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完《大學》
關於本書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者已無從考證。剛開始並不出名,直到唐代,韓愈等人引用《大學》,開始為人關注。
到了宋代,程朱理學非常重視《大學》,朱熹更實在在「二程」的基礎上對整部《大學》重新排序注釋,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而且做了著名的《大學·補傳》,從理學的角度重新解讀本書。本書被併入「四書」之列亦是源於此。
自此,朱熹對本書的注釋(四書集注)作為歷來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籍,雖然後世如王陽明等人曾公開發對過朱熹對本書的注釋,但是千載之下,朱氏注釋依然是官方正統。
主要內容
本書主要內容可以簡述為「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指的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文風是議論文之典範,通篇排比手法甚多,解讀的時候都會盡量使用關鍵字。
正文解讀
第一章·三綱領,八條目
講述了大學的宗旨綱領,就是「三綱領」以及知、定、靜、安、慮、得的發展順序,強調了事物發展的有本末先後道理。
講述了名傳千古的「八條目」,及其先後發展順序。依次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之中,以「修身」為本。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第二章·傳之首德,釋明明德
「明德」一詞最早可追溯於《尚書·唐誥》篇,指的是正大光明的德行,是德行之首。
第三章·誠其意也
用了成湯刻在澡盆上的箴言典故以及借用《尚書》、《詩經》的片段,來勸誡使人追求到的應該無時或忘。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有德行的人想盡一切辦法追求完美)
第四章·止於至善
此段描述了和諧社會的道德景象,那就是人人講道義,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國人講信。並且,君子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人,一般平民同受恩澤,享受安樂。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五章·釋知本
借用孔子之言,要隱瞞真是情況的人不敢狡辯,是人心畏服,這就是知道根本。
大畏民志,此謂之本。
第六章·釋格物致知
要想獲取知識,就必須認識、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人人都具有認知能力,而天下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可言,只是這些道理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人的認識有限。所以本書一開始就要教別人解除天下萬物,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道理。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第七章·釋誠意
「誠意」就是使意念真誠,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想厭惡惡臭的氣味一樣,更像喜愛美色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的真實,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滿意足。所以,君子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第八章·釋正心修身
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為心有憤怒、恐懼、偏頗、憂慮等想法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會心不在焉,這時候,看不明事物,聽不懂聲音,吃東西忽略了滋味。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第九章·釋修身齊家
為何說治理好自家在於先修養自己,是因為人們會有種種情感和認識偏差;往往會偏愛自己喜歡的人,過分厭惡自己厭惡的人。喜歡某個人而知其不足,討厭某人而之其所長,是極少見的優良品德。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第十章·釋齊家治國
腰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去管理國家。所以,有修養的人不出家門就能完成對整個國家的教育,孝順父母,可以用於侍奉君主;恭敬兄長,可以用於侍奉尊長;慈愛子女,可以用於對待民眾。所以由小及大,家庭仁義,國才能仁義。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都值得人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們。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捂住己而後非諸人。、
期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第十一章·釋治國平天下
平定天下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統治者自己尊敬孝順、憐憫慈愛,百姓才會效仿。所以,君子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道理。另外對於統治者而言,道德是根本,財富權勢是枝末。
對於選用賢才,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與自己同住在中原。有仁德的人能愛護好人,也能憎恨壞人。
所惡於上/下/前/後/左/右,毋以交於下/上/後/前/右/左。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事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所謂唯仁人能愛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一口氣讀完《孟子》4
※重新審視一下「經典」
※誰說玩遊戲不能感悟智慧?
TAG:盛世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