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兩次出軌讓他一夜白頭,拿起畫筆雲遊世界成為大師,影響幾代中國人!
點擊題目下方視覺藝術,即可關注我們!
模特兒
52.7×52.3 布面油畫 1910
傍著伏爾加河畔,有個城市叫喀山,
喀山有個很有趣的小名——煮鍋。
然而,這個叫煮鍋的地方,
一點也不像蒸煮的熱鍋,它冬天比莫斯科更冷。
費欣出生在這裡,三歲時被凍出一場大感冒,
因此患上了大腦炎。但沒留下什麼後遺症。
好在煮鍋夏天溫潤乾燥。
費欣的父親是位快樂的木雕工和鍍金匠,
在一個木雕鍍金包工隊工作,
他會在天氣好的時候,帶著童年的費欣,
一起跟包工隊,到遠近不同的地方闖蕩。
自畫像
66.7×64.2布面油畫1920年
整個包工隊的人都很單純快樂,
都是憑手藝吃飯的善良藝人,
他們手藝精湛,替教堂裝修聖像和壁畫,
完成那裡的雕刻工作。
費欣跟著他們走遍了
伏爾加沿岸的市鎮和農莊,
他深深地熱愛著那裡的人民、湖泊和森林。
開明快活的父親是費欣的啟蒙老師,
父親知道兒子得過大腦炎,不能過多用腦,
他便極力讚賞兒子的繪畫和木雕手藝,
一心想讓兒子跟聖像畫師學藝,
不用費勁去搞什麼學術,當個好藝人就行了。
費欣的一生,在油畫、素描、水彩,
以及建築設計、木雕、陶藝、印刷設計、舞台設計,
等應用藝術領域都有非凡的建樹。
怎麼能不說是得自於父輩廣闊的藝術熏陶,
和寬囿的身心關愛?
列寧肖像-123×142cm-1918
跟泡在蜜水裡的費欣不一樣,
高爾基從小看慣了外公的打罵、釀酒、詛咒,
所以,長大後他成了一隻風雨中戰鬥的海燕。
而費欣天分再高,也始終是個內心豐富柔軟的畫家,
費欣繼承了父親的高情商,
他從小受別人的愛和鼓勵,長大了也會鼓勵別人。
畫家之父 162×96 1918
費欣在20歲這個最好的年紀,
進入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列賓美術學院)
世界著名的四大美院之一,做旁聽生。
就是不學美術的人,也知道列賓,
知道那幅偉大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費欣受到了列賓的精心培養和特別關照,
偶像的溫暖體貼讓他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費欣的童年和少年,過得明亮柔軟,豐富多彩,
充滿著愛、快樂和創造,
僅這點,他就比大文學家高爾基幸福多了。
同是出生在戰鬥民族,高爾基的童年痛苦不堪,
高爾基在外婆家長大,外婆是個善良的婦人,
外公卻是神經質又自私的男人。
M·T·采帕洛娃肖像
103.4×103.4 布面油畫 1906
在學院就讀的8年里,費欣成就非凡,
幾十幅素描和小油畫作品參加了展覽或被雜誌發表。
《婚禮》使他獲得了阿·庫因芝獎金,
《菩提樹下的婦人》被美術學院博物館收購,
他成了人們眼中的天才畫家。
著農家短衫的伊雅
63.5×50.8 布面油畫 1933
當費欣在喀山美術學校成了別人的老師,
他做得不比父親和列賓的行為差多少。
他教學很認真,上課時穿得樸素繁潔,
嘴裡經常叼著一支雪茄,
默默地從一個畫架走到另—個畫架旁,
特別專致地觀察每個學生的習作。
哪位學生畫得好,他就會靠過去,
對他說:「您的畫,依我看,很不錯。」
然後便拿起鉛筆和畫筆熱情嚴肅地修改畫面。
先認可、鼓勵,後糾正,
這是一名老師最基本也最高級的煉金之術。
他對學生傾囊而授,表現得單純又溫暖,
常把自己的畫架和學生們的擺在—起,
與學生—起畫模特兒,便於直觀有效地示範。
晚上大家坐在畫室里,費欣就像換了個人,
他與朋友和學生們熱情地高談闊論
說著名畫家克拉姆斯克依、列賓、謝洛夫,
談起西方畫家荷爾拜因、倫勃朗……
費欣這樣和他的學生談現代派:
「你們不要聽他們的,
不要離開自己正確的道路。
那一套是趕時髦的東西,今天穿窄裙,
過幾天又要穿肥大的,你們不要學這個,
這是把自己引向虛偽的道路。」
阿·米凱希娜
88.9×76.2 布面油畫 1923-1925
然而,一個高情商的繪畫天才、好老師,
