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新者——廈門斯瑪特創始人楊德安

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新者——廈門斯瑪特創始人楊德安

廈門斯瑪特企業創始人楊德安是一位有著二十多工業設計從業經驗的資深設計師,創業於我國福建省內有著「海上花園」美稱的城市----廈門,福建省傳承著上千年的雕塑工藝,德化陶瓷、惠安石雕、莆田紅木傢具、福州漆器等民間手工藝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張張世界級的閃亮名片,福建佔全國雕塑產業30%的份額,擁有200多萬的從業人員、近千億的產值。

然而在數字化技術蓬勃發展而手工技藝傳承日漸衰微的今天,如何讓這些傳統藝術在新興科技的幫助下煥發出新的生機?楊德安認為3D列印和三維數字技術是這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被稱為在家門口「打劫」的人

據說,在福建有人給楊德安取了一個外號,叫「在家門口打劫的人」,這種顯然不是讚美的稱呼讓筆者詫異,似乎反應出了福建當地傳統雕塑藝術對3D列印到來的恐慌。如果一個機器能取代人工,而且快速地做出比人工更複雜、更精美的雕塑,那麼是否意味著傳統藝術將逐漸在歷史的舞台上退場?

然而,楊德安對此卻並不認同,他對3D列印有著自己的理解,「這種說法其實太狹隘了,3D列印數字化技術就像馬良的神筆,是一種很好的工具,能將藝術家的創意靈感快速實現。藝術家應該去掌握這樣的工具,用它來更好地進行創作,就如傳統繪畫和攝影、攝像技術,互相借鑒發展,而不是取代。只要有創意想法,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都是藝術家。」

幾年下來,楊德安不僅成功地將三維數字化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還與各大藝術院校、博物館、工藝美術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幫助他們對藝術品大數據進行傳承保護和傳統工藝產業升級。

而立之年的職場困惑 開始創業吧!

1973年出生的楊德安,先後畢業於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油畫專業,按照這樣的人生軌跡走下去,楊德安應該會專註地走在充滿不確定性的追求藝術的道路上。然而,他是進入了一家國有企業成為廣告設計師,端著當時人人羨慕的「鐵飯碗」,這一端就是十二年。

到了三十多歲的尷尬年紀,輕狂太老,安逸太小,是繼續庸庸碌碌地呆在安穩的體制下,還是去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顯然大多數人都會遭遇三十多歲的職場困惑,楊德安也不例外。

最終,在不安份的靈魂促使下,楊德安選擇了去創業,他套用現在的一句網路流行語,「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2005年,楊德安創立了廈門斯瑪特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先後從事了工業產品研發設計和電力設備的生產製造行業,完成了從設計創意到生產製造的轉變。

3D列印可以說是楊德安第三次創業。2009年,楊德安接受廈門市科技局的邀請,成為廈門市工業設計領域的專家評委,參與籌建了廈門市工業設計中心。當時該中心購買了一千多萬的各種工業級3D列印掃描設備,在合作過程中楊德安對3D列印的成型原理和應用有了深入的了解,馬上意識到3D列印在自己所在的文化創意領域存在著大量的跨界機遇,這將是一場技術革命!

對3D技術一無所知的楊德安帶領設計團隊從最簡單的列印原理開始學習,憑藉著二十年工業設計的經驗,從各行業應用領域進行研發探索。然而剛開始起步困難重重,方向定位錯誤、招不到專業的研發人員、業務拓展困難、前期投入多、短時間回本困難……但只要意志堅定,成功是可以熬出來的,懷著求賢若渴的熱情,3D列印領域專家——中國科學院吳懷宇博士被楊德安的執著精神所感動,率先加入了斯瑪特團隊,陸續又有華僑大學譚援強、清華紫荊研究院劉志光兩位博導加入了研發行列。如今的斯瑪特可謂人才濟濟。

