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范,在位70年,禪位於賢能,傳言被囚禁致死,真相如何?
人們一般說起歷代明君,都會拿堯舜來做比喻。因為堯、舜兩位君主在位時的品行及功績都是非常卓著的。西漢時期的《說苑·君道》是這麼評價的:「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百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毛澤東的《七律二首 送瘟神》傳有這樣的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這兩位中呢,又以「堯」的功績最大。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根據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加強部落間的聯繫)、治理水患、制定曆法,能夠勤儉聽諫,又發明了造酒術和圍棋。後世又稱其為「千古帝范」,也就是皇帝們的模範。他也是繼黃帝六世傳承帝位後第一個將王位禪讓給外人(虞舜)的君主。
而舜則是以德行著稱,尤以孝和禮讓著稱,能以德報怨,對曾經謀害他的繼父和弟弟和睦相處。而堯在得到四方諸侯之長的推薦之後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並將王位禪讓給了舜。
按理說,舜應當感恩戴德、湧泉相報。可《竹書》中卻說: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意思是不但囚禁了堯(相傳囚於平陽,現在的臨汾),還阻撓堯的兒子丹朱,不讓他們父子相見。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起初小編認為《竹書》所言不實,因為無從考究,這麼有德行的人,報答還來不及,為什麼要害自己的老丈人和小舅子呢?但仔細推敲,帝王之家,權力鬥爭,也許所言不虛。
有一種說法是堯在禪位前已經讓舜控制,不得已而為之。小編不太贊成這種說法,因為當時舜商年輕,又有個人人都想害他的家庭,又是以德著稱,在沒有權力之前靠什麼控制堯呢?畢竟權力之爭也是武力之爭啊。
那麼我們來分析分析。舜接替堯之後,完善政治規範,使官員的責任更加明細化,命5年一次巡守,了解各部落的民情,將部分刑法改為流放,對農業、教育及手工業各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豐富了物質資源,可謂空前盛世,深得了民心,也得到了各部落首領的支持。可堯是在舜即位後28年才去世的,晚年的他其實已沒了什麼權力,自然各方首領對他的尊重也遜之於前。那麼一場權力之爭就在所難免,而堯和堯的兒子自然就站到了一條戰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史記》中記載,堯死後,舜曾假意將帝位讓於堯的兒子,而各種大事還是舜在處理,根本沒人理會堯的兒子丹朱。那為什麼會有這一段,小編認為是堯死前有意讓舜讓位於他的兒子,而舜不樂意,又不想讓天下人覺得他忘恩負義,所以,才上演了一出假意讓位,並把丹朱架空,就像曹操一樣,脅天子以令諸侯,天子其實沒有一點權力,最後舜在眾人的推崇下重登帝位。他們只是進行了一場暗戰,而舜最終勝出。

