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居正如果再多活二十年能使大明朝實現中興嗎?

張居正如果再多活二十年能使大明朝實現中興嗎?

欲成大事者,不會墨守成規,也不會拘泥於小節。張居正說:「非得磊落奇偉,大破常格,不足以弭天下之患。」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為了當上內閣首輔,張大人不走尋常路。朱元璋建國後說:「臣工敢言立相者斬」。也就是說大明朝對於立相這個事,別說干,說都不行。可是朱元璋的後世孫子一代不如一代,皇帝能力不足是一方面,而除崇禎外,還一個比一個貪玩,顧不上理政,那朝政就只能依附他人,放權給親信,慢慢權力就集中在了內閣。明代早期,內閣成員品級不高,僅為皇帝的顧問,到嘉靖時,內閣的班次被排到了六部之前,而從楊廷和開始,內閣首輔基本等同於宰相了。

現在有句話說:「領導班子互相拆台,共同跨台;互相補台,好戲一台。」而明代基本上都是靠扳倒前任,自己才能上位,從楊廷和到高拱,無一例外。到張居正時,必須要扳倒高拱,張大人才能實現權傾朝野的野心。前輩們靠拉攏朝臣,取悅皇帝來整倒上司,而張居正走的是太后和太監的路子,這個與當時的正統思想相悖,可張大人不管那麼多,怎麼做不要緊,管用就行。張居正通過與太監馮保的裡應外合,設計將高拱說過 「十歲天子,如何治天下」的話,改成「十歲孩童,如何作天子」告訴皇帝,一舉扳倒了高拱,坐上了大明朝臣的頭把交椅。

首輔大人一上位,就著手改革,「一條鞭法」雷厲風行,改變了以往幾千年的稅收政策,就是將以往的糧食等實物統一折成現金白銀上繳,稅收量化到了具體數目,杜絕了各級官員的作弊腐敗。「一條鞭法」影響了官員的灰色收入,雖說便利了老百姓,可後期由於明朝銀子的緊缺,也成了老百姓的負擔。張居正又推出「考成法」,相當於現在的目標管理,列個年度工作目標,逐級監督,年度考核,完不成任務,按制度,該幹嘛去幹嘛。此舉推出,當時的公務員喝茶看報紙是不行了,比如收入不管豐收還是欠收,目標定多少就得收多少,10代工作目標就行完成10條,再沒有通融的渠道了,官員基本都得罪完了,老百姓也開始不待見。

權力過於集中,就變成了一言堂,說什麼說是什麼,連小皇帝都不放過。張居正時常要檢查小皇帝的學習情況,學習不用功或是背誦有差錯就是一頓呵斥。最後太后老拿「張先生」嚇唬不聽話的小皇帝,相當於現在嚇小孩子時說的「狼來了」。對於政事,張居正必須得自己說了算,但還得走程序,用暗示、寫信、承諾等方式,引導大臣將自己的意見報上去,再通過太監頭子、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安排秉筆太監簽署意義,馮保自己將章子一蓋,發到內閣,等於是張大人自己將自己的意見再審閱一下就執行下去了,一套程序下來,貌似有不同的說法,但都是張大人的意思。在用人上,更是不拘一格,想用誰用誰,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比如用戚繼光,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政策給政策,張居正在世,戚繼光得到了武將應得到一切。

張居正像

張居正任首輔後的短短几年,便使國庫殷實,海內肅清,成績斐然。但由於用藥過猛,改革的火燒得太大,大臣們壓得喘不過氣,胸中的怒氣積聚已久,就等待爆發。萬曆五年九月十三日,這一天終於來了,張居正不爭氣的老爹,在鄉里仗勢欺人的張老頭死了,滿朝歡呼雀躍。不是說人家死了爹幸災樂禍,而是張大人終於要歇歇了。古代官員的父母去世後,要回家守孝三年,叫丁憂。據說有人都開始向次輔道賀送禮了。

走與不走,成為生死抉擇,張居正不是糊塗人,自己一旦離開了權力中心,下場估計要比嚴閣老、嚴嵩還慘。在生死存亡的時候,還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奪情,因工作需要,皇帝下旨奪去臣子的人之常情,為了國家,要委曲一下臣子。這事對張居正來說還不簡單,皇帝很快下旨了,張大人不能走,因為太后離不開張大人,皇帝離不開張大人,馮公公更離不開張大人。大臣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看到希望了,可希望說沒就沒了,群情憤怒了,「忘親貪位」的摺子跟雪片一樣傳了上來,一大批人輪流到張府勸諫張大人要當個孝子,一定得回家給老爹守孝。最後皇帝出面,動用廷杖,打殘一人,打傷一人,才止住了大臣的嘴。

轎子

凡事走到了極端,就要突破臨界點,走向反面。張居正的改革在短時期初見成效,但無法長期堅持,封建官員們無利不起早,斷了他們的財路,制度就很難貫徹。萬曆皇帝小時候被張先生看得太緊,其內心就會越叛逆。從皇帝到大臣,對張居正仇恨的種子早已埋下了,張居正倡導的一系列好的政策無法推行下去,存在的弊端被進一步擴大,改革沒有使大明朝中興,某種程度上還起到了反作用。更糟糕是,張大人還不是個廉潔之人,實足的定製度者而不執行制度,收禮家常便飯,據說戚繼光大人還為其送過女人。

更拉風的是,張大人的「高級橋車」——32人抬的大橋常常招搖過市,全國到處跑,這讓其它大臣怎麼想,讓皇帝怎麼想。想當年王安石同志雖然變法失敗了,可其為人非常清廉和節儉,王夫人給買了個小妾,王安石知道後,人沒收,還倒貼了錢。王安石變法受到反對,但大多數反對的人並不恨王安石,王安石不但得到善終,大臣們還建議朝廷對王安石「宜加厚禮,以振浮薄之風」。可是張大人就不同,死後屍骨未寒,就被抄家奪謚,而且抄家的聖旨還沒到,當地官員便非常「盡責」地堵上了張家的門,等聖旨到時,裡面已餓死了十多人。

所以打破常規的張居正張大人無法使大明朝實現中興,再活二十年也沒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別再說什麼「六扇門」,明朝4大特務機構錦衣衛只能排第四
歷史學家都說「明亡於黨爭」,這個說法到底有幾分道理
他本是明朝崇禎皇帝的重臣,後投降清朝成為名族罪人!真是這樣嗎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