永遠成不了一個善於交際的世故之人。
所以,費欣不應該糊裡糊塗地離開祖國,
去向遙遠而陌生的美利堅。
異鄉這個詞,在他的一生里,
隱藏著多少迷途和懸崖。
阿列亭德拉在伏爾加
50.8×40.6 布面油畫 1912
究其原因,費欣一生栽到了遇人不淑上。
1913年在喀山時,
他娶了一位喀山富豪的女兒亞歷山德拉為妻,
翌年便生下了他們的女兒伊雅。
漸漸長大的孩子使菲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孩子天使般的笑靨動人可愛,
也激發了他更多的創作激情。
妮娜
30.5×25.4 布面油畫
薩波日尼科娃肖像
54×50.5 布面油畫 1915
初時也過得不錯。
但妻子在喀山就與美國煤炭大王斯梯馬爾,
有了莫名的聯繫。
姆?格?曼特凡捷娃肖像-24.5×23.5cm-1912
就在這期間,大饑荒發生了,
而他又得了斑疹傷寒病,肺結核也加重了。
所有這一切迫使他變得消沉,
在友人和妻子的勸說下,
他同意了移民到紐約。
阿遼沙·采帕洛夫肖像
31.5×34 布面油畫 1904
剛到紐約,他就被告知,
妻子讓全家陷入殘酷的債務中去了。
於是在中央公園的小屋裡蝸居,
整整奮鬥四年,
他才從債務的重壓之中解脫了出來。
在紐約那震耳欲聾的嘈雜聲中,
這個天才畫家常常茫然發獃。
薩波日尼科娃肖像
55×51 布面油畫 191
他受聘在紐約藝術學院教授繪畫,
因不適應環境,僅支撐了一個月就放棄了。
1926年費欣肺病發作,
遷居到美國西部小城達奧斯。
印地安女孩
51.1×40.6 布面油畫
也就是這一年,
在俄國,費欣的導師列賓也在懷念他,
在回答誰是當代最天才的畫家時,
列賓毫不猶豫地說:「費欣!」
遷到達奧斯之後,對於讓他陷入不幸的妻子,
這個心地單純又柔軟有愛的男人,
這個天賦奇高又勤奮的畫家,原諒了妻子。
然而不安分的女人,心比蒲公英還輕浮。
亞歷山大·斯蒂恩肖像
45.7×35.6 布面油畫 1949
事隔10年,妻子又被一個詩人勾引,
她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個作家,
與一個20多歲的人同居。
妻子拋棄了費欣和女兒重建了新的家庭。
因為憂愁,歷來有一夜白頭的說法,
那麼,費欣一定是這種故事的最好證明,
因為在變故中,費欣以極短的時間老了不止10歲,
他面色上突然增加了那麼厚重的滄桑感。
他不想在原地被壓抑成瘋子,決定換個環境,
於是他和女兒遷居到加利福尼亞。
巴厘姑娘
50.8×40.6 布面油畫 1938
在二戰來臨之前,
他帶著女兒作了一次亞洲旅行。
旅行實在是個治癒心靈的好法子,
不論是在旅途中還是在加利福尼亞,
或是在達奧斯山和印第安人在一起,
費欣都創作了許多美妙的油畫肖像和風景。
少女 53.3×53.3
布面油畫 1923
其實,成功一直陪伴著他,
他的作品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美國人在報刊上這樣寫道:
如果你們想看到奇蹟,
那就到費欣的展覽會去吧。
但再大的成功,也讓費欣停止不了思念祖國。
思念他的伏爾加河,
思念他的出生地,
思念他的美好時光,
思念他的導師和學生,
思念他熟悉得像母親一樣的祖國氛圍。
穿淡紫色衣服的女郎
76.2×63.5cm 布面油畫 1938
他的畫技,一直飛翔著高歌前進,
展現了一個偉大畫家的驚人天賦,
然而,他對祖國的思念卻一直匍匐著,
扎在心底盤根錯節永不停歇,
在他心中,喀山的炊煙最美,擦上一層就是仙境。
格·阿·斯洛勃沙尼諾夫肖像
79.5×60.5 布面油畫 1914
1946年二戰結束後,
他一直想知道自己祖國是如何重建新生活的,
他在信中寫道:
你們大家在我的祖國完成了最偉大的功績,
為此讚美和榮譽是歸於你們的。
他對自己走過的道路下了這樣的結論:
「搞藝術的人不能離開自己的祖國,
不管在任何情況下。
一個人的整個精神基礎在兒童時代開始奠定,
並和周圍環境一起成長直到老死。
在異國他鄉你只是肉體上的存在,
因為經常處於孤獨中的人不能理解生活的意義。」
