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人碰到要飯一定要給,你知道為什麼嗎?

讀書人碰到要飯一定要給,你知道為什麼嗎?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沒錯,一個行當做大了,總有些講究,最講究的就是供奉,每個行當都會供奉自己的祖師爺,比如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農民的祖師爺是神農氏,飯館的祖師爺是鮑叔牙,釀酒的祖師爺是杜康,讀書人的祖師爺是孔子等等。

但是你知道嗎?就連要飯這個行當也有祖師爺,他們的祖師爺就是范丹,而要飯的和讀書的這兩個行當也有很多的淵源,這得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

范丹也做范聃,傳說是個叫花子,孔夫子在魯國杏壇講學時,剛到就下起雨,雨下個不停,孔子師徒的糧食吃完了,於是孔子叫子路外出借糧。

子路家裡有錢,於是去求官家富翁,卻沒有借到,就回來見孔子。孔子叫子路找自己的師兄叫花子頭范丹老先生解決。子路匆匆來到范丹家,只見范丹只有兩間破草房,連個擋風的院牆都沒有,便闖進屋說:「范先生,學府無糧,孔師傅讓我求你借吃。」沒想到范丹毫不理睬。子路只好怏怏回到了學府。孔子知道他是因禮貌不周而吃了閉門羹,心想,我這是派錯了人,於是他派另外一個弟子顏回去借糧。

顏回是個窮人家的孩子,非常謙虛懂禮貌,他來到范丹的「大門」外,仔細地四下看了一遍。於是拍著那林秸棍兒喊:「師伯在家嗎?請您開門。」連叫三遍,才聽屋裡慢條斯理兒地說:「等著。」顏回躬身垂手立在林秸棍兒外邊靜候。

范丹在裡邊兒挪開了那根兒林秸棍兒算是開了大門,顏回忙上前畢恭畢敬地施了一禮說:「師伯身體可好?我叫顏回,我師傅孔仲尼命我前來給您請安!」「進來吧。」說完,范丹拄著杖先向屋門顫顫地走去。顏回進門後又將「大門」給關好,緊走兩步攙扶著范丹進屋。那屋裡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鋪攤著一套爛被褥,旁邊一個泥做的炭火盆,火上偎著一個破蓋沒嘴兒的砂鍋。除此之外啥也沒有,滿屋裡冒窮氣兒。

顏回進屋後,說起借糧之事。范丹說:「別忙,我先出個題,你若答對了就借給你。」子路忙說:「好,你出題吧。」范丹說:「什麼多來什麼少,什麼喜來什麼惱?」顏回說:「世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時歡喜還時惱。」范聃哈哈大笑,說:「把糧借給儒家。」轉身從袖筒里取出一個鵝毛翎筒,只見筒里裝著滿滿的小米,顏回擔心不夠,但還是倒入了自己帶來的口袋,沒想到倒滿了一口袋,鵝毛翎筒的米依然不見少,顏回恍然大悟,把能裝米的袋子都拿來裝米,才把鵝毛翎筒的米倒完。於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度過了饑荒。

第二年,孔聖人和徒弟們拉著比借糧時多一倍的小米來到范丹家。孔聖人讓徒弟們把所有的小米全部倒進鵝毛翎筒後,還不滿半筒,孔子心裡有點不樂意。范丹早已看透了孔子的心思,故意把臉一板說:「都怨我當初不該借給您,看您惱了吧?當時我借給您的是滿滿的一筒,今天您還我的還不到半筒就心痛了?」聖人忙賠笑說:「你放心!這個賬我早晚還清。」范丹搖搖頭說:「您這輩子肯定是還不清啦!」孔聖人說「那不要緊,我還不清,讓我徒弟還。」范丹說:「您徒弟是誰?」孔聖人回答說:「凡是貼門聯的都是我的徒弟,范丹說:「您徒弟代您還賬,我就讓我徒弟去要賬。」聖人忙問:「你徒弟是誰?」范丹說:「凡是要飯的人都是我的徒弟。」孔聖人一聽:「那好,咱就這樣定了。」二人伸手擊掌。

所以現在有數來寶:借你們吃,借你們穿,借來這米山和面山,直到如今沒還完。

至今不管誰家去了要飯的,沒有人說:「我不欠你的賬。」即使不想給,也只能說個「沒有」罷了,此外讀書人是一定要給的,因為這是祖師爺欠的債,徒孫要還的。

當然這是傳說,其實范丹確有其人,范丹字史雲。公元112年出生於陳留外黃(今河南民權縣)。東漢名士,黨錮之禍遭到牽連,後來漢靈帝解除黨錮,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交相舉薦,他堅辭不就,於公元185年卒於家,年74歲。按其遺囑「斂衣足蔽身,棺足周體」進行薄葬。因其享有很高聲望,送葬者達兩千多人。靈帝詔謚其為「貞節先生」,刺史郡守各為其立碑表墓。明清兩朝,萊蕪為其建祠,並崇祀為名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這個書法家為了躲避公主追求而自殘,公主回答出人意料
金秋吃蟹鄙視鏈分四級,你在哪一級?
韓國為什麼拋棄漢字而用諺文,二十年後又後悔了?
韓國為什麼拋棄漢字而用諺文二十年後又後悔了?
唐朝的戰神李靖是怎麼變成商朝陳塘關李靖的?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