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熱愛的東西,也許正在毀了我們」

「我們熱愛的東西,也許正在毀了我們」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這段話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雙城記》以大革命為背景,一段話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徵。但是它的經典更在於它的經久不衰,以至於多年以後的我們感嘆著文學巨匠的「預言」。

我們的時代正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沒有人能夠預知它的方向。但是我們需要知道這個時代所受人詬病的地方。

-01

我們熱愛的東西正在傷害著一些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檔綜藝《變形記》。「體驗不同人生,達到改善關係、解決矛盾、收穫教益為目的」,百度百科是這麼說的。明明參加節目的有兩個群體,但是四個目的中的三個目的都是針對同一群體的。

大家似乎也是看到了許多城市孩子的轉變,他們比以前更有教養了,他們比以前更懂事了,他們確實得到了「變形」,甚至還有人在大家的「關照」下出道成為明星。

然而沒有人考慮到農村孩子這個群體。

有人可能會說「你沒有考慮到對農村孩子的正面影響」「這些孩子會有積極向上的動力」,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大概也沒有經歷過窮到沒有錢接受教育,沒有過落魄到無力說這樣的話,當一個孩子意識到自己連向上的唯一通道都被貧困阻塞的時候,他們心裡會是什麼想法?

這期節目是大概一段時間的交換之後,他們終將各自回歸本位。

農村的孩子看到了繁華和奢侈,那他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家裡癱瘓在床的老人和自己漂泊在外的父母?他們還能像從前一樣平和嗎?

有人說,那些孩子年齡還小,心智還不成熟,影響不會太大的。確實,童年的事對孩子沒有多大影響,弗洛伊德說「人這一生都是在追求童年缺失之物」童年的受到的影響也就貫穿一個人的一生而已。

狄金森說,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我們這一層人當中,尚且有人「仇富」,更何況那些情況比我們糟糕千百倍的人呢?

如果沒有《變形記》,就像閉塞的朝鮮一樣,孩子們的幸福指數會更高吧,因為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

《變形記》一定是帶來了巨大收益的,雖然一直飽受爭議,但是播放量是居高不下的。因此這個節目播放了好幾季。

有人說,萬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但是有些光會讓荒涼變得更加荒涼。所以有些東西不能輕易被打破。

物質生活發展到這個程度,人們追求娛樂生活無可厚非,但是當這種娛樂已經傷害到一些人的時候,就應該收手了。

這個時代不適合厚重的東西,人們的生活壓力過於巨大,因此不愛思考,盡量追求輕鬆,追求著各種方式釋放壓力,追求各種新奇的娛樂方式。

泛娛樂化我以一己之力也阻止不了,我也能夠理解商業化之下的娛樂方式的千奇百怪,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熱愛的娛樂已經傷害到了一些人。

-02

我們熱愛的東西正腐蝕著我們自己。

赫胥黎認為,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現在表現最明顯的就是人們被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吸引。

「人類發展簡史」

「信息爆炸」

經常能夠看到玩手機出車禍、玩手機落水、連續熬夜玩手機致死等等新聞。對這些人,真的是沒什麼好同情的,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手機本來應該聽從和服務於人,而現在卻完全凌駕於主人之上。

前兩天坐計程車,本來是有點趕時間,車速就不慢,結果開車的大哥還不時不時看一下手機,看得我心驚膽戰,最後實在忍不住開口提醒。

手機那麼吸引人,無非是社交、遊戲和資訊在吸引人。

信息爆炸的社會,信息更新速度快,人們接受的信息冗雜多類。而人們接受信息的過程實際就是一種接受「快樂刺激」的過程。

1954年,年輕的美國心理學者做了一個小白鼠電擊實驗,小白鼠學會自行電擊後,會不停電擊自己,按壓槓桿的頻率高達每小時5000次!它們可以這樣連續按壓15~20個小時,直到精疲力竭,進入睡眠為止。這就是「快樂中樞」,它的工作機制就是承諾快樂,但並不真正給予快樂。

道理是相同的,因為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朋友圈,因為大家普遍關注的人都比較多,可以說在短短一兩個小時里通常是刷不完的,足以讓你一直保持「下一條是什麼?」的期待。在大腦深處,這些社交軟體激起了「快樂中樞」持續不斷工作,讓我們對新的信息產生持續不斷的期待。

每次在不停地刷微博刷朋友圈的時候,我都會想到那隻瘋狂電擊自己然後獲得快感的小白鼠。

「粉絲經濟」

曾經的偶像,要有演技有才華有品德,然而現在就靠一張臉和一個人設就遊走在「偶像」圈內了。因為他們就靠流量和點擊量賺錢。演技怎麼樣無所謂,可以摳圖,可以配音,只要這部劇里有你,觀眾就愛看到你。唱歌怎麼樣無所謂,可以加長,只要這個晚會和是哪個有你就行,這關係到我們台的收視率。

從「薛之謙」和「鹿晗」人們一直在說「人設崩塌」,一直罵自己的「愛豆」。可是如果不是發現樹立人設就能夠紅,哪個明星願意在戲外還要扮演一個粉絲喜歡的某個形象呢?說到底還是成為粉絲偶像的標準有問題,以至於那些明星努力的方向都有問題。

前幾天聽說鹿晗的粉絲有為他自殺的?還有動不動就拿著父母的錢打賞主播的?還有花幾千萬為自己的愛豆舉行生日party的?還有為了自己愛豆在微博里對別人人身攻擊的?

追星我真的不反對,只是追星也是要資本。如果你沒有父母需要贍養,那命就是自己的,你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如果你花的錢都是自己的,那麼你想打賞多少就打賞多少。

如果你沒有別人的資本和時間,還是多為自己和愛自己的人打算。日子在過,如果你覺得不難,那麼就是有人在負重前行,多看身邊的人。

-03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被娛樂過之後,還是要想一想自己到底能夠剩下些什麼,是不是娛樂之後只剩空虛。

有人愛看雞湯,因為都是些輕鬆和虛幻,被溫暖一下就覺得自己能夠成為什麼。

余秋雨說要封筆,他說「別寫了,再寫下去誰看?」

淘寶上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已經跌到了九塊九,而那些雞湯「青春文學」卻賣三四十,而且銷量很高。

彷彿能夠看到那些啟發思考和引領時代的巨作正像一個佝僂著身體的乞討者一般,在被時代遺棄的夾縫中求生存。

老舍說,一個人愛什麼,就死在什麼上。

前幾天去參加了一個讀書會,還是能夠感受到大家對於好書的熱情,也在大家介紹的書中發現了很多東西,或新奇有趣,或引人深思。還是有人有著向上的力量和光芒的。

從很多文章里,也能夠看到思考和深度。

還是有人很理性。

希望高度娛樂化的泡沫終將破滅,人們會逐漸回歸理性,那時,最好娛樂尚未至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攝氏度 的精彩文章:

關曉彤配不上鹿晗,可是姑娘,你又能有多優秀呢?

TAG:零攝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