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廟會與香會習俗的區別

廟會與香會習俗的區別

廟會與香會

道教的大宮觀,乃至於著名的洞天福地,一般每年都有燒香集中的高峰期,稱為香期,民間或稱為香會。也常有固定的祭祀、慶典等活動,稱為廟會。這種「會」,是古老的民間交往形工式。本來在中國古代,有所謂「社會」、「社火」,是指同一地域的人們共同祭祀土地神、五穀神。因為傳統的農耕社會,平常各家種自家的地,相互之間很少交往,而當祭祀社神時,才有人領頭組織,集體一起進行,所以「社會」是民間重要的組織和交往活,是一地民眾增強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近代,有聰明的學者,用這個辭來指稱一定時間和地域中人們生活的共同體,也就包含了人類經濟、政治、文化、家庭和日常生活中聯繫的總和。現代社會中,香期、廟會仍然在民間的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首先是民眾基於信仰的組織和活動,但又常帶動著人們在感情、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香期和廟會都以廟和廟中供奉的主要神靈為中心。

道教在自身的發展中形成了不少在本教內部以及民間都有重大影響的宮觀、名山,有的還是某一教派的宗壇所在,所以在教內外都有極大的號召力。這些名山宮觀中所供奉的神,能夠吸引附近乃至於午千里以外的信眾、香客前來進香,尤其是其神仙的生日等重大節日,以廟為中心,以敬奉該宮觀的神仙、祖師等為主要內容,形成規模宏大的祭祀、慶祝活動。所以這些廟會常常有不同的名稱。有時為突出其進香的內容,稱為香會;為突出其報答神佑、採取大規模民間文藝演出的特點,稱為賽會、過會、出會。同時,由於廟會、香期是當地人流量最為集中的時期,也帶來了或者繁榮了食品、住宿、轎馬租賃等的商機;各地農村民眾平時很少往來,香期廟會期間則成了物資交流的好機會。這樣,廟會的活動是綜合性的民俗大會。

在廟會中,人們常舉辦各類娛神又娛人的民間文藝活動。比如,北京有所謂過會的習俗,就是在各廟會期間,演出各類曲藝、雜耍等。「過會者,乃京師游手扮作開路、中幡、扛箱、官兒、五虎棍,跨花鼓鋱,高蹺秧歌,什不閑,耍罈子,耍獅子之類」(《燕京歲時記》)這裡說的,都是北京地區流行的雜耍之類。由於廟會的群眾參與性很強,這些娛樂活動有專業性的,多數仍是各社區或各行業自發形成的,更由於集中於一時一地舉行,可以相互比較,所以帶有很強的競技性。這又促進了民間藝人和一般的參與者提高藝術質量。所以在凡有一定影響的廟會,往往形成了民間文藝、雜技等的大展示。屆時,爭奇鬥妍,觀者如堵,成為名副其實的娛樂盛會。

出會

中國古代向來有一地居民共同祭祀當地神靈,或者迎接神明巡行某一地區以求他消災賜福的習俗。在祭神和神明巡迴的同時,民間要舉辦隆重的文娛活動,以及相關的祈求神明保佑的活動。為進行這類活動,要有一定的組織,稱之為會。比如,同一地域的居民祭祀社神(即後代的土地神),要有會首,來領導其事,形成一個共同的組織,就稱為社會。這種傳統也進入道教,對於道教諸神也常常舉辦迎神出會的活動。

出會時經常伴隨著熱烈火爆的文娛表演,常是民間文藝的大展示。出會,是地方上的一件大事。中國民眾素有以歌舞娛神的傳統,在大型的出會中,更是有組織地進行著文藝表演的大展示,娛樂活動的大匯粹。同時也常通宵達旦演出各種戲劇。這其中常見的有高蹺,旱船,中幡(耍丈余高的旗幡),扮台閣(妝扮戲劇場面,由人抬著或用車載著巡行街市),等等。這些演出往往是同時湧上街市、集鎮的空地,當眾表演,民眾可以隨意觀看。因為表演者來自民間,不少就是本鄉本土的人士,所以這種表演的群眾性特別突出。它實際上是中國民間的狂歡節。只是在西方國家,由於宗教基本統一,或者某一宗教佔有統治地位,他們的宗教節日幾乎是全國一致乃至於許多國家都一致的。而中國的這種出會,因為信仰的神仙、佛菩薩以及民間俗神,多種多樣,各地出會時間不一,人們可以到鄰近地方趕會,也就可以多次參與這類狂歡活動。其中許多民間文藝表演,本來都是專為出會準備的,由民間藝人自己刻苦訓練,而且經出會中多群演出團體的競爭、切磋、交流,不斷提高水準,待到時代變遷,出會的活動有的已經仃止,它們便獨立出來,成為很有影響的民間文藝表演,不少仍然活躍在當代的文藝舞台上。最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上旅遊有很大發展,各種民間的文藝,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其中有不少就是源自於各種出會之中表演的。所以目前這一類為神道出巡、出會而組織和生存的民間文藝。

民間的燒香習俗

中國人對於神明的態度是兩重的。一方面是對之敬畏,平時不敢衝撞他們。一方面又有很強的功利色彩,求神是為了請神保佑。所以人神之間有許多副有人情味的交往。中國民眾對神靈的崇拜形式體現著這一特點。

比較常見的有:

燒香。在香港台灣地區常稱為拜拜。是最一般的敬神方式。點起香燭,向神拜上幾拜,更加虔誠的,則跪下叩頭幾響。同時心中默默祝禱。

燒香是從古代的祭禮中繼承下來的。古代中國人在祭祀上帝和祖先時,往往要將祭品或者單單是某些植物放火焚燒,使之產生濃煙,認為即可以其香煙通達神明。這一類做法,後來逐步演變,並且民間化後,便是向神燒香以示敬重。不過,後世的香,已經作了改進,出現了比較精緻專作為敬神之用的香,其中包括某幾種從印度、伊朗等地傳入的香。現在比較常見的有線香、盤香等。

香在道教儀式中也普遍使用。目前知道道士用香的記載,是《三國志.吳書》中提到道士于吉在江東教人燒香讀道書。南北朝時的道館中例要設香爐,可見用香極為普遍。但道教的用香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如上香時的程式有明確規定,而且,對於香的宗教功能也有自己的解釋。一般民間的燒香就沒有那麼嚴格的規範,只以表示虔誠為主。民間的燒香,往往是同時奉上某些供品,稱為上供。供品有素果乃至於豬頭、全雞之類。其實,用豬頭等做供品,在道教中是不充許的,只是民間沿用既久,便也就聽其自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當逸事 的精彩文章: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延年之道
山水境心 心往其間
全真正韻-單弔掛 祝國迎祥竭寸誠
她以獨門絕技的高深絕活,還原出稀缺大紅袍的滋味

TAG:武當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