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大=做強」這種陶瓷行業的通病有多危險?

「做大=做強」這種陶瓷行業的通病有多危險?

中國陶瓷產能過剩是個不爭的事實,其中瓷磚產能過剩引發的關注尤為突出,產能和市場需求的準確數據永遠都是個謎,但是產能在140億㎡左右基本是得到廣泛認可的,這個數據也可以從大部分企業的生產狀態得到佐證,而且產能過剩在不斷加劇。自2014年產量首次突破100㎡達到102億㎡之後,後續連續兩年都在100億㎡以上,2015年107億㎡,2016年110億㎡。

2017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生產陶瓷磚44.80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1.54%。其中:5月份完成產量10.69億平方米,為年內單月最高值,同比增長5.42%,增速為年內單月最低。可見陶瓷行業蘊藏了太大的「能量」,產能之高,隨時可以不動聲色的形成巨大的產量增速。另一面,自2016年起陶瓷磚出口「斷崖式下跌」一直延續至今,2017年上半年我國陶瓷磚出口量價同比雙降,其中出口額下降幅度繼續高於出口量降幅,數據顯示,2017年1~6月我國陶瓷磚累計出口金額同比下降29.67%,出口量同比下降10.22%,各月出口額均低於上兩年水平。可見我們的價格戰一直在堅持,而且打到國外,打到世界各地。

產能過剩並不可怕,自有經濟槓桿來調節,可怕的是造成產能過剩的思維方式依然在持續生根、發芽、蔓延,那就是我們總認為「做大=做強」,所以擴張往往從企業發展的手段變成目的。人類的樂觀本性使得我們「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那些大手筆擴張總能贏得掌聲一片,而那些水深火熱硬挺的企業或者難以為繼默默關閉的企業總是被選擇性忽視。前一段時間看到關於溫州陶瓷行業的報道,突然想起那個曾佔有重要地位的陶瓷產區和那些不知道流向何方的陶瓷行業朋友,那個產區如何慢慢消失的,我們真的沒有關注到,因為我們的目光一直聚焦在那些新興產區和如日中天的企業。

「做大=做強」已經成為陶瓷行業的一種通病,那些本來很健康的企業,認為做大才能變得更強,不斷開疆拓土,建設更大的生產基地,每一個令人炫目的新型現代化陶瓷工廠的建成總會吸引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追捧。金玉其外背後總會「幾家歡樂幾家愁」,大量來自基建、設備供應商的款項被拖欠,還有為數不少的供應商源源不斷的墊貨進來,用拖欠供應商的貨款來維持企業運轉,已經成為行業的「明規則」,甚至出現經營不善,以重組之名甩包袱也成為「潛規則」。

現有的企業規模是否真的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是否真的需要不斷擴張?擴張的極限在哪裡?這些問題很多陶瓷老闆可能真的沒有去想明白,因為他們很習慣認為企業做大了才有機會把別人擠垮,而不去擔心自己是否會「虛胖」。我們的陶瓷企業老闆又何嘗不是呢,每一個強大的陶瓷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可是大部分公司卻沒有堅持而是在走拚命擴張的道路。一家上市陶企,因為成本太高自己的設備動不起來,一家巨型企業集團,現有的一些工廠動工不足或者某些基地距離當初規劃差距很大,這些都沒有去認真解決,前者到處找合作廠OEM,後者不斷投資新基地,產能過剩就此產生。

一個朋友的觀點很值得借鑒,他認為「過剩產能究竟過剩多少誰也說不清楚,砍掉過剩產能不是切蛋糕,一刀下去而棄之。穩妥的做法是用先進的環保、單位能耗標準以及市場機制來淘汰。」產能過剩不可怕,因為產能過剩本來就是經濟槓桿作用的結果,過剩導致回報降低資本自然會撤離,過剩必然會回歸。陶瓷行業當前的擴張,本質不是資本逐利,而是錯誤觀念導致,這才是陶瓷產能過剩日益加劇的核心所在。

「做大≠做強」,這個被廣泛認同的觀念在陶瓷行業不管用。「做大=做強」已經成為陶瓷行業的一種慣性思維,需要改改。

(作者系佛山眾陶聯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

往期好文章

陶城君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城報 的精彩文章:

瓷磚為什麼會有色差?原因都在這裡
瓷磚色差的20種成因及解決方法
義大利排名第一,Marazzi怎麼做到銷量與口碑齊飛?
金牌導購有哪些銷售技巧?最厲害就是這4點
這是山東磚?怪不得比佛山的差

TAG:陶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