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5後設計革新者阮昊:上帝視角過時了,底層思維才是根本邏輯

85後設計革新者阮昊:上帝視角過時了,底層思維才是根本邏輯

阮昊:中國新銳設計明星。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碩士,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創始人,美間科技創始人,浙江省最年輕的設計類「千人計劃」專家,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我不只是一個新銳的設計明星,我要做的是設計革新者。」85後的阮昊說,他的理想是,去革新設計底層的邏輯,從而影響設計師和大眾對設計本身的行為和認知,通過設計去實現更大的價值。

這話說的聽起來野心勃勃,但阮昊在設計上的天賦,的確是有目共睹的。

2014年4月的米蘭設計周,一款被叫做「貓桌」的傢具作品,因解決了人工作與喵星人玩耍並存的問題,為人和貓的互動營造了完美的場所,驚艷全場。隨後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引起全球貓奴們熱捧。

2014年9月,浙江一所小學的樓頂環形跑道投入使用,這是全國首例。因其創意設計解決了學校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成為可以複製的建築案例,被《紐約時報》報道,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小學樓頂環形跑道

這兩個經典的設計,都出自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創始人阮昊和他的團隊之手。這一年,阮昊聞名於設計圈。在全球知名建築媒體Archdaily評選的中國十大新銳建築事務所中,零壹城市位列榜首。

阮昊還被評為全球21世紀50位50歲以下創新設計師、獲得了青年建築師的最高榮譽--中國青年建築師獎。入選了2015年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

此後,阮昊開始從頂級的設計明星向設計革新者轉型。

2016年末,阮昊又創立美間科技,打造了一款名叫「美間」的在線軟裝設計工具產品,旨在讓設計師輕鬆高效的製作軟裝方案。在口碑傳播下,目前已積累了數十萬的軟裝設計師與創意工作者用戶。

這角色轉換的背後,是中國頂級設計師對新商業底層邏輯的獨特洞察。

阮昊和鋅財經創始人潘越飛有兩次微醺時的漫長對話,首次系統性闡述了他看世界的7個獨家觀點。

藉此機會,鋅財經將新開一個報道類型——「鋅聲」,向大家第一時間分享這些新生代80後企業家們的原生態思考路徑。也許不夠跌宕起伏,但屬於引領者們的第一人稱思考;也許不夠酷炫,但深入新商業底層邏輯。

所謂創新,是讓不可能發生聯繫的事物發生聯繫。

我很認同埃隆·馬斯克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時候,要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在馬斯克看來,只要一件事情在底層的物理原理上是可行的,他就覺得這件事是可成的。

這是我一直遵循的思維邏輯,所以我有一個習慣,就是隨時找到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然後嘗試結合成一個新東西,只要他在底層邏輯上是可行的就成。

當初設計「貓桌」的創意,就是把工作和養貓經驗結合了。貓喜歡在人附近玩耍,人希望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讓貓待在身邊。

「貓桌」1.0

不過, 這些設計只是在進行微創新,也就是「細小的迭代發展」而已:即把所有的設計元素,做成一個個可被組合用的模塊,使別人可以自由組合、甚至去改變這些模塊,從而很快做出自己的設計選擇。後來我們做「美間」的線上工具產品時,也遵循了這思路。

所謂顛覆,只有人類抵抗自然不可抗力的方式,或者人類的趨利行為發生變化後,才會出現。

以前不懂事的時候,我總喊著要做顛覆式的設計創新,喊多了慢慢的就理解了只有在兩種情況下,這種顛覆才會出現。

一是人類抵抗自然不可抗力的方式發生變化,導致根本上的顛覆。比如,人類抵擋風雨所住的房子,是從木構石構,到磚混與鋼構,在根本上不斷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建築與室內空間的設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

顛覆性設計發生的兩個條件

二是人類的趨利行為發生變化了,創新的呈現形式也會從迭代式微創新變成顛覆。比如,以前人們認為繁複與裝飾代表著一種尊貴與地位,滿大街趨之若鶩的都是「歐式」「法式」的建築口號,殊不知真正的裝飾在每個歷史階段,因為權力統治者的趨利行為不同,才產生了實質的變化。

「抄」應該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原創在當下似乎並不存在

我們總排斥抄襲,總覺得自己的設計是獨創的,其實在當下,任何設計都可以並且已經在被解構、被模塊化。現在顛覆條件成熟之前,我並不認為新的原創從本質上會很快出現。

比如當你去看一個房子的時候,乍一看很新穎,但如果你把它拆開,窗戶的設計可能來自於某一種既定成形的模塊標準,屋頂、立面和材料,90%以上可能都是。

但這難道不對嗎?技術的發展本就應該讓我們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加速,我們應該正視它,應該將「抄」理解為一種正向的迭代,並且積極的利用它。

美間用戶共享(上)與再創作(下)的作品

比如,「美間」上有一個「再創作」的設計功能,可以在其他設計師公開的設計作品上,進行快速的修改,以形成自己迭代的軟裝設計作品。只要他不影響到被「抄」者切身的利益,那麼這種迭代就是絕對積極的。

