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用來暖手的手爐,個個都是藝術品!太精緻了!

古人用來暖手的手爐,個個都是藝術品!太精緻了!

入秋後的天氣漸漸涼了下來

再過段時間可就更冷了

在古代,人們也有暖手的工具

手 爐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製。它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與腳爐相對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手"、"捧爐"、"袖爐";爐內裝有炭火,故也稱"火籠"。

用火取暖,是先民們早就發現的。古人將火种放進陶器具內,稱為"火爐"。大家圍坐取暖,在古詩文中常有描寫。

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歷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

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

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

據說中唐時期,手爐已成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城市裡設有香藥局,售賣專供焚香和手爐使用的炭餅。

北宋年間,手爐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當時手爐多為青銅材質,偶有銀、鐵、瓷,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裡面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

手爐的製作工藝,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最高峰。晚明的嘉興名匠張鳴岐,就是一代制爐頂級名家,他的作品人稱「張爐」,花紋精細、銅質勻凈,堪稱工藝品中的瑰寶。

尤其不可思議的是縱然爐中炭火燒得再旺,卻毫不燙手,其熱量恰到好處,讓使用者倍感舒適,可見其登峰造極。以至於當時的大畫家項墨林大加讚歎,專請張鳴岐為他制爐,於是 「張爐」的聲譽響徹了大江南北。

到了清代,手爐傳入皇宮後一躍成為御用品而身價百倍,其製作工藝更加多姿多彩,材質多了漆器、琺琅等品種,工藝上還採用了掐絲琺琅。

手爐小巧玲瓏,盈盈可握,可置放於袖中或懷中隨身攜帶,所以又有「袖爐」和「捧爐」的雅稱。

由於其工藝精妙雅緻,有花籃形、南瓜形、梅花形、海棠形、龜背形等形狀,雕琢得猶如古典園林中的花牆鏤窗一般雅緻,更鏨刻有山水人物與花鳥奇珍的圖畫,因此即可暖手又可作為案頭清玩。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 製成,也有少量瓷器製品。

在手爐製作工藝中,最吸引人的當數花紋紛繁的爐蓋。

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薦閱讀

本文來源

—— 中華古玩——

收藏界大咖都在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古玩藝術 的精彩文章:

古玩藝術收藏市場發展迅猛,孤品會越發精貴!
曬寶交易:周元通寶
這些黃花梨傢具,每件都過千萬
精品展示:時大彬款 貔貅招財紫砂壺
[香港秋拍部分精品網上預展]雜項部分精品|10月28日及10月31日

TAG:中華古玩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