推動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的數字化進程

去年,無錫靈山梵宮發生火災,網傳的「珍寶付之一炬」的新聞到現在依舊讓楊德安心有餘悸,他擔憂著美院導師庄南鵬教授珍藏於梵宮的一組大漆人物雕塑《悟空不在的日子》會不會「遭殃」。這組充滿意趣的作品曾獲得第十屆「華禮獎」中國創意大賽金獎。

「藝術家的作品往往都是孤品,一旦毀壞,即使是藝術家自己再進行創作也不可能還原出當初的樣子,而如果留有這些作品的數據,我們就可以很好地恢復和保護這些珍貴的藝術品。」楊德安表示。

雖然這場火災讓楊德安虛驚一場,但顯然,如何對藝術品、文物進行安全保護及替代性展出已經是文化創意界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基於此,楊德安正帶領斯瑪特創業團隊用數字化建模和3D列印的方式進行文化創意產品的大數據服務,致力於對文化藝術遺產和創意產品進行有效的數字貯存和知識產權保護。

如今,我們可以在斯瑪特的展廳看到各種材質、大小不一的3D列印版《悟空不在的日子》,師徒三人的憨態可掬分毫不差地保存了下來。

這僅僅是3D列印在文化創意領域發揮作用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斯瑪特在長春國際雕塑展上的獲獎作品《牛氣衝天》

隨著斯瑪特3D列印技術應用在行業界的不斷推廣,全國雕刻行業最集中的區域福建開始興起了數字化雕塑革命。文創界各行業協會,企業紛紛來到斯瑪特考察交流,用陶瓷界泰斗——清華美院教授張守智的話說,「我走遍了世界各地,還沒有見到一家像你們這樣的企業,同時具備專業的藝術設計團隊、齊全的工業級列印設備、創新的研發能力,你們正是我這麼多年要尋找的合作夥伴!」 2017金磚會晤前期,張守智教授帶領斯瑪特設計團隊日以繼夜,用3D列印技術開發了金磚會晤的多款國宴瓷,技術創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陶瓷生產工藝變革的歷史裡程碑,標誌著中國陶瓷產業即將邁入數字化智造的行列。在業界權威張守智教授的大力推廣下,全國各大型陶瓷產地的政府和企業開始行動起來與斯瑪特開展緊密的合作。

楊德安透露:目前,雕塑企業普遍面臨著人才嚴重缺失的問題。培養一個雕刻技術純熟的高級技工起碼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願意沉下心來學習手工藝的年輕人少之又少,且技術人員的流動性特別大,面對生產訂單增多的情況,雕刻生產企業發展困境日益凸顯。

而楊德安帶領的團隊則可以運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很好地解決雕刻行業生產技術難題。首先在傳統手工生產的工藝美術產業開始運用,通過精確的數字化建模技術在計算機中設計好需要的造型,再通過3D列印和數字化輸出設備完成批量生產,期間不再需要十多年工作經驗的石雕或者木雕師傅,大量減少了人工成本和人為失誤的不確定性。

插播小廣告

藝術名家的經典作品通常只有一件,普通人很難擁有;雕塑行業雕塑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進入行業用工荒;設計師或者普通人的初步創意只能停留在腦海中的構思或者局限於圖紙上,不能快捷地轉換為創意實物作品;博物館文物到世界各地展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進出口多有不便……

這些在文化創意行業常常遇到的讓人頭疼的問題,到如今斯瑪特已經可以輕鬆為其解決,並可全方位為文創企業提供服務,包括產品研發生產、創意設計、企業個性定製需求以及大數據採集服務等。

除此之外,楊德安認為人類即將進入物聯網時代,3D列印業一定要跟互聯網結合,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接觸、應用3D列印技術。這一點斯瑪特打得很開——積極與全國各工藝美術企業、藝術院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廈大材料學院、台灣雲端協會研發合作,與各領域的專家共同打造設計創新應用平台。並且還建立三維創客3D列印技術雲平台生態圈,實現智能製造與互聯網的融合,線上做3D雲平台採集大數據,線下打造消費圈、企業圈、創業圈、產品圈、採集圈,開創數字化產業新模式。