新一代的「大師」應該去構建設計背後的邏輯。

在我們的記憶中,像米開朗基羅、柯布西耶這樣的精通各個設計、藝術與科學領域的奇才被認為是大師。時至今日我們都認為這就是大師的準繩,曾經,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現在,很多人批判這個年代沒有大師了,但在我看來,這是正常的歷史發展產物。隨著新一代技術的發展,大部分複雜性工作都會轉變為一種人和機器之間的協同。

所以,很快有一天,我們不會再會為個體設計師登峰造極的設計,而感到興奮和崇拜,因為到那時,將無法追溯清楚一個設計,究竟是誰做的。那些提供底層模塊、設計工具、協同平台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幫助全球幾千萬設計師更快、更好的做出設計的人,將是最接近新一代「大師」定義的人。

要做那個知道起點與終點的修路人,因為修路人比開車者偉大。

"美間"在線設計工具產品界面圖

藝術是自我表達+認知趨同,很難理性化,而設計是解決問題,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看到一個小玩意,你覺得挺舒服,甚至會心一笑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東西跟你產生了共鳴,覺得這個東西是好的,這就是藝術的自我表達。

認知趨同是什麼呢?舉個極端的例子,有人將一堆廢棄的垃圾放置在美術館一個精美的展柜上,在純白色的展台上,布置非常好的燈光,再罩了一個透明罩。大部分去那個場景中觀看的的人,都會覺得是藝術品,個別人不理解美在哪,還會默默認為自己沒品味,是傻子。

貓桌手稿

所以,任何一個人當你面對藝術的時候,要有足夠的信心去相信你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因為在這一點上是沒有理性邏輯可言的,它具有極強的隨機性,看眼緣就行了。

而設計不同,從20世紀設計學逐步形成體系之初,它就是用來解決我們在實際的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毫無藝術性可言。

對於任何設計,簡單永遠不是複雜的對立面,而是它的另一面。

複雜的事情只要從底層邏輯去研究,整個問題一定可以用極簡的方式解決。

「是否去解決問題」,是設計與藝術的本質區別,而「是否簡單高效的解決了問題」則是評判一個設計好壞的核心。

設計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看似複雜的設計往往遵循了自上而下的邏輯,是上帝視角作祟,試圖掌控全局。而簡單的設計往往是自下而上看,關注用戶在實際體驗中最需要解決的環節。設計的創意往往是來自實際的使用者,只有他們才知道怎麼樣是最合適、最迫切需要的。

比如,我們之前設計的屋頂跑道的小學,天大地大不如孩子想要跑步的渴望來的大,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式,設計了一個屋頂的跑道解決了。

而很多設計師並沒有發現使用者的核心需求。我見過很多朋友家裡複雜奢華、花費不菲的「高大上玄關」,但卻連一個讓人舒服坐下來換鞋的地方都沒有,在我看來這就不是一個好設計。因為,只要你把使用者從進家門到進入客廳的行為,分解成幾十個動作,判斷一下哪個動作是最不可被剔除的就清楚了。

無論是設計一個房子、一個傢具,還是一款線上工具,只有當你去解析每一個行為,找到簡單對應的突破口,才會有合適的設計解決方案。

所謂科學,並不是真理,是被建構出來的。所以無論設計什麼,不要過於相信真理。

我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老師要求看一本書,名叫《實驗室生活:科學事實的建構過程》,作者是布魯諾·拉圖爾。這書對我影響很大。

書中所講,所謂科學,就是通過很多東西,證明了非常多的規則和潛規則,最後建立出的一套能夠自圓其說的系統,然後讓大部分人去相信它。現在很多新的理論,都是以這樣的方式產生的。既然科學都如此,那我們日常經驗積累得到的「真理」就更是這樣了。

所以我不太相信歷史經驗下的真理,我更相信並且有選擇性的、自己能體驗、去建構的最底層邏輯,比如人的物理屬性、生物屬性。女性的頭髮有很強的荷爾蒙,然後男人願意去聞她的頭髮,這裡面有很多跟生物本源相關的東西,我相信這些。

1、上帝視角放棄了人這一單體,底層思維回到了個體需求。「用戶需求論」在助推互聯網成為時代屬性後,除了阮昊所在的設計業,也開始滲透進其他新商業。

2、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早就說過,在每一系統中,第一性原理是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鋼鐵俠」馬斯克對此的新解讀和實踐,讓第一性原理成了全球商業世界的火爆理論。然而,真能理解並踐行的,終究是鳳毛麟角。

3、今天,未來,都是去中心化的時代,知識不再被壟斷,至上的偶像被敲碎,權威的思想被解構,大師難有,將是常態。我們不會再會為個體的登峰造極而感到興奮和崇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派新聞 的精彩文章:

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和你的5點不同之處!
馬麗微調了這麼久,羞羞的鐵拳又把她打回了原形!
十月淘寶新規,你還顧忌店鋪淘客不能做?那就看看吧!
城市與自然-馬斯達爾城

TAG:九派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