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昔日周恩來軍事參謀童陸生:逛廢品站淘兵書古籍

昔日周恩來軍事參謀童陸生:逛廢品站淘兵書古籍

輝煌燦爛的中國兵學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源之早、著述之豐以及對後世影響之大,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作為中國軍事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數十年來,軍事科學院一直將中國古典兵學研究作為軍事科研的重要脈絡。一代代軍科人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執著,在古典兵學研究上打造了一座影響深遠的學術高地。如今,在改革強軍的時代大潮當中,中國傳統兵學文化創新發展的前景愈加開闊,那一部部飽經滄桑、歷經洗鍊的兵書寶藏,正在新一代傳人手中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北京的靈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在詩人徐志摩的筆下,北京的西山就像一位滿腹經綸的長者。這種獨特風韻,多少年來曾讓許多文化名人遠離喧囂寄居於此。而作為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的交匯處,西山自古又是京城西北戰略要塞,是兵家必爭之地。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文武交融的浸潤,西山腳下的軍事科學院才展現出獨有的一張一弛的學術文化秉性。

在軍事科學院營院東北角,修葺一新的軍事圖書資料館給這座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院落平添了幾分現代化氣息。然而,當我們進入二樓「兵書珍品展」展廳時,一種跨越時空的力量彷彿瞬間把我們拉回到那千百年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歲月。

輝煌燦爛的中國兵學文化資源

U型主形象牆上配以祥雲、古兵車、虎符等元素,前言為竹簡兵書造型,中心位置配以五星形狀吊燈……走進展廳,那簡潔、樸素的裝飾風格如同一幅寫意,寥寥數筆便將中國數千年兵學文化勾勒得淋漓盡致。

中國兵書有多少?上世界80年代之前並未有過精確統計。有人說,自古迄今,稱得上兵書的,至少2000種。1989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兵書知見錄》曾對兵書數量作出回答:從先秦到清朝,歷代著錄兵書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書2308部,18567卷。這一數據,正是軍事科學院研究人員歷經10年查明所得。

這也就是說,從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誕生至清末,在大約2400年的歷史中,中國平均每年有1.7部兵書問世。

軍事圖書資料館原館長湯奇介紹,在存世兵書中,除地方文博部門館藏外,軍事圖書資料館就收錄古代兵書1778部,5544冊。我們眼前「兵書珍品展」所展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孤本珍槧從何而來?

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一個早上,北京前門舊貨市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中年人的目光跳過古玩瓷器、珠寶首飾,落在了幾本線裝書上——《十三經註疏》。中年人心跳不由加速,那可是一部少見的宋版元刻明修集結本。顧不上討價還價,中年人掏空衣兜,把書捆紮包好,滿心歡喜而去。中年人名叫童陸生,是軍事圖書資料館首任館長,在延安時曾任周恩來的軍事參謀。

說起童陸生當館長的緣由,還要從圖書館的前身說起。軍事圖書資料館的前身,是創建於戰爭年代的中共中央軍委四局圖書資料室。當時,這裡存放著我黨我軍多年來搜集的近百部兵書古籍以及其他圖書資料。1947年3月,胡宗南指揮重兵直逼延安。危難之際,如何安全轉移這批珍貴兵書和重要檔案資料?周恩來考慮再三,把這項重任交給了童陸生,由他負責從王家坪東渡黃河向晉西的三交鎮轉移。

一路征戰,幾經硝煙。直到1948年,中央和軍委轉移到西柏坡後,童陸生才把這些軍事圖書和檔案資料交給了當時負責全軍軍事訓練的葉劍英。葉劍英深知這些圖書資料對黨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性,立即提出恢復建立軍委圖書資料館,並任命童陸生為第一任館長。後來,該館劃歸軍事科學院,成為軍事圖書資料館。

建館初期,為豐富館藏書目,軍委曾專門派人尋訪我軍部分高級幹部和國民黨一些起義將領,獲得了許多珍貴古兵書。之後,軍委又先後兩次發文,要求全軍部隊支持軍事圖書資料館建設。當時,許多官兵特別是一些高級將領,紛紛把自己收藏的兵書捐獻出來。

在童陸生的帶領下,圖書資料館工作人員也一直利用各種機會到處「淘寶」。當年,許多舊貨市場、古舊書店都曾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一些同志甚至還養成了沒事「逛」廢品收購站的習慣。上世紀80年代,圖書資料館一位同志聽說河北老家一位長者手裡有一本明末清初時期的《孫子兵法》,先後6次找到那位長者。最終,長者被這位同志的誠意所打動,把那本家傳了五代的《孫子兵法》捐贈給了圖書資料館。

時至今日,圖書資料館還在通過社會捐贈、書展競買等渠道搜集各種兵書古籍。「搜集整理古典,這本身就是我們圖書資料管理人員的職責,也是傳承兵書文化題中應有之義」,湯奇如是說。

影響深遠的戰爭觀念

在展廳序廳右側,淡橘色射燈下,端放著「武聖」孫武坐在案桌前捋須沉思的雕像。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致人而不致於人」……當我們再次翻閱館藏兵書時不難發現,這位曾率領吳軍南征北伐、五戰五捷的將軍,在歷經血雨腥風後,並沒有因「一將功成」而沾沾自喜,相反卻為「萬骨枯」而反躬自省於如何尋找「不戰」 「慎戰」「遏戰」之道,怎樣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並不斷呼喚「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

「自古知兵非好戰」。翻閱其他經典古籍,繼孫子之後,無論是「兵家不止言兵」還是「言兵者不止兵家」,中國古代兵家文化的泰斗們無不秉承著論兵者非兵、講武者講止戈、準備戰爭是為了消弭戰爭、強國強軍是為了維護和平的戰略思維取向和文化價值理念。