3D列印遇上陶藝:最美的意外

全國首款陶泥3D印表機的研發可以說是斯瑪特最意外的神來之筆。2015年初,83歲的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邱雙炯拿來一塊陶泥找到楊德安,問他能否開發出一款陶泥3D印表機。

眾所周知,傳統陶藝是在一個轉動陶輪上,雙手順著陶輪的轉動慢慢將陶泥塑造出各種形態的造型,看似簡單的工藝,實際上手才發現需要精準的力度控制,陶輪的轉速、陶土的濕潤程度都需要時刻注意,稍不留神就會前功盡棄,千年傳承的陶泥藝術太過高冷,致使許多陶藝愛好者敗興而去。而如果用控制更加精確的3D列印來做,會將這種傳統藝術帶到什麼樣的新境地?

這樣的想法讓楊德安很興奮,斯瑪特團隊開始和廈門市工業設計中心合作研發,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2015年底研發出來全國首款陶泥3D印表機設備。但斯瑪特團隊在研發過程中發現,如果僅僅對現有3D印表機進行改裝,而不從根本上調整列印技術來適應陶泥材料的特殊性,列印出來的陶器會變形、倒塌,同時燒制以後也會出現熱抗性低、開裂等諸多問題,無法與傳統工藝製造的陶瓷器型媲美。因此,斯瑪特團隊在與福建德化鳳凰陶瓷研究所合作花了近一年時間潛心研究,終於領略了陶泥的本性,催生出基於全新理念的泥料,徹底解決了陶泥倒塌的問題,同時也總結出了一套適合陶泥的3D列印流程,並製造出適合不同用戶的陶泥3D印表機款式,最大可以列印體積為800*800*800(cm)的器型。

3D列印這種數字化技術其實為陶藝帶來了一種新的藝術語言的可能性,需要強調的其實並非3D列印本身

離開了手工而單純依賴機器控制的陶泥製品是否為陶藝?長期浸淫在藝術界的楊德安認為,「3D列印這種數字化技術其實為陶藝帶來了一種新的藝術語言的可能性,需要強調的其實並非3D列印本身」。

首先,3D列印為傳統陶藝帶來的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形態上的自由度,傳統陶藝由於工藝和材料的特性,在形態上雖然有很大的創造空間,但也受到很多特定的束縛。3D列印通過層層疊加的「增材製造」方法,沿襲了陶瓷生產盤泥條的工藝,突破了傳統陶藝在形態上的很多限制;

其次,3D列印過程中層與層之間的縫隙在工業應用上是一種「缺陷」,需要進行後處理,但在陶泥列印中,恰恰可以將這種「缺陷」強調出來,通過對3D印表機的列印軌跡的控制,在陶器表面創造出各種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

另外,在工業生產模式中,機器控制完全處於預先的設定下,但如果在3D列印流程中在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引入隨機性,將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噪音、地理位置等)融入生產過程中,將參數轉化為3D列印產物的形狀和表面質感,就可以創造出類似於手工的獨特感,這對創作者來說充滿了創作的期待。

「與其說新技術會『替代』傳統工藝,不如說新技術是在拓展『工藝』這個概念本身的定義」,楊德安是一名資深設計師,也是一名藝術家,更是一位創業者,從這些角色出發,他對3D列印這種新技術的理解或許更準確。在這種理解下,他一直身體力行地幫助傳統文化創意領域拓展更廣闊的疆土,不管是推動藝術品的數字化還是推廣陶泥3D列印技術,斯瑪特都是以「助推手」而非「打劫者」的身份參與著這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風暴。

180頁3D列印行業應用白皮書(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D列印世界 的精彩文章:

FIT AG一次性購入五台EOS金屬3D列印系統,是什麼來頭?
3D列印最具影響力珠海雙會同期同館舉行
最新金屬3D列印動向:龐大市場下的極致誘惑力
科技驅動創新,金暘3D列印未來
暢想3D,共贏未來

TAG:3D列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