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科舉制度解惑,傳臚是什麼意思?殿試傳臚宴和恩榮宴又有什麼關係?

古代科舉制度解惑,傳臚是什麼意思?殿試傳臚宴和恩榮宴又有什麼關係?

傳臚即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原本「金殿傳臚」是一種禮儀。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指的是殿試以後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到了明朝成為對二甲第一和三甲第一的稱呼,到了清朝才成為專對二甲第一的稱謂。金殿唱名時:唱一甲第一名姓名,鴻臚寺官引狀元出班就御道左跪;唱一甲第二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榜眼出班,就御道右稍後跪;唱一甲第三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探花出班,就御道左又後跪。一甲三人姓名,都傳唱三次。而唱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三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都只唱一次,並且不引出班。二甲第一名和三甲第一名都是各自一連串唱名中打頭的,所以就有了「傳臚」之稱。簡單介紹一下狀元,榜眼和探花狀元,稱謂起始於唐朝。當時舉人(隋、唐、宋三朝被地方推舉而赴京都應科舉者)赴京應禮部試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後演化為「狀元」之稱。榜眼,稱謂起始於北宋。北宋科舉第一名也叫「榜首」,而第二、三則稱「一榜眉目」,是為「榜眼」!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為榜眼。後來第三被稱為「探花」,「榜眼」才專指第二。探花,稱謂起始於唐朝,專指第三起始於北宋末年。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是在杏花園舉行宴會。事先會選擇同榜進士中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沿途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因而「探花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指的是進士中的少年才俊,而非是第幾名。北宋宣和三年,黃彥正考中進士第三人,而他的兩個兄弟也榮登同榜進士。宋徽宗大加讚賞並賜詩一首:「黃河曾見幾番清,未見人間有此榮。千里朱旗迎五馬,一門黃榜佔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闕,皂蓋今朝擁玉京。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宋徽宗對「探花」的提及與援引,促進了「探花」一詞的迅速傳播,在不長的時間裡就得到了文人學士的普遍運用,最後成了社會公認的對於第三名的稱謂。殿試傳臚宴和恩榮宴有什麼關係?

殿試傳臚宴清廷賜宴制度。即「恩榮宴」。宴席名。帝、後、皇妃以下及皇子等喪之祭奠用宴。如帝、後初喪,朝、晡與日中三設奠,其午奠即供饌筵一席。凡御前饌筵用一等滿席,午奠饌筵用二等滿席。

恩榮宴:元、明、清三代,科舉制度規定為新進士舉行的宴會。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製度述錄》第三章第三節:「清制傳臚翌日於禮部賜新進士晏曰恩榮宴。是制仿於唐之曲江會。

元、明、清三代,科舉制度規定為新進士舉行的宴會。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製度述錄》第三章第三節:「清制傳臚翌日於禮部賜新進士晏曰恩榮宴。是制仿於唐之曲江會。宋曰聞喜宴......元乃有『恩榮』之名,賜於翰林院,明宣傳德八年賜諸進士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清代因之。恩榮宴之日,讀卷大臣、鑾儀衛使、禮部尚書侍郎,以及受卷、彌封、收掌、監試、護軍、參領、填榜、印卷、供給、鳴贊各官咸與宴。」宴筵名。皇帝於禮部賜宴殿試讀卷官以下各考官及新科進士,謂之恩榮宴。始於唐之曲江會。宋稱聞喜宴;因宋代曾賜宴進士於瓊林苑,故又稱瓊林宴。遼曾設宴於內果園或禮部。元代改稱恩榮宴,賜宴於翰林院。明宣德八年(1433),設恩榮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清沿明制,於殿試傳臚之次日在禮部設恩榮宴,讀卷大臣、鑾儀衛使、禮部尚書、侍郎,以及受卷、彌封、收掌、監試、護軍參領、填榜、印卷、供給、鳴贊各官與新科進士一體赴宴。欽命內大臣一人為主席。主席大臣以次每員一席,受卷以下各官二員一席,狀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餘進士四人一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語說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故事你知多少?再論三國的虛與實
晚清大太監李蓮英本是厚道之人,死後卻背負一身罪名
趙匡胤死因之謎:趙光義被冤枉,酒色或是元兇
國人眼中褒貶不一的萬曆,卻成了朝鮮最尊敬的外國君主
明朝和日本都不願提起的歷史:曾為明朝效力日本敢死隊

TAG:未語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