《孫子兵法》自從唐代流入日本後,又於1772年被法國神父約瑟夫·J 阿米歐譯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此後,英、德、俄、朝鮮等多種文字的《孫子兵法》在世界各地廣為流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日漸提升,在傳播中國古典兵學文化過程中,中國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止戈為武」的和平呼籲。1989年,軍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20多年來,研究會同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度、美國、俄羅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孫子兵法》研究專家一直保持著密切學術聯繫。「孫子的思想體系及其在當今的時代價值」「孫子兵法與戰略文化」「孫子思想 大國關係 中國和平發展」「孫子兵法與和諧世界」……從軍事科學院主辦的歷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主題來看,就足以體現這個有著悠久兵學文化的國度,對於化解衝突、平息戰端、共克時艱、攜手前行的時代憂思和世界擔當。

千年智慧如何譜寫時代新篇?

維護和平必須有軍事力量作保證,遏制戰爭必須有應對戰爭的實力。

「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從這些兵學古籍中我們不難看出,其所談論的兵戈劍戟、攻佔殺伐,與後世戰役學、戰術學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軍事學說有著極為重要的關聯。

革命戰爭年代,縱是戎馬倥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從未放棄過對兵書古籍的研究。在眾多館藏珍品中,一本紙張粗糙、裝訂簡樸的《中國軍事思想叢書》引人駐足。湯奇介紹,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正值抗日戰爭進入到白熱化階段。當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同志深深感到,要戰勝強大敵人,提高指戰員的軍事指揮能力是當務之急。於是,將《孫子》《吳子 司馬法》《六韜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集結成《中國軍事思想叢書》。當時,由於根據地缺少紙張,中央曾多次派人冒著危險到敵占區買紙買墨。由於印刷數量有限,這套叢書存世極少。

「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早在上世紀3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在黨內提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予批判的總結」的任務。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從「兵民是勝利之本」到「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從四渡赤水疲敵心志到四保臨江挫敵銳氣,從解放北平兵不血刃到雄師過江一鼓作氣……我們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兵學智慧對於共產黨人軍事思想的影響。

作為軍事科學院首任院長,從革命道路和炮火硝煙中走來的葉劍英元帥,深知開展古代軍事學術研究、弘揚古典兵學文化的重要意義。他在軍事科學院上任伊始,就曾對相關工作多次作出指示,並組織力量譯註古代兵法,對編寫兵器發展史、中國歷代戰爭戰略問題探討和中國歷代戰爭年表、中國歷代戰爭地圖集等工作作出具體安排。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世界軍事變革的日新月異,決策者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任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在軍事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研究古代兵法數十年的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吳如嵩,在其80年代著作《孫子兵法淺說》一書中,把《孫子兵法》放在當時歷史時代背景以及中國傳統軍事文化的長河中進行深入研究,打破了建國以來孫子研究的注釋傳統。1988年,他的第二部研究專著《孫子兵法新論》,將《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歸納為安國全軍的慎戰論,謀深慮遠的先勝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論等「新十六論」。學術界普遍認為,新論有力推動了《孫子兵法》的深入研究,對於研究現代軍事作戰理論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軍事革命的加速推進,戰爭形態、作戰樣式和制勝機理正在發生深刻演變。面對軍隊建設和作戰實踐對軍事理論創新的急切呼喚,習慣了在「冷板凳」上冷靜思考的研究者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寫滿「之乎者也」的兵學卷本中。

「現代化的軍事作戰行動是一個系統和精密的工程,這要求我們必須用更為縱深、寬闊的學術眼光來對待古典兵學研究,而不應停留在個別字句、篇目的闡釋解析上。」秉持這樣的研究思路,從2009年開始,軍事科學院中國歷代軍事歷史研究室組織力量,開始編撰《中華大典 軍事典》,對1911年以前中國歷代文獻中的軍事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他們按照現代軍事學體系,將《軍事典》劃分為軍事理論、軍事制度、軍事技術、軍事地理以及軍事人物、戰爭戰例6個分典。在7年時間裡,研究人員翻閱浩瀚的古籍經典,以史為鑒,梳理撰寫出4000多萬字的內容,完成了建國以來有關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梳理總結最為龐大系統的一次研究工程。

與此同時,帶著對國家安全理論和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的思考,研究者們再一次叩開了在興衰更替的歷史長河中塵封的智慧之門。從先秦《五子之歌》論民為邦本、秦漢時期陸賈論長治久安,到唐宋魏徵論理政得失、李綱論戰,再到明清唐順之論海防策略、鄭觀應論以商立國……一部近60萬字的《安邦大略》,從原文解譯到現實思考,系統總結出傳統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綜合性、內斂型、預防性的特點,向決策者昭示了中國傳統兵學智慧,是未來國家安全戰略研究中的重要思想資源。

由攜筆從戎到將掛吳鉤,從滿頭青絲到兩鬢飛霜。而今,肩負改革強軍歷史使命的新一代兵書傳人,早已把「安國全軍」「師惟律用」等傳統兵學智慧的光芒投向「軍民融合」「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等現代軍事思想的研究上。《中國近代軍隊改革的歷程、缺欠及鑒戒》《中國古近代維護海洋權益思想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法治及其啟示研究》……一份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不斷從西山腳下飛向更遠的地方,而那一卷卷用青燈黃卷書寫的兵書,也在晨鐘暮鼓中不斷吞吐出連綿的芳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鄧小平讀書趣聞
毛澤東的古籍情結
王蒙:書海掣鯨毛澤東
去林語堂家的老房子里喝茶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