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伊洛雙子河,黃河伸出的臂彎

伊洛雙子河,黃河伸出的臂彎

河圖洛書

《洛神賦》

古都洛陽

曲水流觴

龍門石窟

天下第一寺白馬寺

它們

都是伊洛河的孩子

有考古學者稱,伊洛河畔誕生了最早的「中國」,是華夏文明的核心之域——900 里水路,流淌著從舊石器時代便已汩汩而出的文明源流。

《洛神賦》洛河贈給中國的千古之美

這裡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張衡在濤聲中觀測天象,蔡倫在水濱造紙;伊洛河的清流一路流淌出《詩經》、建安文章和唐詩宋詞。由此,伊洛河被一些歷史學家盛讚為「東方的兩河流域」。

華夏文明 牙牙學語

伊洛河,黃河下游南岸的重要支流, 全長447 公里。由洛河和伊河組成,是典型的雙子河。

從中國地圖上看,伊洛河很像是強壯的黃河伸出的一雙手臂,殷切地探向中原腹地。

其主幹洛河發源於華山南麓,在崤山、熊耳山之間廣納百川,跋涉過丘陵地帶後,在洛陽平原與伊河攜諸支流一路蜿蜒東進。注入黃河前,伊河、洛河雙劍合璧,共赴濤濤河口。

舊石器時期,伊洛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先民的足跡,考古學者發現了距今30 萬年的砍砸器等。新石器時代,諸如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也在這裡也留下了DNA。

到了公元前1700 年左右,一件大事在伊洛河畔悄悄地發生了。當時,曾在中國諸多地區出現的文化聚落起起伏伏,大部分衰落了,而在伊洛河交匯處的二里頭卻是人丁日盛。

漸漸,巨大的宮室群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縱橫交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宏研究員認為,二里頭遺址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

「中國」的朝陽為何在這裡升起?與暴躁而渾濁的黃河不同,伊洛河呈現出母親臂彎般的溫和和美好。在華夏文明的嬰孩時期,伊洛流域比今天更加溫暖濕潤,上游山地森林蒼翠,中游丘陵礦產豐富,下游平原土質肥沃。

既有高亢爽快之利,又平坦而不沮洳。伊洛河水系嚴冬亦無冰凍斷流,加之支流繁多,南北錯落,為下游伊洛盆地提供了豐足的水量和優越的生態環境,自古便有「溫洛」的美譽。此外兩河源自森林茂盛的山區,中上遊河道地區岩層堅硬,河水含沙量小,清澈甘甜。

伊洛流域地處黃土區的邊緣地帶,土壤均細易碎,肥沃疏鬆,石鏟、木耒等簡陋的農具亦可耕耘。加上日照充足,水熱匹配,伊洛流域成為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的中心區域。

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嵌綠松石銅牌飾。

在二里頭考古中,專家發現了木耒、石鏟、蚌鐮等原始工具和骨漁鉤等漁獵工具,以及黍、粟、大豆、小麥、稻等農作物的遺迹。

早期人類社會像是柔弱的嬰孩,本能地尋找溫厚的臂彎和富有營養的乳汁。這方五穀豐登、水草豐美的土地,的確是一片可繁衍生息的樂土。

巧合的是,二里頭文化遺址的所在,恰如一個躺在母親臂彎之上的嬰兒。它位於伊洛河交匯處較為高亢的階地上,取水便利,接近供漁獵的沼澤地帶又免受洪澇的侵襲。數千年來,它被伊洛雙子河守護著,安然沉睡,沒有被洪水沖毀。

成長的中國 遼闊天地

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伊洛河流域也似母親般殷勤妥帖——地理上處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帶,粟作農業和稻作農業的過渡帶,又是四方文化的輻輳之地,擁有強大的生態適宜性和環境承載力。

伊洛流域有著天然的王者之氣,河谷平原南有熊耳山、伏牛山,東側有嵩山,北有黃河天險,堪稱天下之中,八方輻輳,山河拱戴,如此獨特的地理優勢,拱衛出明珠般璀璨的洛陽城與河洛文化。

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之一。

在一片面積不過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下3000 年間先後成為數個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9 朝古都到18 朝古都,史學界存在爭議)。而僅僅沿伊洛河東西綿延三十多公里的範圍內,考古學者們便先後發現了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遺址。它們的分布是如此密集,舉世罕見,在史學界因而有「五都薈洛」之美稱。

司馬光詠嘆道:「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此言不虛。河流像是靈巧的雙手和手臂,整合起連綿山脈、丘陵和四方交通。

肥沃的沖積平原保證了糧食的高產,伊洛一帶以及遠方的森林、石料、高嶺土、鐵、鹽、煤等資源則沿著河流源源而來。形形色色的外來植物和人口一樣,也由南北西東徙遷於此,胡蘿蔔、核桃、杏、葡萄、亞麻、甜菜……給人們帶來了更豐饒滋潤的日子。

龍門石窟,伊河的波光與佛光交相輝映。攝影/郝小民

漢魏洛陽城引伊洛河水而成護城河,隋唐洛陽城跨河而建,城內河渠縱橫,彷彿動脈和毛細血管,塑造了城市的體格和風度。

宋時河水成為洛陽名園的靈光所在,「伊水尤清澈,園亭喜得之」。像是葡萄藤上的果實,累累華章在伊洛河的脈絡上生長出來。

這裡是儒、道、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的淵源之地,也是佛學早期傳播的中樞站台,這裡有周公的曲水流觴,有班固和《漢書》,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伴隨著文明的成長,「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的河洛子民和文化開始與越來越遼遠的世界相連,昔日溫柔的伊洛雙臂也變得更為有力和闊朗,為孩子打開了新的天地。

黃河一瀉千里, 滾滾東下,至孟津縣西部,衝出最東一峽小浪底後,進入平原,由此直到入海口,遙遙千餘里,寬廣浩蕩,對古代舟船航行頗為有利,是天然的高速公路。

以黃河和伊洛河為基礎,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抵餘杭,北達涿郡,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帝船「出洛口,舟四重,上重有大殿、朝堂,舳艫相接二百餘里」。

到了唐代,洛河上「漕船往來,千里不絕」,含嘉倉成為「天下第一糧倉」,高峰期儲量超過兩億公斤。四方財富和物產源源不斷地彙集到伊洛河畔的洛陽,使之成為聞名世界的國際性大都市。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邙山上的東方金字塔 攝影/新華社 張曉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伊洛河畔的洛陽及渭水河畔的長安,被譽為中國古都的雙子星。在漫長的歷史中,存在著氣候帶搖擺的情況。在較濕潤時期,都城往往花落長安,相反,在氣候較乾旱的時期,則更青睞洛陽。

伊洛河和黃河的其他支流一起,如母親溫柔擺動的臂彎,護佑著少年中國長大成人。

— 撰文 / 陳驚鴻 攝影 / 李英傑 等 —

責任編輯/陳驚鴻 圖片編輯/吳敬

版式設計/介彬 地圖編輯/陳雲

告訴我們你和伊洛雙子河的故事。

精選內容 別錯過

400mm攻防|華夏大遷徙|中印邊界

全球大遷都|帕米爾高原|東北之殤

紫禁城的風水|貝加爾湖|禪之簡史

你的中國星座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難生草木的土地
黃河黃土,雄獅雄踞
10月21日上海站講座報名
禪之簡史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