時分,用柴火燒好的溫井水洗澡,洗完通身舒暢,暑熱全消。

據文化學者考究發現,大嶺村民居(住宅)幾乎集中了珠江三角洲廣府民居的所有類型和樣式,有典型的早期蚝殼屋、泥屋,又有後期的水磨青磚屋;造型上有鑊耳山牆、人字牆;布局上,有三間兩廊、直頭屋、明字屋等,現仍保存四五間青磚鑊耳大屋民居(如龍津街鑊耳大屋)。

古村之美:

村落肌理清晰 山水村田融合

「第一次接觸大嶺村,是看到刊登在報紙上的一張照片,當時感覺很驚艷。」番禺歷史文化專家、長期對大嶺村進行跟蹤研究的番禺區非遺中心副研究員朱光文說。

真正走到大嶺村以腳步丈量,攀登上菩山俯瞰,大嶺村的意境之美全面展現。

據朱光文介紹,大嶺村的特色在於半沙半民的地理風貌。大嶺村所在地原為蓮花山西南4公里處白沙湖海灣中的孤島(白沙島),後來依託菩山沖積成平原。古村坐東北向西南,背依菩山,前臨玉帶河(又名大嶺涌),由於古村處於半沙半民的地理邊緣,且地處白沙湖的水網地帶,決定了大嶺古村聚落總體布局既類似於珠江三角洲的平原、丘陵交錯地帶的傳統規整梳式布局,又有玉帶河、石樓河埠頭景觀的嶺南水鄉的小橋、流水,屬於自由式嶺南水鄉布局與規整梳式布局之間的過渡聚落類型。

大嶺村的村居圍繞玉帶河的一端而聚集,呈現出半月形的形狀。在這沿玉帶河延伸的半月中,一條400餘米長的白石古街是主心骨,四處發散的里巷猶如魚骨四周的刺,里巷盡頭是玉帶河,沿著古街四處穿行,轉入不到一米寬的小巷,時常可以看到水鄉的風貌。

據朱光文介紹,大嶺村的村落肌理保留完好,「大嶺村還有形制完整的歷史村落格局,以龍津街、昇平街為主線的魚骨狀街巷格局完整,並與礪江涌水脈相連,形成『礪江涌頭,半月古村』的傳統歷史格局。」

整條村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里巷,「大街-小巷」以「魚骨狀」分布,俯瞰猶如一隻鰲魚,水汪汪的池塘是鰲魚的眼睛。

走訪:

大魁閣浩氣盪 魚蝦蟹入宗祠

據悉,經過近千年的時代變遷,大嶺古村大部分歷史街區的傳統民居建築已拆建,難以見到連片的歷史建築群。但從現存的建築類型看,遺迹相當豐富,有祠堂、民居、園林、古橋、古塔、古廟、古牌坊、古井、古門樓、古碑刻、古埠頭、商鋪、亭等多種類型,保存完好的嶺南風格建築群約9000平方米,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一帶比較少見。

古村中最為密集的古建築群位於村落的西北角水口位置。玉帶河延伸至與礪江涌交匯處,橫跨了兩座古橋,其中龍津橋旁建有大魁閣,其對岸即為建於明代的顯宗祠,古橋、古塔、古祠形成了水口古建築群,在嶺南村居中頗為少見。

朱光文介紹,這片古建築群歷經了數代人的心血打造而成,明朝時期修建了顯宗祠,清康熙年間有了龍津橋,清光緒年間建有大魁閣,清末民初建成接龍橋,四座建築物在不同時期打造,卻渾然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幅山水圖。從高處俯瞰,以大魁閣為文筆塔,龍津橋為筆架,一旁的墨硯塘為墨,大有以天空為紙肆意書寫的浩氣。

此外,古祠、古橋中一些圖案引發聯想。位於顯宗祠正門石墩處,左右正面各雕有頭戴帽、垂捲髮、散花領、緊身衣、束馬褲、高皮靴、佩長劍、一身外國裝束的西洋人形象,這類西洋人形象在龍津橋的橋欄上也可找到。而在顯宗祠內,纏枝花圖案中穿插有三鯉魚、鰻魚、青蟹、麻蝦等,這些魚蝦蟹圖案入列宗祠內十分少見。「這些元素有助於解讀大嶺村的歷史文化。」朱光文表示。

除了連片的古建築群,大嶺村的精妙之處在於眾多鮮為人察覺的細節。以大魁閣為例,為三層樓閣式磚塔。其中,底層門上鑲石額刻由順德縣、探花李文田所題「作鎮菩山」四字;二層豎長方形石框,上鑲石額刻由番禺縣捕屬人、榜眼許其光所題「司命司忠」四字;三層開六角形石框窗,石額刻由順德縣人、狀元梁耀樞所書「日月齊光」四字。「一條村能請得動狀元、榜眼、探花三位名人親自題額,可見當時大嶺村的江湖地位不低。」朱光文說。

解讀:

半月格局看先民開村智慧

朱光文介紹,每一條留存至今的古村落,均經歷過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歷代先人的活動離不開各個時代所造就的大背景。大嶺村的宗族建設在明清兩代活躍,同一時期其他古村可能也在經歷宗族建設的大潮,這就是時代背景。然而,當細究一條村時,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例如順德有逢簡水鄉,南海古村保留有丘陵地貌,番禺大嶺村是半沙半民地理風貌,小洲村具備果林特徵。

了解一條古村,可以從先民留下的線索入手。河涌、山水的名稱時常蘊含深意;祠堂、民居、府邸、塔橋,均可窺探廣府鄉土建築的韻味;經歷過時代洗刷留下的文物是時代的碎片,從中可拼湊出一張完整的紙張,復原先民的生活印記。

具體到大嶺村,朱光文解讀,村落民居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腳下和大嶺涌之間,基本呈半月形布局,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讓子孫後代繁衍生息。大嶺村如今留下的水口古建築群、宗族文物文獻,均經歷了歷代族人共同打造而成。自明代有功名出時,大嶺陳氏族人十分注重宗族制的構建,修族譜、建祠堂、立祖訓,奠定了陳氏文化底蘊。如今,大嶺陳姓擁有豐富而系譜完整的文獻資料,記錄了宗族起源傳說、南遷歷程以及宗族制度化建設與完善的全過程,成為研究珠江三角洲廣府民系宗族制度文化的典型個案。

來源:廣州日報

航拍圖片:騰訊大粵網

編輯:穎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禺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這些題你都會嗎?動動手指答題抽獎,紅包、禮品就歸你啦!
願此刻闔家團圓的你,平安喜樂;在他鄉奮鬥的你,夢想成真
背靠蓮花山,面向獅子洋!集六大主題於一身的新休閑度假主題樂園來了!
娛落圈l 「山雞哥」-陳小春為愛願低頭,可謂真男兒也!
番禺一小區有惡犬傷人!一男子被咬,傷口觸目驚心……

TAG:番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