婦女肖像
60×47.5 紙板油畫 1900
沒錯,他的精神基礎就是從童年奠定的,
因為活在愛里,他從小就有美好鮮明的座標。
後面的多少磨難都不能改變他的心性,
這一切,在他的作品裡一一展現。
他的用筆,散發著極為清潤的光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錫,
一天比一天的生動鮮亮,生機勃勃。
他將自己的繪畫理念堅持到終老。
1955年10月5日,
羅斯——安賽羅斯通訊社發了一個簡訊:
俄國畫家尼古拉·費欣去世,享年76歲。
現在,他留世的作品很少,
很多都毀於戰爭和移民中,或遺失在國際畫展中,
他後期的作品多存於私人手裡。
費欣的大半生,脫離民族,遠離故土,
如一面在風中停不下來的幡,
在異鄉美利堅走完了他的藝術之路,
在俄羅斯美術史甚至世界美術史上,
他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
誰能不說這是一場浴火的涅磐之道?
姑娘肖像
55×60 布面紙板 1910
尼古拉·費欣
(1881—1955)
俄裔美籍畫家,列賓的學生
一個身在異國的孤獨破壁者
20世紀傑出的素描大師
一個天才畫家
從不盲目崇拜和模仿別人,
也不參與任何藝術流派和組織;
即使許多年後的今天,
當我們把美術史上的
所有優秀素描作品
在腦海中粗略過一遍之後,
你仍會發現深深地留在自己的印象中的,
也還會有他的素描。
我們常說,
素描是造型藝術的重要基礎,
對於油畫家來說,
他的素描造型方式
與其油畫語言大致是吻合的,
他卻是一個例外。
我們從他的油畫中,
看不出他的素描風格的明顯痕迹,
從他的素描中,
也想像不出
他的油畫作品會是那樣的面貌。
他的素描
是他的藝術觀的一種獨立表現形式。
費欣的妻子和女兒伊雅
69.2×61.6cm 布面油畫1922年
他年輕時
對於油畫的藝術追求
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
一、色彩的和諧鮮明和濃重厚實;
二、個人化的表現技巧。
這種追求也
是他一生為之努力的方向。
在題材的選擇上,
他放棄了
導師希望他往歷史畫方面發展的想法,
選擇了對肖像畫和風俗畫的研究,
從此再也沒有改變過。
使他成名的
第—件肖像畫作品《紫衣夫人》
(又名《無名女士肖像》),
1908年在慕尼黑
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小金獎。
紫衣夫人
102×79cm 布面油畫1908年
1914年費欣創作了
《瓦麗雅·阿多拉斯特卡婭肖像》,
潔凈珍珠般的色彩,
完美的現實主義形式
都表現在這幅作品裡。
《瓦麗雅·阿多拉斯特卡婭肖像》
作品畫得柔和、精練、和諧,
就其藝術性而言
完全可以和列賓的《蜻蜒》、
謝洛夫的《少女和桃子》相媲美。
局部
費欣畫畫
不喜歡用單一的藝術表現手法,
那散發著光彩的繪畫,
帶有激情短促的筆觸
和多層次粗糙的表面
是他長期藝術積累的結晶。
一旦需要他就採用透明顏色調整色調的辦法,
他用一層薄薄的顏色罩在另一層上,
這個技法並不比17世紀西方人遜色。
畫家之妻肖像
48×39.5 布面油畫 1910
特別欣賞的是
費欣的油畫採用的是直接畫法,
畫布底子做得很好。
布對油的吸收性很強,
這樣一來油畫就幹得快。
費欣畫畫多先畫素描小稿,
然後上色做稿樣布局,
確認後再製作成 巨幅大型油畫。
卡蒙茜塔
50.8×40.6 布面油畫
這種嚴格的繪畫步驟
來自於傳統的列賓美術學院。
他很擅長用刀刮和大筆觸
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給人暢快淋漓之美感。
有時他用寬闊的筆觸,
利用白畫布的亮光和特點畫畫。
他善於探索白色和黑色的細微差別,
他喜歡使用「調色板加畫刀」的技術。
曼陀林演奏者
78×45.7 油畫
美尼庫萊女士
72.4×67.3 布面油畫 1917
他的創作不僅在
人物肖像、素描、人體、風景、靜物方面
展現出大師的風範
而且在建築、雕塑、版畫、木刻及陶瓷方面
