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紫砂壺的刻畫工藝

紫砂壺的刻畫工藝

紫砂壺的刻畫工藝即陶刻裝飾工藝。在陶器上刻畫紋飾的歷史非常悠久。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就出土了刻畫有豬紋的黑陶缽。

北宋時,南方的越窯,龍泉窯,北方的定窯都刻有文字。紫砂也有刻文字的,如蔡司霑《霽園叢話》中有記:「余於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說明元末明初的紫砂器已經有刻字了。

隨著文人介入制壺,銘刻的內容也從已落款為主變為茗壺了。陳曼生及其幕僚和梅調鼎的切茶·切壺·切懷的壺茗更值得稱道。

紫砂壺上最初出現的圖畫,並非工匠們刻的圖案,而是文人畫,如朱堅的梅花·瞿應紹的竹。由於刻畫書畫的茗壺價格更高,此種工藝便大行其道,至清末更湧現了邵雲如引領的一大批專業紫砂陶刻人員。

從藝術層次上來看待紫砂陶刻工藝,就是書法繪畫與陶刻的融合。這是自曼生壺問世以後的文人和藝人的有意識結合創造的形式,也是紫砂陶具有文人氣的獨特氣質所在。

正是這種洋溢著書卷味的形式,幾百年來吸引了許多名藝術家如黃慎·鄭板橋·蔡元培·唐雲等的積极參与,推進了紫砂壺藝的繁榮。當代,進一步出現了聘請著名畫家題詞繪畫鐫刻與茗壺的新高潮,至今不衰。

總體上講,紫砂壺的刻畫工藝可分為三個層次評價:藝術層次·工藝裝飾層次和一般商品性實用品裝飾。

陶刻的存在又分為以自己的表現為主體存在,與器皿同時存在,只是依附於器皿而存在。

依附於器皿而存在的陶刻,是一般性實用品的裝飾,失去了器皿載體,其陶刻也就無任何獨立的意義。這種情況大多存在於實用性的紫砂陶,如茶壺上。

與器皿同時存在的,就是俗話說的「字依壺傳,壺隨字貴」的情況,是器皿與陶刻相得益彰的工藝裝飾。這種陶刻裝飾往往與其載體互為存在,缺少了兩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提升另一半的藝術魅力。以自己的表現為主體存在的,則是當代出現的陶聯·陶板·壁掛·竹片·字屏等獨立存在的品種形式。例如,在百壽屏上,一面陶刻了一百個不同書體的「壽」字;再雞蛋大小的水平壺上鐫刻一卷有270個漢隸的《菠蘿蜜心經》;在掛盤上用漢簡陶刻,或用秦代封泥印·漢印篆刻的唐人詩句;在掛屏上選用多種泥色與各種不同書體,鐫刻各不相同的繪畫等等。這些以觀賞和陳設之用的作品,充分張揚了陶刻裝飾的魅力。

紫砂壺上的銘刻,早期僅限於壺的底部,為壺藝家的落款。由於紫砂茗壺的社會影響,吸引書畫金石家前來定製茶壺並親自揮毫鐫刻,才漸形成一種風尚,追求書法及鐫刻趣味。

紫砂壺身的陶刻工藝,體現在與壺型相匹配的布局和陶刻的經營上,講究不同字體的陶刻韻味,大小·高低·長短的安排,參差疏密·錯落跌宕·勻稱呼應等布局,營造出朴茂雄強,神韻道勁·情調怡人的藝術效果。

對於陶刻裝飾的藝術要求而論,不應只把書法·圖畫·金石·木刻·圖案等圖像在紫砂陶上簡單地搬移再現,如果不加經營,或只以師傳的稿本抄錄摹寫,按傳統習慣布局畫面,把壺和花盆之可飾面當作紙張施展技藝,忘記了不同的創作對象應各有各的深度和空間要求,不能求得施藝的載體和將要裝飾的圖案的統一,就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高水平陶刻藝術品,而只是一件工藝品。

陶刻裝飾的工具比其他裝飾手段所使用的工具相對簡單,主要是刀·刀管和毛筆·墨。毛筆和墨是用來在坯體上書畫之用,最重要的是刀。

陶刻用刀不比金石用刀,坯體材質比金石印章鬆軟,易於刻畫;金石印章是方寸之物,而紫砂陶坯的材質容易受損,大面積的陶刻用刀需捻管轉動,因此陶刻用刀還要安裝竹製刀管,就是將尖刀安裝在竹管上以方便使用。

陶刻操刀的方法不同於治印,刻刀略薄於小刻印刀,可插入中楷毛筆管粗的竹管以便操作,以握毛筆狀操刀。

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為「刻底子」和「空刻」兩種。刻底子是先用毛筆在坯體上書畫,定稿後用陶刻=刀依照墨跡鐫刻,大多二面入刀。刻底子可以自己進行,也可以請人代為書畫,然後運刀。空刻須由擅長書畫並有一定雕刻經驗的紫砂藝人進行,在確定大體輪廓安排後,以刀直接鐫刻,要求運刀快捷,慢則呆板無神,在下刀和走刀時,注意指·腕配合,輕重頓挫有神,線條變化有致,畫面生動。

紫砂陶刻的表現形式,除線描陰刻外,還有陽刻·啄沙地等。線描陰刻,就是凹狀的刻紋,陽刻就是凸狀的刻紋,而啄沙地,使用小刀或小鑽,在器物表層琢成點點沙粒狀的塊面,再在塊面上面凸顯陶刻文字。

不上色的陶刻叫清刻,刻後著顏色的叫著色刻。

泥未乾是陶刻稱濕刻,泥坯干後稱干刻。 hote5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泥巴 的精彩文章:

玩壺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如何看壺
玩了那麼久紫砂壺,你能說清降坡泥的概念特徵么?
紫砂壺鑒別方法,最有效果的是哪種
粗泥制壺之獨特的工藝
紫砂壺就是個喝茶的破壺,全是你們在炒作?

TAG:紫砂泥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