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旗清兵剽悍勇猛,就怕2件東西,第1怕洋槍洋炮,第2怕這個

八旗清兵剽悍勇猛,就怕2件東西,第1怕洋槍洋炮,第2怕這個

1644年,滿洲女真初入中原時,史料記載,滿洲八旗可戰之兵才5萬5千餘人,全部老幼婦孺都算上,滿打滿算20萬。可就是這20萬人的一個小部族,竟然征服了上億人口的大明帝國。原因何在?皇太極曾說過:「我國士卒咸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故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我兵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威名震懾,莫與爭鋒。」

一言以蔽之,滿清得天下,就靠驍勇無敵的八旗兵。努爾哈赤於1618年起兵反明,到1644年入主中原,26年之間,除了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兩次敗在袁崇煥手下,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關外戰場佔盡優勢。到1644年,明朝在關外精銳邊軍損失殆盡,據點城池已經被掃蕩一空,全部淪陷於清朝之手。即使沒有李自成,明朝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清兵入關已不可阻擋。

不過一物降一物,八旗兵再厲害,也有害怕的時候。清軍第一怕自然是洋槍洋炮,標準名稱是火器。八旗兵在關外僅有的兩場敗仗中,全都是吃了火器的虧。也難怪,騎馬再快,射箭再准,到火器面前都被秒成渣。明朝袁崇煥目光如炬,敏銳意識到這一點,把「憑堅城用大炮」6個字作為制勝法寶,所以才敢在崇禎面前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可惜英年遇害。

除了怕火器,八旗兵還有一怕,不為人知。這件東西,別說久居遼東的清兵沒見過,連內地人也知之甚少。這件東西平常看著普普通通,你從它身邊過去都未必會注意到。它既不是什麼先進武器,也不是什麼銅頭鐵額的金剛羅漢。它就是讓八旗兵聞風喪膽的戰碉。戰碉這東西,即使今天也有人未曾聽說過,它分布於西南川藏一帶,是當地部族用於防禦外地入侵的一種戰地工事。

話說乾隆年間,川藏邊界一帶有兩個部落,大金川與小金川,擁兵自重,倚仗險要地勢,興兵反叛。乾隆一看這還了得,立即出兵征剿。當時大清正值全盛之時,兵強馬壯,將帥如雲,可令人萬萬沒想到,就在小小金川彈丸之地,清軍在此損兵折將,連遭大敗。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栽在了戰碉上。

戰碉用大石塊壘砌而成,高約20米,最高者甚至達50米。叛軍在碉樓中貯存有糧食飲水,據險死守,從射擊孔中向下打槍射箭。戰碉多佔據山地中的險要之處,居高臨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且數量眾多,鱗次櫛比,守望相助,可以形成交叉射界。八旗兵身臨此地,騎射戰術全無用處,弓箭和火器對碉樓不能損傷分毫,「槍炮俱不能破」。紅夷大炮因山地崎嶇,根本運不上來,算是徹底傻了眼。

清兵將士開始硬著頭皮強攻,結果在叛軍的火槍、弓箭、石塊殺傷下死傷慘重,攻下一個戰碉,僅僅俘殺叛軍數十人,己方傷亡早已二三百人。清兵不甘心,動用火攻,結果引火之物在密集火力射擊下,很難送到戰碉下,即使燒起來也毫無用處,大石塊壘砌的碉樓根本無礙。後來又動用礦工掘地道直通碉樓之下,安放火藥引爆。誰知火藥威力小,碉樓堅固無比,根本不會炸塌。

從乾隆十一年開始,金川地區先後集結清兵和夫役近10萬人,4年之久不能取勝,四川布政使奏稱,因山高路險,運費高昂,加之兵丁眾多,一年僅僅糧草一項就耗費白銀9百萬兩。加上其他開支,金川彈丸之地一年耗銀一千六百萬兩,相當於全國賦稅的一半,清朝已力不能支,再打下去乾隆爺非破了產。乾隆無奈,只得吩咐草草議和了事,第一次征伐金川就這樣匆匆收場。戰無不勝的八旗兵,就這樣在高聳的戰碉之下折戟沉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五虎上將他本事最大,讓他去守荊州,絕不會上演關羽的悲劇
清朝和明朝誰更強?看了這4件事,你會心服口服
明成祖朱棣,一輩子苦苦尋找3個人,卻1個也沒找到,簡直死不瞑目
諸葛亮留在世間一寶,成就了李世民,卻坑苦了趙匡胤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