也展露出不凡的才華
費欣遷居到達奧斯以後
對美國印地安人
與這裡的風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達奧斯在海拔4011公尺的惠勒峰下,
常年可見山頂覆蓋著白雪,山下氣候溫暖,
森林綿延,湖泊清澈,作物豐盈。
巨大盆地披覆著綠色牧草。
費欣有心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度過餘生。
他在聖彼得堡修習過建築設計和劇院設計。
他決定為自己建築一棟完美的居屋與畫室。
費欣開始了十分忙碌的生活,
每天他花一定的時間畫畫,然後就營建他的房子。
他的設計揉合了西班牙、印第安、俄羅斯風格。
他畫出速寫式的建築構想圖後,
就在畫室里用紙板搭出房子的模型。
他沒畫具體的施工圖,
因為構思的一切細部都在他的心中。
在俄國,斧子的作用很重要,
使用斧子可以造出整棟房子,
也可以雕出一把湯勺。
費欣使用斧子家學淵源。
他的父親當年開木工作坊,
曾為東正教教堂建造天花板,
用木雕裝飾出華美的拱頂。
在父親的作坊里,
費欣受到了完整的木工訓練。
他13歲時設計的一個神龕
曾得到十個盧布報酬。
1979年12月31日,
這一建築被列為美國國家歷史建築遺址。
1981年開始,她女兒伊娃在此成立了研究所,
以紀念父親,並向遊客開放了部分房間。
2002年伊娃去世後,
她的女兒和女婿
將房產賣給了達奧斯藝術博物館基金會,
博物館就此成立。
卧室,里外全部出自費欣之手
他在造房子的時候
僱用了當地的勞動力,
門和窗子是俄國式的,
費欣在自己的房子里使用斧子
雕琢出門框、柱子、窗框、欄杆、椅子、床,
甚至檐外木雕的裝飾。
他先在木頭上鑿出肌理,再用手工雕刻造型,
製作出一件件令人讚歎的作品。
每一個紋理的雕刻,都能看得出他深沉的鄉思。
費欣的木質傢具
和拼花壁櫥都用蜜蠟打磨上光,
保存原木本色和紋理。
大氣的布局,樸素的色調,
稚拙中透出無比的精緻,
一切都美輪美奐。
米荷·芭爾杜科娃肖像
51×47布面油畫 1911-1914
拿著玩具的曼紐麗塔
40.6×33 布面油畫
《捲心菜收穫的季節》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局部5
肖像-88.9×114.3cm-1912
科努麗娜肖像-71×71cm-1917
哈·哈·克洛托娃肖像-37×34cm-1923
克采卡肖像-57×53cm-1912
布爾留克肖像-1924
有籬笆的冬景
22.5×29.5 布面油畫 1910
雕
塑
作
品
素
描
速
寫
費欣素描特點主要體現在
他的富有個性的線的運用
以及線與體面的結合。
他用的線條流暢挺拔,明確肯定,
常常用線的銳利的一側為外沿,
另一側則輔以
粗糙的深色或灰色調子為內沿,
外沿一側擔負著形體的力度,
內沿則顯現出形體的結構與厚度。
這種流暢銳利的線條
統一著整個畫面。
費欣的素描人物性格鮮明,
表現手法的統一
並不妨礙他對人物個性的表現。
他所使用的工具一般是
木炭、土紙、白紙、灰紙
及必要時使用的白粉。
這些材料
在費欣的筆下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費欣的素描本身
就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藝術作品。
十分遺憾的是,不知什麼原因,
這樣一位大師,卻在美術史上
幾乎被人們完全淡忘了。
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
費欣最終會被人們
承認並得到它應有的藝術地位。


※他帶著一個杯子,環遊了一整個世界……
※陳佩斯:社會已這麼爛,還要把餘生爛下去?
※讓男人的幾條腿保持溫度,你才能幸福
※為什麼中國遊客不愛逛美術館?
※這個外國集體跪求的中國男人,只開10萬的車,穿35元的襯衫,卻養活了8億人!
TAG:視覺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